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史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079
颗粒名称: 金融史事
分类号: F832.957
页数: 8
页码: 156-163
摘要: 漳州市区的竹巷下街与厦门路东端相接,从交接处往东走约80米处的左边,有一条南方巷,巷内土地公庙附近有一座大宅院,清朝时是闻名的清宝漳局铸钱所。清康熙初期,清军集结漳州一带与占据金、厦和退守台湾的郑军对峙、交战,军费支出浩大。漳州铸的钱,正面铸楷书“康熙通宝”、直读。漳州局为康熙朝21个铸局之一。当局即大量铸钱以挽救经济危困,福建省除宝福局狂铸重宝、元宝等大钱外,漳州府局亦铸“咸丰通宝”小平钱。咸丰钱,背绝大部铸满文。清廷在漳州设炉铸钱,使漳城在清朝十八个行省中成为屈指可数的铸钱州府,在中国近代钱银铸造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国银元的渗透,造成国内白银大量外流。
关键词: 金融史 漳州

内容

清初的漳州铸钱所
  施正渊
  漳州市区的竹巷下街与厦门路东端相接,从交接处往东走约80米处的左边,有一条南方巷,巷内土地公庙附近有一座大宅院,清朝时是闻名的清宝漳局铸钱所。
  清康熙初期,清军集结漳州一带与占据金、厦和退守台湾的郑军对峙、交战,军费支出浩大。《古钱大辞典》载:“康熙十九年,议准漳州府鼓炉铸钱。”以充军需。漳州铸的钱,正面铸楷书“康熙通宝”、直读。背面四方孔左边铸满文“ ”(漳)、右边铸汉文“漳”,径2.8厘米,重一钱四分①。漳州局为康熙朝21个铸局之一。康熙二十一年停铸。康熙通宝“漳”字钱流通颇广,古币爱好者多有收藏。咸丰年间,清廷政治腐败,外国势力大肆入侵和太平军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危机四起,经济濒临崩溃。当局即大量铸钱以挽救经济危困,福建省除宝福局狂铸重宝、元宝等大钱外,漳州府局亦铸“咸丰通宝”小平钱。咸丰钱,背绝大部铸满文。漳州的小平钱,却有罕见的背穿左满文“ ”(漳),穿右汉文“漳”,直径2.6厘米②。
  福建省铸钱成本较低,同治年间和光绪年间,清廷在福建设宝福局、宝漳局、宝台局(在台湾)三局。宝漳局铸的“同治通宝”,背穿左满文“ ”(漳),穿右汉文“漳”,径2.6厘米,重一钱③。“光绪通宝”小平钱有二品,一种正面,“光绪通宝”,用仿宋体,直读,背穿二边皆满文,穿左“ ”(宝)、穿右“ ”(漳),径2.6厘米④。一种背铸汉满文,穿左“ ”(福),穿右“漳”,径2.6厘米⑤。光绪中期,改用开炉机器铸钱,小钱径仅2.1厘米,背穿左满文“ ”(宝),穿右“ ”(漳),机制小钱规格整齐,制作精美。清廷在漳州设炉铸钱,使漳城在清朝十八个行省中成为屈指可数的铸钱州府,在中国近代钱银铸造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
  1、《简明古钱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518面
  2、3《闽泉谱》蒋九如、林兆育著第53页及第54页
  4、《历代古钱图说》丁福保著1986年台湾版
  5、《简明古钱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625面
  漳州早期的“番银”
  林南中(文/图)
  漳州地处我国的东南沿海,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漳州一带就有人到海外谋生,宋元之后,侨居海外的漳州人日益增多,到了明朝,随着漳州月港的兴起,到南洋经商、谋生的漳州人就更多了。明末清初,月港衰落,海外贸易经由日渐兴起的厦门港而继续发展。由于贸易的往来以及华侨出入频繁,海外“番银”大量流入漳州一带并在民间广泛使用,如今,漳州地区遗存的许多“番银”实物,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据《漳州市金融志》记载:“漳州使用银元始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时葡萄牙人携带银元到海澄浯屿交易。”明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漳州的瓷器、纺织品、农用工具、工艺品等通过月港源源不断地输出海外,并换回了大量的银元。据《漳州对外经济贸易简史》统计,万历年间(1571-1619年)经吕宋流入漳州的银元,每年有30万比索,最高年份达50万比索。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西班牙钱用银铸造,字用番文,九六成色,漳人今多用之”。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大量的外国银元源源不断地流入漳州一带,使用银元的国别达30多个国家,品种近百种,主要有西班牙、荷兰、墨西哥、日本、英国、美国、法属印度支那等国的货币。
