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26
颗粒名称: 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15
页码: 134-148
摘要: 北京路是漳州市区中心一条南北走向的热闹街道。原有古街分六段,由南而北依次为:东闸口、下营街、少司徒街、市仔头街、十字街、渔头庙街。民国7年,援闽粤军陈炯明部驻漳期间,建立以漳州为首府的“闽南护法区”并进行市政改造,将古街段拓宽取直,合并为“永靖路”。街道两侧建成漳州风格的“骑楼”,那上楼下廊,前店后坊凸显出“五骹忌”。,地方特色十分明显,历史文化氛围浓厚。民国16年国民党军何应钦部入漳州,因陈炯明背叛孙中山,乃将“永靖路”改称“中正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北京路”。
关键词: 北京路 古街段 史事

内容

北京路是漳州市区中心一条南北走向的热闹街道。原有古街分六段,由南而北依次为:东闸口、下营街、少司徒街、市仔头街、十字街、渔头庙街。民国7年(1918年),援闽粤军陈炯明部驻漳期间,建立以漳州为首府的“闽南护法区”并进行市政改造,将古街段拓宽取直,合并为“永靖路”(后又分称永靖南路、中路、北路)。街道两侧建成漳州风格的“骑楼”,那上楼下廊,前店后坊凸显出“五骹忌”。(kakilime)(又称“五脚居”),地方特色十分明显,历史文化氛围浓厚。
  民国16年(1927年)国民党军何应钦部入漳州,因陈炯明背叛孙中山,乃将“永靖路”改称“中正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北京路”。(按:东闸口与下营街之间,原为古城所隔,拆城后,原城墙基地辟为博爱道,并将东闸口与下营街拓通。)
  一、东闸口街
  东闸口街是北京路的首段,因东闸于此,故名“东闸口”。据《漳州府志·城池》(光绪版)载,漳州城池,唐五代俱无考。唐贞元二年(786年)州治所自李澳川(漳浦)迁入龙溪县登高山(芝山)下之桂林村(今芗城),并未修建城池,宋初筑土为城,周四里,咸平二年(999年)浚濠环之。
  东闸乃城内濠沟之总闸,东南的排水口,小舟从闸口入,可通城内。(按宋建子城,咸平二年始浚濠环城),祥符六年(1013年)郡守王冕加浚西濠,又凿西南水门,以通舟楫,及绍兴年间(1131~1162)辟城而大之,而子城之濠皆在城内。绍定三年(1231年)置闸门三,元至正(1341~1368年)陈友定浚濠三百五十九丈,东西作二水关,汇于南门溪。北依山,水不能进,曰干濠。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知府李侨因地方治安不宁,恐水关或有疏虞,特置铁柱锢其中,濠遂不通。隆庆六年(1572年)知府罗青霄撤铁柱,以百户司启闭。清雍正七年(1729年)巡道朱鸿绪议开浚城内濠沟未就。乾隆六年(1742年)知府张廷球始疏 之,从西闸引水入西桥历西姑池,观桥转硕仁桥,过北桥,复历丙申桥,太古桥折而东,由东闸出,入于溪。
  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府金溶重修濠沟,有文记之:“漳郡形势,带水枕山,争流竞秀,水潦浊秽,积而必舒,因中有濠,以疏灵脉而通潮汐,利舟楫,洵国计民生之要务、载稽志乘,东濠西沟三闸,创自咸平、祥符、绍定之世,嗣代有经营、咸资乐利。自海氛扫平以来,国家休养生息,户口殷繁,庐舍鳞栉,淤秽坌填,堤岸倾塌。沟渠故道莫可辨别。前道宪陈公树蓍,署守张公廷球,司马陆公鹤,别驾刘公梦骕,邑令章君璠,因绅士请闻于上宪举修浚事,捐输者竭蹶,不逾年而士功有成绩。时序乘除,诸公以迁秩去,而谋始善成未竞厥绪。数年内两濠之间砌者、塌扩者、侵流者、淤疏者、积经营鸠庀之精神,几同弃井。乙丑春余自柏台来守兹土,及戊辰腊,两学泮流淤塞,因开西沟,辟九曲以通其势,分沟池筑堤岸以复其日,擘画随宜,规制依古。爱进绅士,询所谓浚濠往事,引为己责。