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578
颗粒名称: 漳州民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17
页码: 181-197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漳州民俗情况包括漳州文衡殿哪吒信仰习俗与哪吒鼓、渔头庙大道公药签与德心堂药店、带路鸡与连尾蔗、为何“口”读“苦”。
关键词: 漳州 民俗 习俗

内容

漳州文衡殿哪吒信仰习俗与哪吒鼓
  陈松民
  文衡殿坐落在漳州市芗城区打锡巷。殿内主祀关帝君,配祀周仓、关平,附祀保生大帝、中坛元帅哪吒、虎将爷、玉皇上帝等神祗,是座道佛合供的庙宇。
  文衡殿原名德安关帝庙,系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所建,殿前雕有石麒麟的底座是明代典型的雕刻物。清乾隆、咸丰年间曾重修,现存有清代蔡福美鼓铺造的哪吒鼓12面,龙蛇法鞭一对,咒符十余册及马锣、天尺等法器,还有屋梁下的古木雕“五弯账”、“古钱窗”、“山西夫子”古仪仗牌;另有东山岛铜陵帝君庙赠的“万世人极”匾,嘉庆年间“护国佑民”“浩气长存”横匾等。1925年德安庙善信组织兴办“公益事业”,如曾办“文衡小学”(现龙师附小前身),颇具影响。庙名随之改为“文衡殿”,并于路边竖一石碑“文衡公业,民国十四年立”为记。
  文衡殿庙宇不大,周围场地宽广,庙宇四周榕树遮荫,环境幽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衡殿的周围场地被征用。1994年落实宗教政策,文衡殿得以恢复。1997年当地信众自筹资金,重新整修文衡殿。2000年5月被确定为漳州市级文物保护点。2000年7月被批准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恢复祭祀中的法事活动,哪吒鼓重新启用。之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君圣诞日、九月初九太子爷诞日、十月初一、初二文衡殿社庆日,周边善男信女自备牲礼前往祭拜,伴随着哪吒鼓的吟唱和踏火习俗,祈求合境平安。
  哪吒信仰
  哪吒信仰是明代从道教圣地山西闾山传入漳州的,在漳州和台湾民间俗称“太子爷”,亦称哪吒太子、中坛元帅、哪吒元帅、三太子爷、哪吒三太子、金康元帅、金环元帅、罗车太子等。
  相传哪吒是殷纣王时代陈塘关总镇李靖之三子,拜师太乙真人习法,习得法力高强,勇武绝纶。在大闹东海后,为不累及父母,哪吒析肉还母,易骨还父,以报答父母恩。哪吒死后其师傅收其魂魄,用莲花化身。命他下山辅助武王伐纣,为姜尚中营神将。其后玉帝封他为三十六天将第一总领使,永镇天门。
  漳台民间鉴于哪吒太子神力高强,钦仰他的武勇,就尊称为“太子爷”祭奉。多由武人崇拜,又作小孩的保护神。一般庙宇尊为“中坛元帅”,统率东西南北中五营神将神兵,护卫社境。道教奉他为五营神兵神将的统帅,凡道士施法时,必恭请哪吒相助,以驱邪押煞。旧时社境若有瘟疫,就请道士作法驱邪,民众备妥牲礼犒祭,道士在庙中祭拜中营中坛元帅、土地、城隍、炳灵公等神明,然后在社境五方竖立五方旗,敲击哪吒鼓吟唱作法,招请各路神将前来驱逐瘟疫。
  哪吒信仰,在闽南民众中影响很大,明清漳籍民众徙台时,在很多地方都建庙祭拜或他庙寄祀,甚至民众家中神坛上也祭拜。人们对太子爷消灾解厄的法力笃信不疑。
  哪吒鼓与踏火
  哪吒鼓是道士作法时,为拜请各路神兵神将降临,而敲击的长炳扁手鼓,同时吟唱着请神的词曲。长柄扁手鼓,鼓面蒙牛皮,直径23cm,高13cm,柄长44cm,鼓棰长23cm;另配马锣和天尺一付。
