二、写剧本:参加芗剧《碧水赞》《双剑春》的集体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616
颗粒名称: 二、写剧本:参加芗剧《碧水赞》《双剑春》的集体创作
分类号: D05
页数: 3
页码: 18-20
摘要: 话剧《龙江颂》参加华东区话剧会演获得成功后,翌年夏天陈虹局长又把汤印光、陈志亮、曾五岳、陈贻亮、陈文和等剧作家和龙溪专区芗剧团叫到福州小柳村福建电影制片厂内边修改芗剧《碧水赞》剧本边排练,到8月间参加福建省第三届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等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员工给予充分肯定。1965年春,龙溪专区芗剧团带此剧目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获得好评。1965年4月,芗剧《碧水赞》剧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出版后由文化部艺术局印发,向全国推荐。
关键词: 芗城区 建党 写剧本

内容

1963年春,闽南发生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原龙溪县榜山公社在九十九湾渠道入口处堵江淹田救下游10万亩农田的“榜山风格”,受省委、华东局的表扬。时任地委宣传部宣传科副科长的钟金田与我商量,为弘扬这种“牺牲小我救大我”的美好道德情操与高尚风格,应该把它搬上地方戏曲舞台。经宣传部部长萧苏、副部长赵苏太同意,由专署文化局组织汤印光、陈志亮、庄火明三人到榜山公社体验生活,创作芗剧《碧水赞》初稿,交龙溪专区芗剧团排练后于侨芗戏院演出。省文化局局长陈虹看到剧本基础很好,决定亲自率领两个创作组:“话剧组”由陈虹、陈贻亮、向增、陈文和组成;“芗剧组”由汤印光、陈志亮、曾五岳组成,一起到龙溪榜山体验生活,在专署招待所(今漳州宾馆)撰写剧本。话剧《龙江颂》参加华东区话剧会演获得成功后,翌年夏天陈虹局长又把汤印光、陈志亮、曾五岳、陈贻亮、陈文和等剧作家和龙溪专区芗剧团叫到福州小柳村福建电影制片厂内边修改芗剧《碧水赞》剧本边排练,到8月间参加福建省第三届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等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员工给予充分肯定。1965年春,龙溪专区芗剧团带此剧目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获得好评。1965年4月,芗剧《碧水赞》剧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作者:汤印光、陈志亮、吴毅(曾五岳)、陈曙(陈贻亮)、芗人(陈文和)、庄明(庄火明)。出版后由文化部艺术局印发,向全国推荐。平心而论,话剧《龙江颂》和芗剧《碧水赞》虽说是一对“姐妹花”,其实前者在剧情、结构和人物关系上完全都脱胎于后者,其间著名戏剧家陈贻亮先生的妙笔生花功不可没。后来,话剧《龙江颂》被改编成京剧革命样板戏《龙江颂》,风靡一时,还拍了舞台表演艺术纪录片。当初钟金田副科长(后升科长,“文革”初受迫害一家四口投江自杀)与我一个小小的建议,后来居然产生了如此巨大的“蝴蝶效应”,确实是始料不及的。
  1963年,原龙海县芗剧团根据芗城南郊红军游击队长王占春的传奇编成芗剧《王占春》,下乡演出。1978年改编为《铁岭春晓》,参加福建省现代戏创作剧目调演。1979年,剧本由姚溪山、魏乃聪、曾五岳、庄火明四人重新创作改名《双剑春》,由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龙溪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沈清标领队)排练后,于1979年10月国庆三十周年晋京献演。张廷发、胡厥文、班禅额尔德尼、康克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文化部授予创作三等奖(剧本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和演出三等奖。非常荣幸,翌年笔者奉命与著名戏剧家陈仁鑑、泉州木偶表演大师黄奕缺、莆仙戏名演员许秀莺等一起晋京领奖,大长见识。
  不可否认,上述两出新编芗剧现代戏创作与演出的成功之所以与芗城密不可分,是因为其筹划、创作、排练和演出等多在芗城进行。其实,大家都居住在九龙江上,共同拥有这一片白云蓝天,只要春暖花开暗香浮动,城内城外一样香,大可不必分什么你我。可贵的是:“风起于青萍之末”,芗城作为“风源”的靓丽“青萍”确实有它不可磨灭的一份功劳。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