而身为士民劝,俾群力扛鼎,众煦漂山,未浃两旬修复如初,以竣事申于上宪,且为善后计,夫有废而莫之举,论事者生令甲之思有初,而鲜克终。觇时者起申电泡之慨,虽纤节细目,要必有可大可久之精意贯澈乎其间。斯因创可立于不敝,而闻风者倾心,任事者矢力,况关国计民生之大政乎。是役也,督理者司马陆讳鹤,别驾刘讳梦骕、分查者经历司马积纯,司狱司邓弘,绅士首事者主事王材,员外郎林编,举人郑蒲,通判郭元龙、兵马司指挥李六军,贡生郭福臻,州同林运,士员分理及捐资者指不胜屈。起于乾隆六年三月初七,竣于乾隆七年二月初十。计日三百二十有七,计金八千四百七十两有奇而余续董其事,督勘则身亲任之,挑浚则家各理之,藉邦人急公好义之力,而适观厥成则余有厚幸焉。为勒其时其事其人于石,出资姓名于碑之阴,俾后起者保障勿替并有所观感云尔。”注①
  二、下营街
  漳军制始于唐,陈元光奏立行台于四境。宋设禁军,厢军,留守本州者额六百人,明初有卫兵五千名,清设驻防官兵,比迭更不一,有镇标,中营、左营、右营、城守营等。这里自唐以来乃兵营屯驻之处,因此名营,遂为街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推行新文化,开始兴办出版报纸,《闽南新报》就是漳州早期出版的报纸之一,发行处就设在下营旧街段的门牌54号,民国8年(1919年)一月创刊,四开四版白报纸双面石印。(按:漳州在不同时期,出版了两家同名的《闽南新报》,一是本文述及的在1911年出版的石印版,另一为民国26年(1937年)抗战时期,国民党军157师黄涛部入驻漳州时接办1934年原第九师李延年部创办的《复兴报》所更名的《闽南新报》铅印版。这两家报纸虽然同名,但时间和办报人完全不同,办报目的也不相同。)
  在报社隔壁,有一家石印社,承印各种商标、单据、表报和政府布告等石印印刷业务,每日也为《闽南新报》印报。
  下营是漳城最早建有放映电影的地方,二十年代中期,当时有泉州人购置一部电影放映机,在下营街东侧的一个龙眼园露天放映场进行营业,虽然是无声的默片,但配有字幕,观众也能了解剧情。起初业务不恶,但是露天放映就有白天或雨天不能营业的问题。后来改与姓林一家合伙在今“温泉疗养院门诊部”地方建一室内影院,名“泉漳影戏院”,规模不大,约有三百左右座位,设备简陋,初期业务尚佳,后因片源不继,他处又有新设的戏院出现,这里相对来说比较偏僻,业务逐渐冷淡,后来宣告停业。
  清代道光末年(1850年前后)这里就有鸦片烟馆出现,供人吸食,据说,当时涉此者多为官宦士绅,富家子弟以及衙署佐官衙役之流,他们躺在烟榻上,手捧烟枪,吞云吐雾,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后来,吸食者日益增多,清末民初,漳城已有烟馆二十多家,下营就有三家(其中一家是在下营与东闸口街的隔邻处)。这些烟馆的门前都挂有一席竹帘,上面用红漆写上店号,屋檐上挂一盏方形玻璃避风灯(俗称“气死风”灯),涂写红字为标帜,烟馆里烟雾迷茫,一幅令人感到十分无奈的情景。
  各家烟馆,大体上都有厅有房,分为统厅和雅座,一般都摆设无帐烟榻数张,大榻可供四、五人,小榻二、三人,横身躺卧吸食,各置烟盘一盘,配有烟枪、烟灯、烟扦、茶具等;烟枪是以甘蔗套上竹筒所制,附上烟嘴、烟斗即成。当时有两句形容烟枪的顺口溜:“甘蔗套竹广(筒)、吸了才会爽”(漳州方言音)。
  国民党统治时期,对鸦片“寓禁于征”,鸦片烟馆“挂羊头卖狗肉”,改头换面,旧瓶新酒,可在一夜之间,所有“鸦片烟馆”变成“戒烟所”。鸦片烟馆生意复杂而且龌龊,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军队更迭,政令多变,朝令夕改是常事,令人很难捉摸。从整个时期来说,公开经营是民国12年(1923年)前后,军阀张毅统治漳州那一阵,民国20年(1931年)福建省成立所谓“禁烟查缉处”。鸦片税额招人承包,到民国23年(1934年)又改为“寓禁于征”,这期间大半都是在躲闪或“半掩门”的情况下经营的,不敢公开。但因社会腐败,当时鸦片生意或明或暗仍不断经营。