  农历九月初九哪吒诞日时,作法开坛,是时在供桌上用108盏猪肝酒摆成八卦型。另法水(清茶)三杯居中,吟唱《开鞭咒》,开天门闭地户,敬请各路神仙降临前来驱邪杀鬼渡万民。然后吟唱《招营咒》,拜请东西南北中各路天兵天将。接着举行安营仪式,在文衡殿内屋顶四角梁上插上青、红、白、蓝纸旗各一面。再接着要做牙、饲马,在供桌上供发粿、三牲、甜面线、猪肝酒12盏和清茶,殿外殿埕备水桶盛“马草水”,内装有黄豆、稻草、水,犒劳天兵神将的马匹,当吟唱拜请每一路神将曲毕,需将桶内水舀出一碗泼在殿埕广场上以示饲马。
  农历十月初二是文衡殿社庆中的踏火日,是哪吒鼓吟唱表演的高潮。是日凌晨,法长带着哪吒鼓队沿社境吟唱,至各路口钉上镇符,意为驱邪,经虔诚进香与叩拜仪式后,信众把文衡殿内神像一一请出,哪吒鼓队吟唱拜请各路神仙的词曲。白天还行黑虎将军巡水和黑虎将军、哪吒神像巡社仪式。
  (一)黑虎将军巡水
  将文衡殿内的黑虎将军请出,前往东护城河中巡游,吟唱《黑虎将军咒》驱水中邪恶。
  (二)黑虎将军、哪吒神像巡社(俗称卖虎爷花)。
  哪吒鼓队员捧着装有桂花、菊花等的红桶盘,跟着黑虎将军、哪吒神轿到社内周边商店、居家中吟唱《哪吒调》《虎爷调》,把鲜花送给信众,收取鲜花款,所收款项用于殿中开支。漳州方言“白虎爷”缘于此俗。
  待到巳时,众人将社境内信众捐献的木炭堆在殿埕的土埕上,哪吒鼓队员沐浴、更衣,赤脚齐站在炭火堆前,手持贴着灵符的长柄手鼓吟唱《雪山和尚雪门开》,法长手持法器,口念符咒,将盐、米甩向火堆,(人们认为纯白的盐和米是最能除危解恶的灵物),插入灵符,用龙蛇法鞭开路,头旗冲过火堆,随后哪吒鼓队员、神轿冲过火堆,最后社境的人们,甚至连尚不知事的童子由父辈们抱着冲过火堆。若在家中有供奉神像,信众也端捧着神像过火,祈盼仙人显灵护佑家中老小。依踏火传统习俗,每人必过火三次,意为“过火无事尾”,过火后一切安然无恙。
  旧时传承的习俗,踏火仅男丁参与,待踏火结束后,妇人们从炭堆中取炭火回家当炉火,意为取回富贵吉祥,用取回的炭火烧出来的茶水当平安茶饮用,保佑全家平安。
  十月初三,供桌上用108盏猪肝酒摆成八卦型,法水(清茶)三杯居中,哪吒鼓队随着手中长炳扁鼓的节奏,吟唱《结界调》《平安君(赵子龙)调》,以示收坛。
  (三)特殊的迎送仪式——咬旗
  某社的社庆或神诞日、哪吒鼓开坛,邻社的哪吒鼓队都会前来祝贺一展技艺,这种哪吒鼓队的迎送仪式叫“咬旗”。
  当邻社的哪吒鼓队到来祝贺之际,本社的哪吒鼓必须整队前往社口迎接,如来不及调集哪吒鼓队,必须派两人持贺灯前往迎接,此曰挡阵,待全队调集齐备时,双方的头旗手持黑色营头旗,单手或双手左右挥动头旗,此为“展旗式”的招式随着哪吒鼓的节奏变化而变化,最后双方的头营旗架成十字型,以示亲热之谊,然后把对方迎进社中庙宇。
  哪吒鼓的队列次序为:头旗、天炉、手持长柄匾鼓的哪吒队员、马锣。迎进社时,双方队员纵队侧身屈膝行禹步,客进主退双方均为对称队形,并吟唱同调不同词的哪吒鼓音乐,展示各自的高超技艺。当把客队迎至庙宇殿内时,客队立两侧继续吟唱,主队蹲于殿外两侧吟唱。客队吟毕后执香,行礼拜神明,客队头旗在殿埕向神明鞠礼三次,双方哪吒鼓队纵队侧身屈膝行禹步依次退出,阵式为客退主进,直至送出社口。
  目前,漳州文衡殿哪吒鼓队尚能表演哪吒鼓吟唱和咬旗的技艺。2006年8月,曾为台湾台南圣帝殿众香客专场表演哪吒鼓技艺。2007、2008年还到芗城区群勇社区和新桥社区传授哪吒鼓吟唱技艺。2008年应漳州市老年大学之邀,到现场展示哪吒鼓技艺。
  (四)关于哪吒鼓与咬旗的艺术传承
  1、音乐
  采访者聆听了文衡殿的哪吒鼓队的吟唱,观看了咬旗的表演,被长柄扁形手鼓声和闽南腔似吟似诵似唱的粗犷热烈的音乐所震撼。演唱者爽朗欲醉的神态,实在令人心旷神怡。这种吟唱是对神的虔诚的表达,它所表现的韵律,是一种介于古老歌谣与民歌之间的音乐,旋律走向与咬字音韵的走向熨贴,是非常朴素古老的闽南民歌,这种音乐风格一直延伸和发展,影响了漳州音乐,如漳州民间曲艺答嘴鼓、锦歌里的杂碎调、地方戏曲的数板、芗剧里的杂念调等。
