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郑氏永历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149
颗粒名称: 南明郑氏永历钱
分类号: K875.6
页数: 7
页码: 53
摘要: 南明郑氏永历钱,设于福州的南明隆武政权被清军攻灭,郑成功决定铸造永历通宝,郑成功及其子郑经曾先后三次委托日本铸造永历通宝,铸铜质永历钱……。上通日本……并铸永历钱。由日本代铸的永历通宝正面铸有对读。永历通宝”永历通宝钱文书法秀逸生动,与当时流通的宋、明制钱币相比更为精致,郑氏永历钱也流通到东南亚、日本以及江浙、广东等地。这批永历钱与郑氏政权委托日本代铸的永历通宝存在许多差别,这批出土永历通宝是郑氏政权据金厦(金门、厦门)攻漳州时在石码所铸,对于这种出土的永历通宝是否为郑氏政权在石码所铸。
关键词: 南明 永历钱 古钱

内容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大举入闽,设于福州的南明隆武政权被清军攻灭,郑成功在闽南一带举兵抗清,与清廷在东南沿海形成对峙拉锯的局面。同年冬,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改称永历年号,郑成功遥奉永历政权,于永历三年(1649年)被封为延平公。为了巩固东南沿海的抗清基地,郑成功决定铸造永历通宝,用于筹措军饷,融通资金,促进贸易,稳定根据地经济。
  据史料记载,郑成功及其子郑经曾先后三次委托日本铸造永历通宝。第一次是清顺治八年即南明永历五年(1651年)十二月,郑成功在厦门时“以甥礼遣使通好日本,王果大悦,相助铜铅,令官协理,铸铜质永历钱……”。第二次是清康熙五年(1666年)七月郑经据台湾时“上通日本……并铸永历钱。”第三次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郑经据厦门时“又差兵部都事李德往日本,铸永历钱。”
  由日本代铸的永历通宝正面铸有对读“永历通宝”四字,光背,永历通宝钱文书法秀逸生动,分草书(图1)、行书(图2)、篆书(图3)三种版别。该钱材质紫铜,直径27至29毫米,重量在5.7至8克之间,与当时流通的宋、明制钱币相比更为精致,因此流通市场后受到坊间百姓的欢迎。由于海外贸易和战事拓展,郑氏永历钱也流通到东南亚、日本以及江浙、广东等地。
  1994年,福建漳州龙海石码镇出土了一批永历通宝,这批永历钱与郑氏政权委托日本代铸的永历通宝存在许多差别。此次出土永历钱做工较粗糙,材质均为黄铜,钱缘未加锉边,留有烧铸的流铜,重量7.6克至8克,钱径达30毫米至31毫米(图4、5)。据此,部分专家认为:这批出土永历通宝是郑氏政权据金厦(金门、厦门)攻漳州时在石码所铸,是一种临时铸币。对于这种出土的永历通宝是否为郑氏政权在石码所铸,钱币界存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人认为郑氏政权不可能在两军对垒、“适当兵冲“,旋得旋失的龙海石码铸造钱币。关于这种异品永历通宝何时何地所铸,史料没有确切的记载。如果在石码所铸成立,此种异品永历通宝将成为漳州地区最早的地方铸币。
  郑氏永历钱自清顺治八年(1651年)始铸,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宝“漳”局康熙通宝面世,在闽南地区流通长达29年;在台湾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政府在台湾铸造宝“台”局康熙通宝止,在台湾也流通了27年。永历通宝作为郑氏政权所发行的货币,为郑氏政权的军事、政治以及经济建设发挥了具大的作用。并对闽南、台湾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确定七个栏目,分别是“故地踪影”、“往事寻踪”、“民俗记述”、“人物春秋”、“邑人书架”、“姓氏选登”和“文献集萃”,以芗城区为基点,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人、事、物进行搜集、整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