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声歌剧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118
颗粒名称: 莺声歌剧社
分类号: J892.4
页数: 2
页码: 195-196
摘要: “莺声歌剧社”成立于1934年,系华南小学校长林迺清发动组织的。参加者均是爱好歌剧艺术的小学教师和中学生,人数约三十多人。林迺清之妻李青莲被选举为社长。成立后曾演出歌舞剧《三蝴蝶》、《仁慈的妹妹》、《面包》等。在“莺声歌剧社”逐步发展的情况下,李青莲本人认为力不从心,乃请许声谷担任社长,许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胞弟,当时任龙溪地区闽南医院内科主任,是“漳州平剧社”的主要人物。他接任后则主张节制歌剧发展话剧。改社名为“莺声剧社”。正式向当地县党部申请登记,并设制社徽。此外,还和兄弟剧社联合公演,募捐援助绥远抗日军民。
关键词: 歌剧社 漳州

内容

“莺声歌剧社”成立于1934年,系华南小学(今华侨中学校址)校长林迺清发动组织的。参加者均是爱好歌剧艺术的小学教师和中学生,人数约三十多人。林迺清之妻李青莲被选举为社长。成立后曾演出歌舞剧《三蝴蝶》、《仁慈的妹妹》、《面包》等。
  在“莺声歌剧社”逐步发展的情况下,李青莲本人认为力不从心,乃请许声谷担任社长,许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胞弟,当时任龙溪地区闽南医院内科主任,是“漳州平剧社”的主要人物。他接任后则主张节制歌剧发展话剧。改社名为“莺声剧社”。正式向当地县党部申请登记,并设制社徽。主要的骨干有:沈汇川、陈棣华、陈文星、周炳煌、陈毓光等人。
  抗日战争后,“莺声剧社”先后排演《警号》、《张家店》、《秋阳》、《烙痕》等剧目,巡回演出于漳州、石码两地农村。此外,还和兄弟剧社联合公演,募捐援助绥远抗日军民。
  1937年秋,由龙溪县抗敌后援会宣传工作团主持,在光明戏院演出田汉写的《八·一三炮声》(即“回春之曲”),由芗潮剧社柯联魁导演,参加演出的主要角色由“芗潮剧社”、“莺声剧社”和“毓南剧社”的社员担任。
  1938年,许声谷辞去“莺声剧社”社长职务,由陈毓光代理社长,又吸收一批新社员,改名“国防剧社”,重新设计社徽。
  “国防剧社”于1939年正式成立,这时社员已有100多人,选举沈汇川为社长,陈毓光为剧务组长,陈棣华为总务组长。成立大会在光明戏院(今大众戏院)举行。当晚,演出古装四幕剧《岳飞之死》(谷剑尘作)。
  后来龙溪县抗敌后援会组织“抗敌剧社”,三青团漳州分团也成立了“青年剧社”,负责人和基本社员都是“国防剧社”的成员,不论以何单位名称演出,从演员到后勤人员,几乎是同一批人马,有时吸收一些非国防剧社人员参加演出,社会上的观众也都说是“国防剧社”的。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郑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