  2、舞蹈
  咬旗的表演很有亲和性和舞蹈性。东汉文学家张衡的《西京赋》记述了汉代百戏《东海黄公》:“东海黄公,赤刀粤祝(按《文选·李善注》‘赤刀粤祝’为‘赤刀禹步’)翼伏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盅,于是不售。”戏剧史学家们常把《东海黄公》视为中国戏剧的雏型,而哪吒鼓咬旗表演所行的则是侧身屈膝禹步,据专家考证,殷商占卜辞中的“巫”与“舞”相同,这种巫师步法曾被引用到古代舞蹈动作和戏剧台步。古代巫也是歌舞表演家和教师,所以漳州文衡殿哪吒鼓的咬旗所行的禹步可视为古老艺术传承,又不可忽视其对闽南艺术表演之影响。现在芗剧舞台表演也常用“侧身禹步”,这种表演步俗称“贼仔步”,常用于夜袭、窥视、窥探的表演。
  3、语言
  据闽南方言专家郭锦飚先生考证,“闽南方言形成、定型于唐、五代时期,是古代中原汉人移民带来的中原话(以河南洛阳话为代表)和闽南地区土话交汇融合的结果。它保留了上古和中古语言的一些特点和词汇”(引自芗城文史资料增刊郭锦飚编订《漳州话字音汇集》第1页)在文衡殿哪吒鼓乐的唱词《恩主关圣帝》中第4句“刀偃青龙似雪光”这里的“雪”字不读着xuě而读suat7,这种读法是用闽南话第七声的拼音去声的读法。这就是保留中古音的遗迹的体现,这种读法在闽南话中称为文读,在平常语言中也常用出现,如读唐杜牧《山行》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里的“斜”不读xié,应读成文读siá。
  4、东渡台湾
  艺随人迁。明以后大批闽南人迁徙台湾,哪吒鼓乐也带到台湾,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9月漳州文衡殿哪吒鼓乐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仅台湾云林县就有斗南镇大东泰安宫、西螺镇朝兴宫、斗南镇顺化堂、虎尾镇福安宫、斗南镇天福宫、西螺镇元帅殿等6间庙宇提出联合申报,他们在联合申报书中指出:“哪吒鼓吟唱表演源自漳州,传至台湾,与台湾众多伺奉太子爷庙哪吒鼓吟唱表演是植根于海峡两岸民间民俗的精神纽带。由于明清时期众多漳州移民前往台湾开发创业,许多神明也被迎请到台湾,供奉于民间。在台湾伺奉太子爷的庙宫每年都会举行哪吒鼓表演,参加的信众多达数万人,显示出两岸民俗信仰的同根性。”
  渔头庙大道公药签与德心堂药店
  九六老叟 黄叶沱
  渔头庙街原为芗城市区北京路之一古街段,古时九龙江水从东西闸口循濠沟直通城内,商贩以小舟载鱼盐酱油等郡民日常生活必需品至一处名叫“渔头”的地方贩卖,久而成为鱼盐市。这里有一座古庙宇建于明代,称渔头庙,庙称由地名而来,又成为街名。渔头庙奉祀深受闽、台两地广大城乡群众崇仰的保生大帝吴真人,俗称大道公。
  明代潘荣,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天顺年间(1457~1464年)任吏部右给事,他所居住渔头庙前小巷便名为“给事巷”,渔头庙前原有一座“都宪坊”,嘉靖间(1522~1566年)为潘荣立。
  渔头庙和大道公金身由来的传说