  在下营街区,除了烟馆,还有娼窝,这里有几家茶室,事实上是专营拉皮条,这里的娼妓属于下流货色,充斥肮脏和丑恶,一直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才消失。
  1938年厦门沦陷,原设在东门街的民营龙溪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于民国26年(1937年)被福建省建设厅收归官办,发电设备大部分迁往龙岩开办“龙岩电厂”,漳州留下一台老掉牙的机器勉强运转,电灯亮度不够,供电线路缩短,南门一带一片黑暗,于是国民党三青团乘机在下营(今工人疗养院门诊部、前“泉漳影院”旧址)创办“青年电厂”,专门供给南门一带的照明电灯。四十年代中期、漳州盛行二块招牌,一为“青年”,一为“社会”,例如“青年服务社”,“社会服务处”。许许多多商店字号,都冠上这两个字眼,有社会相馆,青年相馆、社会粮店、青年盐店、青年医院……人们揶揄说,只差没有“青年棺材店”,这就是当时国民党时代所谓“党”营和“团”(三青团)营事业。
  三、少司徒街
  明代探花谢琏故居在此。志载该街段有“少司徒坊”,成化年间(1465~~1487年)为侍郎谢琏立,故名少司徒街,坊今废。
  谢琏,字重器,明宣德丁未(1427年)廷试第三名“探花”,初为翰林院编修,正统十四年(1449年)上言时政,升南京户部右侍郎,翌年兼掌兵部务,至景泰四年(1453年)以疾卒于官,谢琏中探花后在兴贤街(即上街,今南昌路西段北桥街)建有“探花府”,清代黄梧降清,封一等海澄公后占为公爷府。
  民国8年(1919年),陈炯明部驻漳期间,高喊革除陋习,推行新政等口号,在少司徒街创办新式旅社,名为“迎宾大旅社”(今门牌145、147、149的三间店面即为该旅社,粤军回粤后不久,改称“大吉馆澡堂旅社”),在斜对面不远有一家黄国梁经营的“东亚旅社”,它的客源来自南靖和溪和金(山)、龙(山)二山经营农产品(土特产)的农户旅客。
  二十年代末,有郑某承接原蔡国贤、陈志康的“中央戏院”,重新整顿后开业,改称“黄金大戏院”,专映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出产的影片。开始时,业务一度颇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片源不继,遂放弃经营。
  在少司徒街尾(近市仔头),有一家清真菜馆“一品居”,于民国18年(1929年)开始在这里经营,回教人不吃猪肉,所以他们的经营是以羊、牛为主,兼有禽类和水产的北方风味的菜肴,烹制的食品如炸酱面、水饺、葱油饼别有风味、颇负盛名,特别是“锅贴”配酸辣汤十分可口,生意红火,大约在四十年代后期歇业。
  1948年间,国民党政府政权覆灭前夕,妄图挽救其政治、经济危机,发行了“金圆券”,1948年8月19日出笼,到1949年4月寿命不足90天,它以史无前例的掠夺人民财富为宗旨,用大面额纸币在市场流通,致使物价暴涨,从中榨取民脂民膏,1948年至1949年间,美元汇率由原先的1比4(元)升到1比20500(元)上涨5125倍,后来又改发行“银圆券”。“金圆券”五亿元折合“银圆券”一元,钞票印刷费用高过折兑的价值。当时市场交易多数改为实物,以黄金或外币兑付,“金圆券”犹如废纸。“银圆券”也失去了面额的价值,上午一张银元券可买到一斤大米,到下午却只能买到一盒火柴,在这期间抢购风潮席卷漳州,于是一些投机商就利用物价飞涨的景况,先是通过组织银会,一次性的以十几人以至几十人手中集合了几万或几十万会金,即日购入一批实物,囤积十天、八天只脱手部分实物,即可能还清全部会金,可谓是无本而得万利。后来有些投机大户更在原“黄金戏院”开设一个外币、黄金的买空卖空市场,美其名为“万发俱乐部”,里面设有沙发椅、玻璃桌并有咖啡、牛奶等西点待客,每日下午“开盘”,进行投机诈骗的金融活动。
  少司徒老字号商业,首推“广义”糖行,清代末年起即在这里经营,已有百年历史,它在这里经历了岁月风雨的磨洗,也曾一度十分辉煌,“广义”号除了经营糖类批发的外销业务,也兼制蜜饯批发给零售商,在今门牌84号那座面对雨伞街的大房子,即为广义号的储糖仓库兼作制蜜饯的工场。在这座仓库的斜对面,是广义号的营业部,后面是家属所居,这两处大房子,现均作为民居,每一处都住十多户。
