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53
颗粒名称: 西溪
分类号: K878.4
页数: 6
页码: 177-182
摘要: 九龙江西溪流经靖城文昌塔自墨溪村入境进入芗城区,其风光以幽静著称。这段西溪水自西向东流经漳州古城南,故又称南门溪、南河。上游在南靖称为荆江,水清沏,多卵石,流三十里到龙溪县游仙乡京元里林坡墨场。清康熙三十三年进士戴盼,任长垣县令,善于诗文,一时学者多从之,文墨很盛,墨场从此被称为墨溪。西溪水再下就进入芝山镇境地,沿江有谢溪头、前山、渡头、康山、院内、瑞京等村。这里河道泥沙多,江畔绿竹护岸成荫,大潭、大塘及内河港道多,较大的内河是三湘江古称三相公港。港宽水深,过去潮汐可至,舟筏紧靠江畔。可见其时三湘江环境的幽美及周边繁荣的盛况。
关键词: 九龙江 西溪 漳州

内容

九龙江西溪流经靖城文昌塔自墨溪村入境进入芗城区,其风光以幽静著称。明崇祯元年(1628年),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考察北溪后,从浦南上岸,步行进入漳州城,又从西溪乘船到南靖山城,会其族叔徐日升(时任漳州府推官,即审判官),并顺便考察过九龙江西溪。这段西溪水自西向东流经漳州古城南,故又称南门溪、南河。上游在南靖称为荆江,水清沏,多卵石,流三十里到龙溪县游仙乡京元里林坡墨场(今为芗城区天宝镇墨溪村)。墨溪自唐代戴君胄(703~778年),为陈元光、陈珦父子部将,其妻陈怀金为陈元光季女(人称戴郡马),长子戴克纯于唐贞元二年(786年),随州治迁龙溪,到墨场开基的。千年古村墨溪戴氏已繁衍四十多代,名胜古迹众多,至今尚有:戴氏大宗祠堂——追远堂、郡马亭、墨溪石寨、墨湖、墨溪庵等。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戴盼,任长垣县令,善于诗文,一时学者多从之,文墨很盛,墨场从此被称为墨溪。西溪水由墨溪流经塔尾、天宝、山美、茶铺诸村后,又流入著名作家林语堂祖籍地五里沙(今珠里村),如今,这里建林语堂纪念馆和玉尊宫,成为漳州旅游景观之一。西溪水再下就进入芝山镇境地,沿江有谢溪头、前山、渡头、康山、院内、瑞京等村。这里河道泥沙多,江畔绿竹护岸成荫,大潭、大塘及内河港道多,较大的内河是三湘江古称三相公港。港宽水深,过去潮汐可至,舟筏紧靠江畔。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林魁(字廷元,号白石山人,龙溪人,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镇江知府)记述三湘江“面引三峰,背拥员峤,紫芝丹霞映带左右,西溪之水绕城而东,潮汐吞吐,风帆浪楫,人烟万井,一指顾而尽得之。”可见其时三湘江环境的幽美及周边繁荣的盛况。
  在芝山镇沿岸丘陵地带小山头有许多文化遗址。如谢溪头虎头山两处商周文化遗址,出土有夹沙陶罐、夹沙陶豆、泥制陶豆、小石锛、硬石锛、石斧等陶片及印纹陶片等古物遗址。1990年在甘棠村东山台地上,发现距今九千至一万三千年间一段人类胫骨化石、二件凹铁利器和镞形器小石器,代表福建沿海地区由旧石器时代末期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称为“漳州文化”。证实了史前人类从这里通往台湾,也说明了九龙江西溪下游的漳州一带,在一万年前已有先民劳作、生活、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在渡头与康山之间的岭下自然村,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因形如覆船状,故名覆船山遗址,面积约1800平方米,有打制石器、陶片、兽骨、贝壳、贝壳固结物等,属贝丘遗址,其年代推测距今六千年前。还有金峰、龙眼塘、良璞、油记、洋坪、湖内等村的山地,也都有上述少量古物,说明古代先民的聚居,已分布到这些丘陵地带。