  渔头庙大道公的“药签灵验”,二百多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不论是疠者、疡者、痈者扶舁携持,无日不交踵求医问药,香火兴盛。大道公生前是一位草根名医,医德高尚,极受人们的爱戴,神化后自然受到人民的信仰。大道公信仰是漳州群众的共同精神文化财富,而且在海峡两岸和人民当中也是绵延不断,历代不衰,这种共同信仰,有利于加强两岸同胞联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笔者曾经家居给事巷数十年,晚饭后,常与耄耋老人张宜择、吴乌、灶司等邻居品茗相聚,侃大山,摆龙门,天南地北,说古道今,听他们述说渔头庙的历史。传说:居住小巷的潘夫人患有宿疾,多年求医妄效,苦之,一夜梦见青礁大道公显灵为其治愈,为了答谢神恩,许愿在风水宝地的“渔头处”建庙,遂名“渔头庙”,后来人们就将这里定名为“渔头庙街”。这就是渔头庙和渔头庙街的由来。
  潘荣夫人为了能常时奉祀大道公香火的虔诚心愿,当庙宇建成后便专程前往青礁“慈济东宫”朝拜大道公(青礁原属漳州府辖区,今属厦门海沧区),当潘夫人参拜之时,向大道公拜茭,获得准许。在乡民及一应闲杂人等回避之际,便命家人将大道公神像抱藏于轿中(渔头庙大道公雕像的四肢关节均能活动)奉请回漳州供祀于渔头庙,所以在这里有渔头庙大道公是“金身”(即原始雕像),青礁慈济宫的香炉是金炉(即原始香炉)的说法。上述说法,无从查考,但在当地流传二、三百年,世代相传,深信不疑,童叟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迄今老人们仍津津乐道。历史传说姑置勿论,但渔头庙大道公由于自始即有官绅以祈神庇的提倡和支持,香火十分兴盛。
  日敌飞机炸弹落下渔头庙屋顶未爆之谜
  在抗日战争的1938年间,厦门沦陷后,日敌飞机十分猖狂,经常飞抵漳州进行狂轰滥炸。某日,敌机又来空袭,在机声隆隆,一连串炸弹爆炸而震耳欲聋声中,当时有一颗炸弹落在渔头庙屋顶,被卡在屋脊处。其时,躲避在庙里有附近居民,男女老幼以及过路行人七、八十人,不知为什么,炸弹竟然没有爆炸,使这些群众幸而避免一次灾难,否则伤亡将不堪设想。此次日敌飞机侵袭漳州市区,投了许多炸弹,炸毁很多民居,民众也死伤很多。
  渔头庙址坐北向南,庙门面对北京路,敌机去后,在庙门正面数米处便能看到屋脊上卡住的炸弹,一时间许多群众聚在那里仰头观望,大家议论纷纷,七嘴八舌,人言言殊,莫衷一是。
  当日下午,经驻军七十五师派工兵连前来处理,将卡在渔头庙屋脊的未爆炸弹安然搬了下来,排除了危险。
  事情过后数日,漳城处处盛传渔头庙大道公显灵制止炸弹爆炸救百姓的美丽传说,这一传言不胫而走,于是全城到处都在流传这一故事,而且绘声绘色,版本多种,十分热闹,使渔头庙大道公更增一段神秘色彩。大道公显灵一事未必可信,可是炸弹未爆确有其事,所以说它是个谜。
  大道公药签与德心堂药店
  民间对神信仰的产生与传播,是出自人们精神上的某种需求,在医学落后的时代,当瘟疫流行、罹患疾疫者众多的时候,人们既无处求医,也无法解释患病之因,在对病魔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惟有祈求神灵保佑,以期消灾解难。在人们心目中,保生大帝是北宋闽南民间草根医生,医德高尚,毕生“以全活人为心,按病投药如矢破的”“无问贵贱悉为治疗”,死后民众将其神化,尊为医灵真人、大道公、保生大帝。在人们希望借助神明的力量驱灾除疫时,自然就选择了保生大帝。
  供奉“大道公”的神庙,一般都设有“济世仙方”药签,方剂药味不多,只几分钱便可配药,所以奉拜的善男信女很多,不论内外病疾都求大道公。药签信仰,使保生大帝与民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影响更加广泛。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大道公“圣诞”,朝拜的人更是摩肩接踵,热闹非常。
