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476
颗粒名称: 经济发展
分类号: F127
页数: 21
页码: 135-155
摘要: 我们的祖国六十华诞在即!新中国飞速的发展进步,包含地处祖国东南的芗城的发展。芗城区建区二十五年来,工业发展迅猛,成效显著。1985年芗城区成立时,生产总值1.06亿元,工业总产值5215万元,财政收入788万元。经过二十五年的发展,2009年预计生产总值109.8亿元,工业总产值264.4亿元,财政收入12.9亿元,分别增长102.6倍、507.0倍、163.7倍。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芗城工业发展,姑且按三段时期记载其发展和变化。1985年7月中共芗城区委成立。支撑芗城区工业经济,发展乡镇、街道工业迫在眉睫。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暂行规定》,还下达实行乡镇、街道财政体制。同时区政府一次性注入资金1000万元作为管委会启动资金。据了解,97年底省政府将
关键词: 漳州市 文史资料 经济发展

内容

芗城工业二十五年
  赵慧真
  我们的祖国六十华诞在即!新中国飞速的发展进步,包含地处祖国东南的芗城的发展。芗城区建区二十五年来,工业发展迅猛,成效显著。1985年芗城区成立时,生产总值1.06亿元,工业总产值5215万元,财政收入788万元。经过二十五年的发展,2009年预计生产总值109.8亿元,工业总产值264.4亿元,财政收入12.9亿元,分别增长102.6倍、507.0倍、163.7倍。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芗城工业发展,姑且按三段时期记载其发展和变化。
  前十年(1985-1994年):
  乡镇工业、街道工业撑起芗城工业一片天
  1985年7月中共芗城区委成立。区委、区政府制订“三轮齐转”和“发展三小”的工业发展战略。“三轮齐转”即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发展三小”,即生产小商品、办小型企业、上小技改项目。
  原漳州市改为芗城区以后,大部分企业上划新漳州市,留下的企业有酱油厂、煤炭厂和碾米厂等所谓的
  “两黑一白”全民所有制企业。支撑芗城区工业经济,发展乡镇、街道工业迫在眉睫。新成立的芝山乡、天宝乡、石亭乡、浦南乡经济联合社和西桥街道、新桥街道、巷口街道、东铺头街道、南坑街道经济管理委员会等各镇街经济组织,承担起发展工业的重任。
  乡镇工业重点“从农产品加工业突破,向外向型经济发展”。蔬菜和食用菌加工、果品加工、肉蛋类加工、罐头、糕点制造及茶、糖、食用油、饮料加工制造如雨后春笋,1985年底乡镇企业达1515家,其中乡镇集体企业达563家。特别是各镇兴办的罐头食品厂,早期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是用蒸笼蒸煮进行杀菌,后在区政府大力推动锅炉蒸汽高压杀菌并给予补助的政策带动下,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改步伐,强化经营管理,建成千吨脱水蔬菜、万吨罐头生产能力的食品工业,快速地提升企业生产能力,有了质与量的飞跃。据不完全统计,四个镇的罐头食品企业近百家,芗城区上亿元产值的工业巨头就是罐头食品(94年超过2亿元),而且罐头食品绝大部分出口创汇。罐头食品还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引发了政府工作重点的调整。《关于进一步开创乡镇企业新局面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贯彻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议》、《关于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的通知》、《关于加强金峰工业区土地开发管理的通知》、《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建设用地土地使用费征收规定》等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纷纷出台实施。
  1987年1月芗城区成立工业开发区筹备处,负责加工区规划和开发建设。前锋工业加工区率先建立,港桥食品加工区随后成立,接着乡镇街道也接二连三建立自己的工业区,如金峰工业区、新星工业邨、浦南工业园区、天宝工业开发区。各种类型工业区的建成,成为芗城区吸引外资的重要基地。漳州福发食品有限公司、漳州升利轻工有限公司、漳州华福来包袋有限公司、漳州龙德轻工有限公司、金肯鞋业有限公司等早期外资企业就坐落在前锋工业加工区。1990年前锋工业加工区初具规模,三资企业产值1.05亿元,占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出口商品交货值1.5亿元,增长6.16倍,年递增92.7%。对外开放展现新的格局,部分来料加工企业转为“三资”企业,三资引进速度加快,实际利用外资(除90年之外)年年100%增长,投资主体以港澳台三胞为主,新加坡美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逐渐增多。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极大的激励着芗城办工业的热情,区政府出台民办民有,上缴税收实行超收分成返还等一系列发展街道工业的优惠政策。区委也下发《关于在全区知识分子中广泛开展以“为加快芗城经济发展做贡献”为主题的“五个一”活动的通知》,进一步动员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城区内各街道竞赛氛围浓厚,引办企业竞争激烈,以全员引办、全社会引办企业来描述当时一点都不过分。