  在九龙江西溪南岸,有一座圆山,系漳州古城四大名山之一。其山秀丽浑圆,前后望有十二面,形如覆釜。山下是闻名中外水仙花的故乡。山的东麓,树木苍古,环绕成琵琶状,因名琵琶坂,风景甚佳。琵琶坂上建有岱山岩康长史祠,又名康仙祠、仙祖庙,世称岱山岩、大仙岩,距南门溪上漳州旧桥(南桥、即中山桥)4公里。下游河段有座落在南门溪南岸江畔、丹霞山麓千年古刹的南山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被国务院列为142座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寺内唐代大石佛、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石经幢、元延佑已末六年(1319年)铜钟、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由王志远撰文、李宓书丹的《南山寺放生池碑记》、明末名宦黄道周书写“南山寺”三字,都是珍贵历史文物。
  在漳州古城南门外有两条横跨九龙江西溪的古桥,中山桥和东新桥。中山桥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初为浮桥。嘉定元年(1208年),漳州知州薛扬祖改建石桥,长二十四丈四尺,是漳州南门溪第一桥,名为“通津桥”,俗称“南桥”、“旧桥”,民间美称“薛公桥”。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二十日,两次极大洪水,桥被冲毁,1925年11月至1926年9月,漳州商贾捐资重建,桥面为钢筋水泥结构,长470米,宽8米,桥墩为坚固石块垒筑,拟取名“南薰桥”,1926年11月北伐军入漳更名“中山桥”,其造型与环境,在当时被称赞为,现代化造型和古老的风格完美的融合,气势雄伟,蜿蜓绵长,似一长龙横卧在碧波荡漾的九龙江上。东新桥在中山桥东面,是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知府韩擢建造,据《龙溪邑侯计公重建文昌桥碑记》称“文昌桥”,俗称“新桥”。当时桥中建有水月亭,祀观音菩萨。桥南建观海楼,刻“文昌桥”三字。桥北建文昌阁,从楼阁上“四望环碧,长桥卧波,萦溪若带,为郡胜览”(见《漳州史迹》)。桥屡毁屡建,1920年采用钢筋混凝土改建,名“东新桥”(“东新桥”三字,系书法家李瑞清,号清道人书写的),护法区工务局局长周醒南撰书碑记。最引人注目的是桥面上昂然挺立的水泥柱桥灯,颇有几分现代气息,每隔几步桥栏边就有一个突出的半圆形的“小港湾”(即“月台”),可供路人休息或饱览江面点点的风帆。东新桥于2002年因危桥被拆除。
  九龙江西溪过了东新桥、草寮尾后,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以前,河水从诗浦九渡尾与顶洲之间涌入,沿着港脚、港口等村落向北流到了浦头,形成了一条由南向北抱城状的河道。河水到了浦头后,水流分成二条:一条朝东北,流经渡船头、新店入九十九湾,可通向九龙江北溪;另一条朝东南,流经土坪、后坂、碧湖,与龙溪县颜厝乡古县田里港合流汇入西溪下游,通向石码、海澄、厦门等。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四月二十七日大水,田里港(今颜厝附近)岸崩,南河(即南门溪)从田里港直下,而诗浦绕城之水不复环抱”。致下游河流改道,浦头等内河航道受影响。南门溪十里到丹洲、马洲,又十里到镇头,两山夹峙,叫“狮象把水口”,形似狮和象,过去有陈公城,是明吏部郎中陈天定建来御寇的,惜已不存。新中国成立后为抗御自然灾害,于1963~1969年在这里建水利公路两用的西溪桥闸,长654米,共99孔,成为龙海“西溪水利一条龙”的重要工程,规模雄伟,俨然天堑通途。在颜厝镇白云山腰上有风景幽静的白云岩,登岩远眺,九龙江奔流向东,绿野平畴,溪山如画,与江的北岸云洞岩遥遥相对,并称为“姐妹岩”。岩上白云萦绕,景色迷人,相传为唐代高僧虔诚禅师住锡处;宋代理学家朱熹任漳州知州时,在岩上建紫阳书院,亲手在匾额上题出“与造物游”四字;后人为纪念朱熹,在书院前面建“百草亭”,亭上立一石碑,上书“紫阳夫子解经处”;明代著名学者黄道周,在寺庙门楣上题写“白云深处”隶书四字;清代唐朝彝也在寺庙前面造朱子祠,以祀朱熹。白云岩,历史上曾是文人墨客常至之处,留下许多珍贵墨宝,构成一处旅游景观。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