  在少司徒街尾,与市仔头交会处,有一家民初即在这里经营的“泉源”镜框店和几家家具木作坊,另有一家新型的“中美理发厅”。
  四、市仔头街
  清代漳州城内设四市,“东铺头市”是其中之一。市仔头紧傍东铺头市,又在市的前面,人们俗称市仔头,后来便作为街称。
  市仔头街称虽然稍感不雅,但它却是漳州市中心最热闹的地方,在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这里集中许多旅馆、澡堂、茶楼、酒家……是当时漳州繁华的休闲场所,一些达官贵人,殷商富贾经常聚集于此,华灯初上这里便人流拥挤,猜拳吆喝声,打麻将的拍拍声,歌妓卖唱的依呀声,喧噪之声乱成一团。当年的茶楼酒馆都有女招待陪客陪酒、旅社也可以为客召妓,所以每天从入晚至凌晨,这里可说是“灯红酒绿不夜天”。
  在市仔头的“丹芝巷”口,有一家“百星影院”,三十年代末由金铺老板曾天略出资创立,放映师林启元专映重演影片,戏院设备简陋,座位是木板长椅,约五、六百位,但票价便宜,每票只售12~15个铜板(当时每个小毫银角可兑换26~30个铜板),因地处繁华,所以业务不恶,在“百星影院”对面和隔邻各有一家经营较久的具有传统“闽”菜特色的“万隆”酒家和“粤”菜特色的“洞天”酒家。还有两家清爽风味、物美价廉著名小吃,一是“扁食梅仔”的“扁食”(馄饨),一是兴化人经营的“锅边糊”和“蚵饼”。当时扁食每碗五铜板,锅边糊每碗三铜板,蚵饼一个二铜板。店址在丹芝巷口和大观园澡堂门口。这条街段还有“东南”、“馨苑”、“张源美”等颇具规模的茶庄。此地有三家小店,店号都有点怪味,一家在市仔头与太古桥拐角的“允了”卤肉店,一在“允了”对面的“五六”汤圆,另一家在太清泉汤房对面的“无本”修车店。它们的字号虽然土俗不雅,却都实话实说,“允了”卤肉店,天天都在晚十点左右就售完关门,“五六”汤圆它是以五铜板买六粒汤圆招徕顾客,颇能引人注目,买食者众多,生意很好。至于“无本”修车店,它以功夫赚工钱,自然不必有什么本钱。
  漳州是国内少数在市区拥有温泉的著名城市,志书载:“温泉在南城址下,源通南濠,可沿翟。隆冬弥温”,市区北京路一带均可钻取温泉,据有关部门调查的资料,漳州温泉面积约八平方公里,孔口温度可达122℃;宋代,漳州已有水浴兼住宿的澡堂,说明漳州人开发温泉已有千年的历史。
  市仔头街是一处得天独厚的温泉地区,民国3年(1914年)就有福州人来漳州创营“南园汤池”,营业颇佳,收入亦丰,民国7年(1918年)陈炯明“闽南护法区”时期,拆城拓路,市面日益繁华,澡旅业也逐渐发展,至20年代末,市仔头已有“太清泉”、“大观圆”、“百合”、“新新”、“南星”、“美浴”等家澡堂。张得仁也在少司徒创设“新世界”浴房(即今工人澡堂),陈炯明也在这里创办“美育俱乐部”(即后来的梨园剧场处),供粤军军官及地方士绅娱乐和洗澡。当时统计所有浴池,计有大池十余口,个人池一百左右位,澡堂兼有“擦背”、“修脚”、“搓脚”、“推背”等收费项目,并有茶水糕点供浴客休闲。探泉控井以及经营管理,都是福州师傅,因此,漳州澡旅业多为福州人操持,漳州温泉水质优良,含有硫、矾、镭等12种矿物质,可以治疗多种病患,惜乎水质略带咸涩味,沐浴时不能使用肥皂,但可以油茶饼代之。注②
  五、十字街
  明嘉靖十三年(1513年)已有“十字街”的街称。十字街事实上只是“市仔头”、“渔头庙”、“东铺头”、“道口”四条街段的交叉处,严格说来,不应成为单独的一个街段。但历史上在四百九十一年前已经有了这个街称。
  在这里有两家烟酒店,一在南侧,一在北侧,由于傍近繁华热闹的市仔头街区,所以这两家烟酒食品杂货店,生意特别好,昼夜不停,通宵达旦营业,这是当时漳州惟一的通宵店。
  六、渔头庙街
  渔头庙,庙名由地名而来,又成为街名。旧时九龙江水从东、西闸口循濠沟直通城内,商贩以小舟载鱼、盐、酱、醋、油等郡民生活七件必需品至名叫“渔头”之处贩卖,久而成为盐鱼市,后濠沟雍塞,不能通航,盐鱼市改移浦头。