  街道工业提出发挥“三个优势”(闲置厂房多、社
  会能人多、对外开放城市),开拓“三条渠道”(发动群众集资、举办民办信用社、引进侨港澳台资),“五业”(食品、纺织服装、皮件皮具、五金电器、包装装潢)齐上的方针,大办街道工业企业。各街道确定其骨干企业,对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引进外资,进行技术改造。街道企业的兴办和发展首先是资金困难。区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也挤出部分周转金,支持街道发展工业。面对严重缺乏资金的情况,各街道先后成立了东盛城市信用社、群利城市信用社、新龙城市信用社、芗隆城市信用社、南荣城市信用社等五个城市信用社,为街道企业提供贷款发展生产。同时各街道经济管理委员会还筹集社会闲散资金设立“基金会”,为企业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其次是人才不足的困难。市区内国有企业的工程师、技术员、经销人员成为街道企业聘请的人才库,不单有长中短期聘请法,还创造了星期天工程师的灵活聘请法。历次运动被清退回城的各类人员也是各街道企业网罗的人才,从而缓解了人才需求短缺的困境。再者是场地不足的困难。街道工业先是利用各种闲置厂房,后来就“挖地三尺”利用辖区内边边角角的地块,甚至平整荒山野沟,但发展的空间仍十分不足。于是,街道工业走出街巷向外拓展成为必然。继新桥办事处新星工业邨之后,西桥、巷口、东铺头、南坑也相继在近郊设立七个工业小区。小区虽不连片,面积虽不大,却使街道工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时机。
  在街道工业蓬勃发展中,数石英钟表业最为红火,
  在册企业近百家,挂闹石英钟品种200多种,生产能力1000万只套以上,产值1亿多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俄、印等国。当时形势要求提升产业水平,于是石英钟工业协会应运而生,且在火车站广场建立石英钟表业专业市场,芗城无愧为“石英钟城”。
  经十年发展,芗城区基本形成乡镇企业、街道企业、“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格局。1994年工业总产值231972万元,增长35.6倍,年均增长49.2%;三资企业总产值60624万元,增长125倍,年均增长83.1%;合同外资额2117万美元,增长36倍,年均增长67.6%;实际利用外资1802万美元,增长119倍,年均增长98.2%;财政收入10581万元,增长12.4倍,年均增长33.5%,镇街企业总产值181685万元,增长21.2倍,年均增长47.3%。
  第二个十年(1995-2004年):
  西部发展战略划时代地推动芗城工业快速发展
  1996年3月,区委提出芗城区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实行“中心开花,两翼推进,重心西移,全面发展”的西部发展战略,即充分运用城市中心区域优势,大力推进319国道和漳华公路两线开放开发,把金峰工业区作为全区经济新增长区域和高科技园区,举全区之力,聚全区之财,重点建设。
  区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又制定《关于加快金峰工业区建设步伐的实施意见》和《关
  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暂行规定》,还下达实行乡镇、街道财政体制。明确的工作目标,良好的工作环境,宽松的引资条件,使全区机关、事业、企业、个人焕发勃勃生机。
  金峰工业区从芝山镇收归区委、区政府直接领导,区委副书记任金峰工业区管委会主任,履行区一级的经济管理职能,实行“一栋楼”联合办公制度,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区政府一次性注入资金1000万元作为管委会启动资金。管委会运作次年就逢全区最大规模集中征地办证高潮。据了解,97年底省政府将冻结土地征用办证,将出台新的征地办法并提高办证费用。不等区委、区政府下令,各街道(乡镇)、需用地企业一蜂窝涌向金峰。近一个月时间金峰管委会大楼日夜灯火通明,车水马龙,进出大楼者脚步匆匆,神情兴奋,携书带包;伏案工作者笔尖沙沙,身心疲惫,公章频盖。据不完全统计,一个月内全区征地96宗,面积2403.5亩,创出月征地最高纪录。
  当市委作出“工业兴市”战略,全市热火朝天大干工业之时,芗城区在《关于确定1999年度重点保护企业及实施优惠政策保护措施的通知》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促进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奖励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办好工业区、营造良好服务环境等六方面30条措施。适时开展为工业企业补办“两证”工作,大张旗鼓地将手续不完整的企业用地规范化,将行政划拨的企业用地国有化,将没有基础材料的企业厂房补完善。历时一年时间(2000-2001年间)为企业补办“两证”共161宗,土
  地面积1537.3亩。办理“两证”使企业大大提高其融资能力。区委、区政府未雨绸缪,将芝山、天宝、石亭、浦南四个镇每年需新征工业用地面积列入年度考核指标,并从金峰工业区康林小区集中为企业奠基剪彩开始,就掀起了成片开发工业用地,每年为工业项目奠基开工剪彩活动。