  渔头庙大道公的神签有一、二百首,除问事签外有一百多首的“药签”,分为成年、小儿内外科和妇科五个签简,据传这些药签的处方,乃名医所拟定,经明清两代名医的实践,药味简单,有的只二、三味药,但疗效确切,在渔头庙前门牌二号,有一家“德心堂”药店,其招牌就含着“一心一德、德系于心”的内涵,店主兼坐堂医生梁凤池是一位兼有针炙医技的中医师,他也是渔头庙的庙董之一,梁医师对大道公吴夲(tāo)在世时,以“医术精湛”,行医不分贵贱,义医奉药等高尚医德而十分景仰。他对“济世仙方”也颇有研究,有一百多首药签的言症、方药都能背诵烂熟,认为大道公的药签,方剂简炼是一特色,一般只四、五味药,而且剂量不重,还有许多是单方验方和食疗,多数药签处方都能起到良好的医疗效果,所以素有“平安签”的美誉。
  德心堂药店适在渔头庙前,在求签问医者求得药签后,一出庙门便见药店,配方撮药咸感方便,因此求签者十之八、九都在该药店配药。梁医师对抽签求方治病能否对症认为应值得考虑,作为民间一种祷告求医,借助神灵的旨意,拜告问方求药,在求签过程中,先要烧香点烛、跪拜求茭,一卜再卜,抖抖签筒,然后将抖出的药签号首,向庙祝索取该首药签,用这样摇签问卦的形式达到治疗的目的,有很大的偶然性,难保万无一失,因为以固定不变的药签,治变化莫测的疾患,且个别方症不合之签,或有相左宜忌之签,应该有所取舍,方能安全。梁医生认为,我是一个医生,医生根据对患者望、闻、问、切四诊辨症施治、开方给药,如果病症不明,岂能药症相符,这是人们共通的常识。因此,“德心堂”对求神问签,持签配药者十分审慎,在撮药前先要询问清楚,不厌其烦,听取诉说病况,如果药签方症不合,便向配药者婉言解释,嘱其重向真人再次祷告诚心重求。有时为了适应老百姓的信仰,也采取交代求签者将所求的签诗纸烧灭掺入茶水中供患者饮服,这是一种心理治疗,给予求签者一种精神慰藉,增其信赖感,使求医问签的病患者更俱安全性。
  渔头庙已于1996年因旧城改造,道路拓宽而毁废,但历史事迹仍值得人们纪念。
  带路鸡与连尾蔗
  吴亚登
  漳州地区的广大农村,结婚喜庆有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这些传统的婚俗,许多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没有了,有的至今还相沿下来,在广大的农村,时有所见的“一对带路鸡、两棵连尾蔗”的婚俗礼物。
  昔时新娘出嫁要坐轿。在闽南地区有个俗谚:“四个恭喜扛一个也好”,什么是“恭喜”、“也好”呢?旧时,妇女生的孩子,若是男的,人们向她道喜连称“恭喜!恭喜!”,因此“恭喜”便成了男士的代名词;若是生女,人们也向她道喜,连说:“也好!也好!”故“也好”便成为女士的代名词。新娘出嫁,轿子要由四个男人抬,故有“四个恭喜抬一个也好”的俗谚。新娘上轿时,长辈要站在轿前一再吩咐:“坐轿坐得正,才会得人痛”(痛,闽南话疼爱之意)。花轿离地,新娘要放声大哭,一是表示舍不得离开生养父母,二是闽南有个俗语:“哭好命”,有哭必有福。所以,那些平时不轻易痛哭流涕的姑娘,此时也得拉腔拿调的大哭一场。如今,新娘出嫁坐轿不时行了,代之以汽车。有趣的风俗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新娘出嫁时,虽然时下嫁妆时兴金首饰和家用电器,但是“带路鸡”是不能没有的。带路鸡要成双成对,即一只即将下蛋的母鸡和一只刚会啼叫的公鸡。用一条九尺长的红头绳,一端系住母鸡的脚,一端绑在公鸡的脚,双双放入笼中,由伴娘护送到新郎家。“带路鸡”到了新郎家,完成使命。当新娘入洞房后,媒人或大姑嫂抓紧把红头绳解开,将“带路鸡”放进床下。此时围观者很多,人们等着看热闹是“公鸡”先出来呢?还是“母鸡”先露脸?往地上撒几粒米,如果公鸡先走出来,满场沸腾,意为“头胎是查埔(男)”。若是“母鸡”先露脸,人们也欢声笑语。闽南话的“鸡”与“佳”谐音,寓意用九尺红头绳绑“带路鸡”,象征夫妻恩爱和睦、家庭幸福,预祝白头偕老、天长地久。婚礼中喜气洋洋,又很热闹,所以这个习俗在边远农村还有人乐而为之。