  在渔头处附近有一条小巷,明吏科给事中潘荣故居在此,小巷遂称“给事巷”。
  潘荣,字尊用,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初任吏科给事中、天顺六年(1462年)潘荣出使琉球,率领一支数百人的使团,其中有造船、航海、手工业等技术工人,百分之九十是漳州人,至琉球为继任新王尚德进行隆重“册封”典礼。返国后,升任都给事中,后又历次升迁。成化六年(1470年)升南京太常寺少卿,翌年又升户部右侍郎,成化十七年(1481年)召任户部尚书。弘治元年(1488年)告老还乡时,在东铺头(今新华西路)一小巷修建府第,郡民称“尚书巷”;七十八岁逝世,葬于漳州南乡岭兜社(今龙海市九湖镇)。
  当潘荣夫人住在故居之时,据传因患奇疾,久医未愈,忽夜梦大道公吴真人为其医治,霍然而愈,为答谢神恩,发愿奉祀大道公,乃在渔头处修建一庙宇,称为“渔头庙”,潘夫人并专程前往青礁慈济东宫参香,遣人将大道公神像(神像是软身、手、足能动)抱藏于轿中带回奉祀,所以有渔头庙大道公神像是“金身”(即原始塑像),青礁慈济东宫的香炉为“金炉”之说。渔头庙原属潘荣家庙,后来才成为郡民共祀。
  渔头庙实际上是保生大帝庙,庙内设药签,药签有内科100首,小儿科36首,外科28首。在旧社会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群众患病只能求神抽签,问病求药,因此,渔头庙的香火十分兴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大道公诞辰,朝拜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在渔头庙前有一家“德心堂”中药铺,专门为药签配药,药价便宜,患者求签只要花上几文钱或一角半角,便能抓药治病。
  抗日战争的1938年间,当时敌机经常飞抵漳州进行扫射轰炸,有一次,敌机又来空袭,投下一颗炸弹正好搁在渔头庙的庙宇屋顶,附近群众和路人为躲避日机轰炸,有许多人躲在庙里,不知何故炸弹却未爆炸,敌机去后,驻军派工兵连前来处理搬走。当时许多群众在那里围观,此后全城盛传“大道公显灵救民的故事”,这使渔头庙更增一段神秘的色彩。
  在渔头庙前,原来还有明代数座石坊。如
  一、嘉靖间(1522~1566年)为潘荣立的“都宪坊”。
  二、成化间(1465~1487年)为按察司副使陈宏立的“宪伯坊”。
  三、隆庆间(1567~~1574年)为总兵晏继芳立的“总帅闽粤坊”。
  四、万历间(1573~1619年)为两广总督吴善立的“大总制坊”。
  这些牌坊有的因年久失修或随着时代变迁均圮废。
  在渔头庙街段,大部份是民居,但有三家专门收购废旧物品和鸡毛肉骨,同时也是小偷小摸扒手的销赃之处。这种商店,人称“九八”行。
  在旧城改造时,渔头庙庙宇已被拓为道路。其遗址即今南昌路的路面。
  七、北京路无“九”(狗)巷
  北京路自东闸口至渔头庙街段,一共有十条小巷。“文革”时期,造反派认为这些小巷的旧称不符合革命称谓,决定将小巷名称改用数字编列,当时这十条小巷依序是:一、下营一巷、改为北京路①巷。二、下营二巷,改为北京路②巷,三、下营小巷,改为北京路③巷,四,永靖路四巷,改为北京路④巷,五,铭德里,改为北京路⑤巷,六,树德里,改为北京路⑥巷,七,永靖巷改为北京路⑦巷,八,大埕内,改为北京路⑧卷,当编列至第九的给事巷时,因为漳州方言音“九”与“狗”同音,一时群众大哗,后来只好将给事巷编为北京路小巷,十、福寿巷改为北京路⑩巷。所以群众揶揄说,北京路无“狗”(九)巷,闹出一则令人十分尴尬的笑话。
  1980年市革委以(80)第003号文通知恢复文革前的路、巷名。

附注

注:①据《龙溪县志·艺文》卷之二十四。 ②据徐苍生《漳州温泉今昔谈》,载《芗城文史资料》第六辑。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叶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