  西部发展战略,规定各街道引办企业入驻金峰所产生的经济指标归属各街道,既解决各街道工业没有发展空间的困难,调动各街道发展工业,发展经济积极性,又使各街道关注关心支持金峰工业区建设,密切了金峰工业区与各(镇)街道的关系。各街道的新办、扩建、迁建工业项目都落户金峰,金峰妥善安排用地,避免项目流失,激励各街道的招商引资热情,据统计,1996年街道工业总产值220658.4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478300万元的46.13%,乡镇工业47.76%,足见街道工业的份量。
  此时,致力于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摆上党委、政府议事日程。1998年、2003年两次召开全区科技工作会议,规定全区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逐年提高比重。对各镇街下达科技工作任务,如:区、市、省级科技型企业的数量、通过ISO、HACCP认定的企业数量,获驰名、著名、知名商标的企业数量、获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产值、获发明、实用、外型等专利的企业数量。早期还对通过ISO、绿色食品、有机食品、HACCP认定的企业给予奖励,以政府行为引导企业增强
  自身素质,提高市场竞争力,践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时,芗城区连续三届六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荣誉称号。
  金峰工业区肩负区委、区政府“全区经济新增长区域”的重任,首先加快工业用地的征用、平整、基础设施建设,满足项目急需;其次加快筹措资金为扩大工业区规划、建设而积极做好前期准备;第三争取工业区进入省级重点开发区盘子,完成工业区三级跳。区委、区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措施,主要领导一线督促和亲力亲为,工业区全体员工努力工作,金峰工业区征地速度加快,1996年前开发土地580亩,而且分布于319国道双侧,至2004年,累计开发土地面积3800亩,且成片开发,建有路口小区、康林小区、谦发小区、北斗小区,“三通、六通一平”的成片土地带来招商引资工作突飞猛进。其时的特点是:一是新创办的外资企业多,二是老外资企业增资扩容多,三是内资企业嫁接外资多。2001-2004年每年签合同25家,新增利用外资年均4600万美元,比前3年年均增长近1倍(2408万美元),金峰工业区的企业是家家赚钱,年年发展,大批企业一再扩大其生产规模,应验了“金峰满地笼金”的美誉。至2004年底引办企业298家,其中外资企业100家,合同外资额3.34亿美元;内资企业198家,总投资9.77亿元,形成以新材料新能源制造、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家具生产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金峰工业区的规划面积从2.93平方公里扩大到45.81平方公里。
  实施西部发展战略初步告捷。
  区委、区政府通过政策推动、外向拉动、民营驱动、项目带动的策略,全区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重点扶持、培育规模企业成为区、镇(街)两级政府工业工作的方针,规模企业的数量和产值列入经济指标进行考核,净增规模企业得到奖励,减少规模企业要加以说明。区委、区政府致力于优化发展环境深受企业欢迎,机关工作人员也形成共识,纷纷各显身手服务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与企业心连心共兴旺。咬住根本,狠抓工业,经过十年发展,六大支柱产业已经形成。食品、家具、电子、机械制造、建材、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对芗城工业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据统计,2004年六大支柱产业产值达419942.7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3.92%。
  2004年工业总产值(现行价)956241.8万元,十年时间增长3.1倍,年均增长15.2%;三资企业总产值465041.9万元,增长6.7倍,年均22.6%;合同外资额6577万美元,增长2.1倍,年均12%;实际利用外资2703万美元;增长50%,年均4.1%;镇街工业总产值943428.2万元,增长4.2倍,年均17.9%;财政收入5.01亿元,增长3.7倍,年均16.8%。
  最近五年(2005-2009年6月):
  产业集群的壮大和培育有效提升芗城工业质量
  从2003年起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工业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芗城区一直名列前茅。但随着工业发展深入
  进行,周边市、县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芗城的领先优势正在弱化。区委要求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富区、开放兴区”发展战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以产业提升来增强经济实力。
  “大金峰工业区”如火如荼发展。先是标准厂房建设如期推出,2005年200亩,2006年213.9亩,共建标准厂房83幢,建筑面积31.89万平方米。接着提出“一区多园”的观念,并快速实施,提高金峰的开发品位,带动石亭、浦南、天宝工业园区建设,近期发展腹地一万多亩,远期可达二万亩。载体建设奠定了工业新一轮发展的良好基础。
