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文物明代石碑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308
颗粒名称: 国保文物明代石碑坊
分类号: K879.1
页数: 3
页码: 24-26
摘要: 在双门顶古街段有两座国家精粹的重点保护单位石牌坊,纪录着历史传承的文物、古迹,这两座明代石牌坊,建造时间前后相差十四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三世宰贰、两京〓历”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南、北向,正匾两面分别镌刻“三世宰贰,两京〓历”、石刻大字笔劲遒古,书法艺术尤佳,坊在尚书探花坊北28.5米处,为南京礼部右侍郎蒋孟育及其交蒋玉山,祖父蒋相立。其诗文结社之风,对后世也产生深刻影响。在石坊边的小巷----“打石巷”,有一座建在半空的小庙宇,被认为是漳州所有现存宫观庙宇中最小的神庙,面积只有三平米左右,祀“伽蓝爷”。民国时期这座小庙被私人占用了五、六十年,直至这次修缮双门顶古街时,才被重新整治,恢复原貌。
关键词: 文物 漳州 石碑坊

内容

在双门顶古街段有两座国家精粹的重点保护单位石牌坊,纪录着历史传承的文物、古迹,这两座明代石牌坊,建造时间前后相差十四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三世宰贰、两京〓历”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南、北向,正匾两面分别镌刻“三世宰贰,两京〓历”、石刻大字笔劲遒古,书法艺术尤佳,坊在尚书探花坊北28.5米处,为南京礼部右侍郎蒋孟育及其交蒋玉山,祖父蒋相立。
  蒋孟育,字道力,龙溪人(今芗城区),万历进士;蒋孟育与张燮、郑怀魁、高尧正、陈翼飞、王志远、,林茂桂等七人,合称“漳州七才子”,于漳州开元寺左“风雅堂”组成“玄云诗社”(玄云一说“伭云”)往来唱和,伭云诗社诗作提倡开放海禁,发展生产,促进贸易,反对贪污剥削,对当时社会颇有影响。其诗文结社之风,对后世也产生深刻影响。旧志书载,入清之后,仿效伭云之风日盛,“多者数十人,少者十数人,按期拈题,呈能角胜,虽穹乡僻壤亦汇集邮致,竟以此为乐事焉。”
  “尚书探花”坊,明万历三十三年年(1605年)为林士章立,正楼匾额两面楷体巨字分别镌刻“尚书”、“探花”。
  林士章字德斐,号璧东,漳州府漳浦县浯江上游石中尾村人。嘉清十四年(1535年)廷试第三名“探花”。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据传明、清两代石牛尾村出了八十一名秀才,后人遂将该村改称秀才村,万历七年(1579年)归休漳州城东北效的桥仔头墟。
  (按:关于林士章中探花的时间《芗城区志》说是嘉靖十四年(1535年)、陈侨森先生《漳州掌故》说是嘉靖三十八(1559年)相差24年,今两说并存。)
  这两座国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石碑坊,在38年前文革破四旧时,也不可避免遭受厄运,造反“英雄”们要把它予以毁废,当时只因石坊构件巨大、拆毁不易,无可奈何眼睁睁的望坊兴叹,但又心有不甘,后来便将石坊上的所有华丽雕刻和巨字,全部以石灰涂抹覆盖,使两石坊面目全非,幸得保存下来,直到拨乱反正的年代,经有关单位雇工将被涂石灰剥洗干净,恢复原貌,石坊劫后余生,反得殊荣,原来只属市保单位,1996年经国务院确定批准晋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周围增建石护栏加以保护。
  在石坊边的小巷----“打石巷”,有一座建在半空的小庙宇,被认为是漳州所有现存宫观庙宇中最小的神庙,面积只有三平米左右,祀“伽蓝爷”。从打石巷沿一架木楼梯而上,便进入这座仅容一个人转身的“伽蓝庙”,庙虽小,神像以及有关布置倒也样样俱全,“伽蓝圣王”在石坊边的“打石巷”顶上,俯视了古街数百年的沧桑风云。庙里供奉的伽蓝圣王戴的神帽与别处不同,它戴的是一顶县太爷的“官帽”,据当地老辈居民传说,某年在重修石坊,当工匠上架施工时,石坊竟摇晃不定,工匠不敢上架,急报县令定夺,县令赶来一看,十分着急,忙上小庙烧香祷告,随手将所戴官帽戴上神像头上,随后石坊便甚为安稳,那戴在神像头上的官帽也有此沿袭,这则传说给小庙抹上一点神秘色彩。民国时期这座小庙被私人占用了五、六十年,直至这次修缮双门顶古街时,才被重新整治,恢复原貌。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了漳州芗城宋代遗存小考、唐代古街双门顶、漳州府学寻踪、解放路旧事锁记,古镇史话、名人史迹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蔡绿茹
责任者
黄叶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