  婚礼中还有掀头巾一俗,头巾长五尺,红绸为料,盖在新娘头上,前短后长。新娘入房即举行掀巾礼,掀巾前,由媒人或长辈说一吉利话:“由前掀到后,两人吃到老。”然后由新郎手拿巾角,轻轻地掀下来。深夜闹洞房结束,新娘要坐在床沿,等新郎先上床,才把鞋脱下放在新郎的鞋上,表达一对新人能步调一致,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心愿。翌日早晨,新娘由人陪伴,给公婆敬甜茶。敬茶时,新娘落落大方地称道:“阿爸阿母请吃甜茶”,公婆接过茶,笑咪咪地说:“儿是子,儿媳也是子”,表明长辈的慈爱之心。喝过甜茶,公婆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还礼,一家人欢声笑语。
  新婚的第三天,新娘就要回娘家“做客”,在当天黄昏前又要返回夫家,按传统的婚俗,必须带两支有头有尾的甘蔗。这两棵“连尾蔗”非常粗壮,蔗叶完美苍翠,和“带路鸡”一样,也用九尺红头绳绑住甘蔗头尾两端,回到新娘房,就将这两棵甘蔗放在门后,寓意夫妻两口子,今后的生活像甘蔗一样“甜头好尾”,美满幸福,这就是闽南漳州地区农村流传下来的“带路鸡与连尾蔗”婚姻风俗。
  漳州方言
  为何“口”读“苦”
  “口”在闽南方言中有两个读音,文音是koǒ,白音是kào。
  朱熹在《韩文考异》中云:“今建州人谓‘口’为‘苦’,‘走’为‘祖’,虽出俚俗,亦由音本近,故与古暗合也。是古以为‘口’当读作‘苦’,非止叶韵也。”明代叶盛《水东日记》卷四《方言暗合古韵》亦云:“方言语音,暗合古韵者多……闽人以‘口’为‘苦’,‘走’为‘祖’是也。”《尚书·秦誓》:“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诗》云:“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唐杜甫诗:“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罗隐诗:“须信祸胎生利口,莫将讥思呈悬河。”李频诗:“出口人皆信,探心自可知。”闽南方言将“吐唾液”称为“吐口水”,将口头传授称之“口口相传”。这是“口”的文读音。台湾地区用亦如是。
  “口”的白读音,多用于方位或地名的称呼,如“港口”、“口岸”、“关口”、“渡口”、“洞口”、“门口”、“瓶口”、“外口”、“进出口”、“家门口”、“埕仔口”、“府口街”等。也有其他的,如“口形”、“口味”、“口供”、“口风”、“口红”、“口径”、“口实”、“口语”等等。台湾地区如表示“外面”的“口面”,表示“说话腔调”的“口音”、“腔口”,表示“刷牙”的“刷口”,表示颜色深浅度的“红口”、“黄口”等等。
  “口”的文读音,与古韵暗合,“口”的白读音是民间的流行说法,两音并行不悖,足见方言丰富的内在和精彩。
  李竹深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的是一部巨书,一部再现漳州中心城区——芗城150多年地方文化历史的《漳州芗城文史资料》合订本于2010年5月出版发行。这部书共六卷八册,400多万字,文稿1000余篇,插图500多幅,反映了漳州百余年的政治风云、社会兴衰、人物足迹、物产风情、地方掌故和文化特色。作者大部分是漳州本地的各界人士或全国各地高校学术单位的教授及台湾、国外的漳籍同胞,年龄从清朝光绪年间出生的老者至新中国时代的新人,他们从“亲历、亲见、亲闻”写作原则再现漳州的百年沧桑,是漳州几代人心血的结晶。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