  培植发展产业集群成为做强工业的重大举措。原有的六大支柱产业优势进一步扩大,新兴的两大战略产业突起,形成了今天的“4+2”产业集群,即:食品、家具、电子、机械四大主导产业和汽车汽配、钢铁两大战略产业。食品产业一直是芗城的传统产业,应用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改造提升食品产业收到实效,内涵扩张取代外延扩大,食品产业规模近五年成倍增长。家具产业在九十年代后期飞速崛起,种类有钢管家具和木家具,投资者有外资和内资,更有不少芗城籍企业家,家具产业规模已超30亿元。产业集群的作用和发展,要求芗城成为家具产业的物流中心、产业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行业管理和创新中心。电子产业是在石英钟表产业基础上增加了小家电和仪器仪表而形成。电子产业的科技含量、人才水平和品牌优势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
  提高产业配套水平,营造吸收人才良好环境,做大电子产业集群的政策导向收到了预期效果。机械产业是分解、吸纳、集聚原机械制造、金属建材等产业而形成,在主导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正兴汽车集团公司为龙头的汽车汽配产业一经问世就独占鳌头,规模位居各产业之首,税收排在各产业的第二位,且汽车汽配产业的吸虹作用正在发挥,江淮汽车入驻芗城指日可待。以三宝冶金集团公司为代表的钢铁产业快速增长,挤进芗城特色产业行列。2009年计划技改项目实施后,钢铁产业的产值和税收,在“4+2”的位次将有所超前。今天的“4+2”产业体系,2008年规模企业149家,占全区规模企业数的55%,完成产值139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73%,其中,食品、家具、电子、机械四个产业产值71亿元,占全区规模企业产值37%,占“4+2”产业产值52%;汽车汽配、钢铁产业产值67亿元,占全区规模企业产值35%,占“4+2”产业产值48%。
  产业集群迅速壮大,工业质量也日渐提高,至2008年底,全区工业企业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8家;驰名商标企业3家;著名商标企业10家;知名商标企业14家;国家免检产品2家;省名牌产品16家;发明专利19项,实用外型专利1139项。
  去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芗城是严峻的考验。因为芗城工业企业外向度比较高,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2008年交货值仅增2.24%,增幅回落14个百分点。应对挑战,区直有关部门积极引导、促进加工贸
  易出口型企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贴牌生产向委托设计生产和自主品牌生产转型,从简单加工装配向高层次的加工制造和营销服务转型。区委、区政府抓住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契机,明确要求“海西建设,漳州先行,芗城走前列”。继续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着重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加快项目建设,努力把芗城区打造成先进制造业密集区,现代服务核心区、城乡和谐示范区,科学发展先进区。芗城区的企业界充分认识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与区委、区政府共同努力,有信心化挑战为机遇,“雨过见彩虹”是全区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年上半年全区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双过半”。完成生产总值55.70亿元,增长10.49%,工业总产值120.52亿元,增长14.38%;合同外资额6141万美元,增长25.07%,实际利用外资2650万美元,增长1%;财政收入6.6亿元,增长2%。
  二十五年的发展取得辉煌业绩,二十五年的经历留下丰硕财富,二十五年的时间感受日新月异。今天的芗城站在新高度的平台上,朝着中央、省委、市委提出的2012年、2020年两个阶级的发展目标努力奋斗,一定能率先成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和谐的发展区域,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写于2009年7月
  芗城区六十年经济发展的回顾
  陈侨森 吕国荣
  芗城区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4°29′~24°43′,东经117。29′~117。43′,“枕三山,襟二水”(天宝山、芝山、丹霞山、西溪、北溪),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是块富庶之地。芗城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49年漳州解放以来,芗城区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经过了6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从百废待兴到国民经济、各项事业、人民生活水平等飞速发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芗城区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一个崭新、美丽的芗城呈现在世人面前,它是芗城区人民60年奋斗的结晶,是40万芗城区人民矗立起的一座历史丰碑。
