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813
颗粒名称: 府埕
分类号: K928.725.7
页数: 4
页码: 49-52
摘要: 府埕原为府衙前的空地,至清末民初,还是空旷一片,因年久失修,坑坑洼洼,到处蔓草石砾,一遇雨天便泥泞不堪。当时南侧的边墙脚还排列很多陶缸瓦罐,系附近郡民排在那里供过往行人方便、积尿卖钱。过去人尿是种植蔬菜的最好肥料,四郊菜农经常入城购买,所以“府埕排尿壶”成了民间一句口碑。在府埕西北侧有一株古榕树,树荫下是郡民休憩之处。清末民初,那里设有一处说书场,并兼营糕饼和茶摊,还有几个流动的理发担,随时为群众服务。采取拆除漳州古城,进行市政建设。
关键词: 漳州市 芗城区 史迹钩沉

内容

府埕原为府衙前的空地,至清末民初,还是空旷一片,因年久失修,坑坑洼洼,到处蔓草石砾,一遇雨天便泥泞不堪。当时南侧的边墙脚还排列很多陶缸瓦罐,系附近郡民排在那里供过往行人方便、积尿卖钱。过去人尿是种植蔬菜的最好肥料,四郊菜农经常入城购买,所以“府埕排尿壶”成了民间一句口碑。在府埕西北侧有一株古榕树,树荫下是郡民休憩之处。清末民初,那里设有一处说书场,并兼营糕饼和茶摊,还有几个流动的理发担,随时为群众服务。
  民国7年(1918年)援闽粤军陈炯明部驻漳期间,建立护法区,进行市政建设,成立工务局,设立市政管理处,以周醒南为局长,王仁度为主任。采取拆除漳州古城,进行市政建设。首先选择空旷并无任何建筑物的府埕,进行示范性建设;要求旧街拓宽,并要求拓宽后的街路两侧店铺按府埕新建模式推行。府埕的建设,先拆除南侧居中的照壁,然后在东、西两侧建成“骑楼”式二层楼房(即街廊),东侧十一间,西侧十间,各间的面积相等,瓦连墙接,楼上阳台拱形门眉,青色的磁质瓶形护拦;一层商铺门面均为木排门,十分整齐美观。漳州人称这种骑楼式街廊为“五骹忌”(方言音),五骹忌是闽南话中的外来语,就是指不露天的人行道,它来自马来语。漳州是著名侨乡,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漳州籍的华侨众多,自然会流入一些外来语。“骹忌”是英尺的意思,从前马来亚一带没有丈量单位,历史上他们受英国统治,语音受英语的影响,“骹忌”是马来语的译词,来源于英国,英国一英尺是英皇一个脚掌的长度,按南洋的习惯,人行道需五英尺宽才符合要求,所以叫“五骨忌”。
  当时府埕新建的楼房,东侧的门牌号是单数,西侧的门牌双数,西侧比东侧减一间,原因是原来府埕的西北侧有一株古榕树,榕树下是市民休憩之处。后来因台风把榕树刮倒,该处成为空地。解放后,煤建公司在毗邻门牌20号的空地上搭建煤炭供应点和推广蜂窝炉之处。
  府埕新建的房屋落成后,石码华侨林秉祥购买了其中的八、九间,作为石码浒茂采蘩药局产业,收租金为经费,还顾用一浙江人钱守仁专职收取租金。这些由林秉祥所购置给采蘩药局的房屋,其墙脚均镶嵌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采蘩药局”字样,作为产业印记。
  南靖张姓华侨也购置其中的数间。
  陈炯明认为府埕街面宽阔、新建两列楼房整齐美观,规划作为商铺街,门面设置一律木排门,将拆城的墙石铺砌为平坦的石砖路,改府埕旧名,定为“新兴街”,后来又改称“始兴北路”,迄今沿用。
  在陈炯明推行护法区时期,提倡“建设新社会”,要将府埕规划成为一条新型商铺街。当新建商铺落成后,即以西侧的6和8号两间楼房作为新型商店示范,创设“博通公司”,以新式店容,玻璃橱窗,经售百货,商品琳琅满目,排列整齐,改变过去封闭式商店的店貌。后来定威南路即旧马坪街的“楚样”、“楚元样”等百货店就是仿效“博通公司”注②模式开设的。
  府埕经过新建楼房,铺设路面,使之形成一条宽阔的大街,并开设几家店铺。但由于这些新开设店铺的经营远不如邻近府口街的老字号的声誉。因此,后来只好逐渐迁到府口街以便结行为市。笔者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就居住在东侧的门牌13号,那时候府埕已大部分是民居。有的将房子门面改成中间大门两边配窗的民居样式。记的我的邻居苏玉池解放后在西桥卫生院当中医师而其住家也仍在这里,四十年代有安溪人在西侧的门牌12~14号经营客栈,老板叫火仔,那时,东侧的门牌19号,有一兴化人经营一家小饭店,专门以供应人力车夫用膳为主,兼卖行商走贩的饭菜,这里宽敞可以随意停放车辆和货担。
  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由于府埕场地宽敞,附近的好事者,向始兴东街(今称台湾路)一些商号募些经费,于每年的初夏至中秋期间,每晚在东侧门牌15号和17号间门前搭一矮台,作“宣讲善书”。一般由晚上7点左右至11点之间,在讲台上面设一香案,中间置镜框一面,中以红字书写“宣讲善书”四字,两边配上“宣扬道德劝人为善,讲解礼义使众知书”的对联,焚香点烛。善书的内容尽是孝子、贤妇、义士、善人,一般是从“三言两拍”的小说中选一些因果报应故事作为宣讲材料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中山公园多次进行整修,并多次在中山公园举办“物资交流会”、“迎春娱乐场”,许多风味小吃,逐渐在府埕开业或设摊,到六、七十年代演变成繁荣的小食街。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古城街路、史迹探寻、史事钩沉、古街史话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叶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