  漳州现存的“番银”,尚未发现《漳州市金融志》记载的明正德年间葡萄牙人携入的银币实物。根据闽南目前已发现的实物,最早流入漳州的是西班牙的“块币”,这是一种不规则形状的手工打制币,其形状类似漳州地区农用锄头的锲子,因此百姓形象地将它称为“锄头锲仔银”、“锄头钱”等。“块币”始铸于1535年,该币正面图案为十字架,十字对角铸有狮子和城堡,背面是早期西班牙国徽(图1)。由于“块币”具有重量统一,可以按枚计算的特点,因此,流入漳州后,百姓乐于使用。1732年西班牙采用新型造币设备铸造“双柱双地球银币”(图2),民间根据其币面的地球图案称其为“地球币”、“地球仔银”等,“地球币”制作精美,形状、成色和重量更趋规范。1772年停铸“地球币”后,改版铸造币面图案为西班牙国王的“头像币”(图3),这种国王头像的银币民间俗称为“佛银”、“佛头反面银”、“鬼脸钱”。上述西班牙银币主要在盛产白银的美洲殖民地国家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等地铸造。
  1821年墨西哥脱离西班牙独立后,“头像币”停止铸造,1823年墨西哥开铸“鹰洋”,该币正面为仙人掌与衔蛇的老鹰,这种图案一直作为墨西哥国徽至今,背面是光芒四射的自由帽(图4)。“鹰洋”在1854年后大量流入我国,并成为各大中城市图5反面的标准货币,据清宣统二年度支部统计,流通中的“鹰洋”数量占外国银元的1/3,漳州地区也通用这种银元。
  早期流入漳州的“番银”,较为知名的还有荷兰的“马剑”银币。“马剑”币由荷兰王国开铸于1659年,该币的正面图案为手持宝剑,全副盔甲的骑士,背面为狮子像(图5)。“马剑”币重32克,合中国库平8.67钱,由于“马剑”币成色好,重量大于其后流入我国的“番银”,因此,“马剑”币大多被民间用于储存或者溶化改铸。
  上述的西属及荷兰等国银元作为当时世界贸易的主要结算币,在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流入我国的东南沿海,而且逐渐深入到我国的内陆。漳州是我国较早流入并使用这类“番银”的地区,“番银”在漳州的流通时间长达数百年,而且几乎成为漳州一带的本位币。这些“番银”在漳州的流通,对漳州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清中叶至民国初期,漳州官方以及民间交易、纳税、商业记账等的经济活动,大都以“番银”作为结算币,当时的银票、地契、文书上的普遍使用的“佛银”、“佛头银”等称谓(图6),就是“番银”大量流通于漳州的见证。“番银”的铸造样式和重量,也影响到“漳州军饷”等我国早期地方银元的铸造。
  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清王朝的衰退,制作精巧的外国机铸币作为贸易用银,大量流进币制落后的旧中国。这段时期日本“龙洋”、英国“站洋”、印度支那“坐洋”以及美国“拿花”银币等相继流入漳州市场。这些银元主要用于同我国进行贸易,在漳州地区的流通量也较大。此外,流入漳州的“番银”还有香港银元、东南亚银币等,这些银元流入漳州的数量相对较少。
  这些带有扩张性质的“贸易银”,由于铸造精美、重量、成色划一,有的币面上还铸上中文标记,方便百姓识别。因此,漳州的流通市场几乎完全由“番银”所占据,加上漳州地区民间崇尚藏银藏金,使用这些“番银”不仅数量大、而且范围广。
  漳州民间风俗有嫁娶要用银元“压箱底”,有的用银元“滚床”或焊成“八卦”、“七连贯”(图7)等用于驱邪、祈福,还有用银元煮水给小孩喝用来“压惊”。“番银”还被改做头饰,钮扣等(图8)。因此,“番银”也被漳州百姓作为民俗用品而大量使用。
  外国银元的渗透,造成国内白银大量外流。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批准在广东省开铸国产“龙银”,用于抵制外国银元,接着各省纷纷仿制。国产“龙银”每元库平七钱二,成色和重量与外国银元相近,但漳州地区流通使用的仍以“番银”为主。民国期间“袁大头”、“开国纪念币”、“船洋”等国产银元通行于漳州,漳州市面的外国银元逐渐减少。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但由于战乱频繁,漳州部分地区仍在使用银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银行公布收兑民间的银元,外国银元与国产银元一起退出漳州的流通领域。
  《抗敌丛书》
  抗日战争期间,福建省抗敌后援会龙溪分会编辑出版《抗敌丛书》丛书分为“甲辑”、“乙辑”、“丙辑”。各辑分别专刊抗战消息,战时实际问题、研究及通俗文艺、木刻、歌谣、地方剧等,以激发民族精神,供抗战宣传工作人员参考。主编者华孟根,编辑者欧阳鹏、沈汇川,发行人郑菁,印刷者漳州育民印刷所,经销处各大书局。“甲辑”第一册全文刊载华孟根撰写的《介绍“汪逆”卖国贼全貌”。
  (冯水国辑)
  (江焕明摄)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