  1949年9月19日,漳州城解放。解放初期的芗城区域经济凋零,满目苍夷。1951年6月1日,龙溪县析出城关建立漳州市(今芗城区)。从1951年到1956年,芗城区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土地改革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土地改革
  1951年9月上旬,漳州市(芗城区)开始开展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占全市(区)总人口54.18%的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合理分得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土改前,雇农人均拥有的土地仅0.0008亩,土改后增至1.73亩;贫农由土改前的人均0.48亩增至1.13亩;普通中农由土改前的人均1.011亩增至1.36亩;富农由1.51亩减至1.006亩;地主由1.936亩减至0.8亩;地主兼工商业者由0.446亩减至0.35亩;工商业兼地主者由0.902亩减至0.03亩。广大农民实现了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和愿望,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土地改革彻底铲除了封建地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农民翻身得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1953年,全市(区)农业总产值681.16万元,比1951年增长了8.93%;粮食平均亩产373.5公斤,增长5.66%;全社会粮食总产量2650万公斤,增长6.13%。1954年,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土改后农民组织起来的农业互助组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要求,农村开始组织初级合作社。初级合作社采取“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则,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土地分红、按劳取酬的分配制度,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1955年初,全市(区)郊区共组织初级合作社26个。
  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开始进行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2月份,26个初级合作社合并办成前锋、瑞京、群勇、大同、南山5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参加农户1198户,占农户总数98.27%;建立5个农村信用合作社,参加农户1146户,占总农户94.18%。农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观念,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据调查,全市(区)共有手工业(包括工场手工业及个体手工业,不包括洗染、服装、理发、刻印业)1593户,从业6726人,资金104亿5063万元(旧人民币),种类大致分为54类,以铁、竹、麻、纺织、制面、木器为最多。是年2月,建立了壳灰、竹业两个生产合作社。至1954年底,共发展生产合作社8个,生产供销社2个,生产小组10个,社(组)员877人,占手工业总人数12%。1955年,共建社(组)60个,社(组)占手工业总数50%左右,年产值达889.8万元,比1952年增长7%。1956年1月,全部手工业者均已组织起来,共组织生产社98个,生产小组23个,社(组)员6697人。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变革了生产关系,改变了手工业生产的落后状态,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活。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10月,漳州电厂、漳州火柴厂、漳州通敏电话公司率先实行公私合营。据1954年6月调查显示,全市(区)从业10人以上的工业企业共28户,包括食品、木材加工、棉纺织品、日用陶瓷、印刷、家具木器、普通玻璃及制烟等8个行业;商业批发商103户,包括医药用品、百货商业、交通器材、粮食肥杂、食品(含茶、干鲜果、烟杂、油、盐、京果)、燃料、纺织品、行商、文教商业等9个行业。9月,漳州鹤沙玻璃厂宣布公私合营。1955年,杨协成酱油厂、大华蜜果厂、忠华烟厂、黄益记木器厂、联合陶器厂、宏山锯木厂等实行公私合营。是年底,零售商品市场基本上为集体经济成份和国营经济成份所占有,私营批发商已寥寥无己。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形成高潮,至年底,已改造的私营工商业户6866户,占总户数的99.12%;社会商品零售额已达3122.9万元。
  1957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全部完成。是年,全市(区)工业企业达155家,其中全民所有制33家、集体所有制122家;工业总产值2400.89万元,比1952年增长3.5倍;手工业总产值1209.8万元;农业总产值994.89万元(以现有郊区面积统计)。
  “大跃进”“大办工厂”
  1958年“大跃进”期间,提倡“全民办厂、大办工业”,实行新建、合并转办、合并组合等形式,组成现代
  工业基础。全市(区)新建工厂企业32家,总投资5784万元,相当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总和的2倍。是年,全市(区)工业企业单位已有260个,其中国营企业99个,(市属地方国营企业83个),集体企业161个。涵盖机械、冶金、五金、化工、纺织、轻工、食品等多个行业。漳州机器厂、通用机器厂、轴承厂、铸造厂、香料厂、制药厂、毛纺厂、麻纺厂、皮革厂、造纸厂、印刷厂、陶器厂、木器厂、羽毛球厂、罐头厂、糕饼厂、大华蜜饯厂、酒厂等,均系当年所建。工业的兴起,基本改变了市(区)工业“一穷二白”、以手工业为主的小商品生产的落后面貌,为市(区)工业发展垫下坚固的基石。
  1959年至1965年,芗城区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后,在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大力兴修水利、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调整工业结构,奠定现代化工业发展基础,百业俱兴。1965年,全市(区)工业总产值达6925万元,比1957年增长了278个百分点。全市(区)共有国营工厂45个、集体企业99家,有食品饮料、服装、皮革、塑料、冶金、机械、纺织、造纸、电子等17个门类数千个产品。农业总产值6625万元,其中粮食总产量达38749吨;水果总产量达3060吨。商品零售总额5623.57万元,比1956年增长了180个百分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项工作都遭遇很大的干扰、破坏,但农业生产总值仍继续稳步增长,1970年,农业产值7552万元,比1965年增长13.99%,粮食产量43197吨,比1965年增长11.48%。直到1971年以后,多种经营得
  不到发展,农业产值有所下降。1975年,农业总产值为6994万元,比1970年减少了7.39%,年均递减1.48%。
  改革春风吹遍芗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从1978年到1984年,市(区)工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80年新建毛纺厂投产,紧接着扩大香料、罐头、塑料、片仔癀系列化妆品等生产规模,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基础越来越牢固。1984年,全市(区)工业总产值高2.56亿元。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迅猛。
  1985年地改市,原漳州市改称芗城区。由于地市合并时原属芗城区的82家国营、集体企业上划,全区工业产值锐减为5215万元,财政收入从4900万元下降至788万元。面对经济压力,全区人民在芗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经过十年奋斗,至1995年,乡镇企业、街道企业、“三资”企业成为全区经济三大支柱。全区共创办街道企业502家、乡镇企业1953家、“三资”企业161家,工业总产值发展到33.1亿元,建立起食品加工、服装、皮革、冶金、家具、电子、造纸等76个工业门类8000种产品的工业体系;芗城罐头厂、华庆罐头厂两厂家率先获得ISO9000质量认证。同时,开辟了前锋工业加工区、金峰工业区、港桥食品加工区和一批镇、街工业小区,形成了以非公有
  制经济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经济体系。商品零售总额达63624.6万元。
  转化经济优势、工业优势
  1995年到2005年,芗城区高度重视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把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把工业作为主攻方向,深化企业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外向拉动,支持、鼓励民营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等,促进了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快速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区工业企业近800家,培育了18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和6家集团企业,形成机械制造、电子石英钟、家具、食品、建材、化工等六大产业群。工业生产总值达121亿元,比1985年建区时增长了231倍。全区生产总值58.93亿元,比建区时增长了7倍;工农业总产值130亿元,比建区时增长了108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旧城改造拆迁面积240多万平方米,新建面积280万平方米。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新建的居民小区环境舒适优雅,城市的品位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7元,比建区时增长了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858元,比建区时增长了9倍。社会消费零售总额41亿元,比建区时增长22倍。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工作富有成效,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了28个百分点,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等荣誉称号;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高考上线万人比提升了46.8个万分点,荣获“全省教育‘两基’先进区”等称号;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挖掘与改良并进,兼以发展新兴文化。一大批优秀作品在全国、省比赛中获奖,获奖作品涉及诗文、灯谜、音乐、舞蹈、地方戏剧、曲艺等多种艺术;卫生事业长足进步,医疗服务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获得“省级卫生城市”等嘉奖。
  工业兴区、开放强区、商贸富区
  2007年,芗城区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三十年的开拓进取,芗城区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已经走上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至年底,全区生产总值高达85.15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44.49%,工业产值154.63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37.47%,发展了上千家企业,培育了253家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涌现出正兴钢圈、国辉工贸、三宝钢铁等一批国内知名龙头企业。第三产业营销总额达162.62亿元。大力推进城区建设进程,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同步推进,已建成鑫荣小区、佳苑名门、江滨花园、悦华园、金峰花园、钱隆首府等一批功能配套、管理完善的住宅小区,同时开工建设了益民花园、金峰花园等8个安置房项目,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至2007年,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26平方米,比30年前增长了4.9倍,取得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芗城区人民并没有满足眼前的辉煌,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
  潮流中继续破浪前进。
  2008年,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芗城区经济发展势头有所减缓,尤其是外向型企业,遭遇到很大的困难。但这并没有动摇芗城人民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信心和决心。芗城区继续围绕“工业兴区、开放强区、商贸富区”战略,加快产业聚集,提高工业规模效益,构筑经济发展平台,扩大招商引资,发展农村经济,推动新农村建设,区域经济仍然稳步增长。
  2009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7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10.49%,工业总产值120.57亿元,比增14.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661.80万美元,外贸出口1.79亿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荣获全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四连冠”、全省计生工作先进区、全省绿化模范县(市、区)、全省社区教育先进单位、全省禁毒人民战争先进组织单位、第二次农业普查省级先进单位等称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验收。张坑村荣获国家级“绿色小康村”称号,田寮村列入第二批市级示范村。
  不经风雨,哪见瑰丽彩虹。芗城区60年,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芗城区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如今,芗城区人民意气风发,继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直前,为新的理想,去创造新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地区的文史资料、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经济发展、台岛践履、文献集萃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