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及其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596
颗粒名称: 端午节及其习俗
分类号: K892.1
页数: 6
页码: 98-103
摘要: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而端午节由来已久,并有许多别称:如“重午”、“重五”节,古代五与午同称,五月也叫午月,五日也叫午日。据《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端为初,始之意,端午就是五月开始的一个午日,故有“重午”和“重五”之别称。从端午节的几个别称看,又是与岁时有关,如天中节、天长节、蒲节、夏节、端阳节、女儿节、五月节等都与季节气候相关的。据《康熙大兴县志》载,“是日少女佩带灵符、簪榴花。已嫁之女亦各归宁,故又称女儿节”。漳州俗称端午节为五月节,习俗沿古例悬艾插蒲、具角黍、服雄黄酒儿童簪茧虎以及龙舟竞渡等。此两项习惯已逐渐被遗忘而废除。
关键词: 端午节 习俗漳州

内容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而端午节由来已久,并有许多别称:如“重午”、“重五”节,古代五与午同称,五月也叫午月,五日也叫午日。据《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端为初,始之意,端午就是五月开始的一个午日,故有“重午”和“重五”之别称。
  “端五节”,名称另有一说:唐代玄宗皇帝生于八月初五日,为避“五”讳,便以“端午”代之,因此,便成为传统的名称了。
  从端午节的几个别称看,又是与岁时有关,如天中节、天长节、蒲节、夏节、端阳节、女儿节、五月节等都与季节气候相关的。
  据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和《提要录》都记载“五月五日午时为“天中节。”从“冬至”一阳生日渐长,至“夏至”一阴生日渐短,所以在五月是日最长的时候,故有“天长节”之称。古人以十二地支记时辰,又以十二地支记月份,农历十一月为子月,依次类推,五月则为午月,因此称其“端午”“重午”。五日午时为“阳辰”,也叫“端阳节。”
  有些地方把端午节亦称“女儿节。”据《康熙大兴县志》载,“是日少女佩带灵符、簪榴花。已嫁之女亦各归宁,故又称女儿节”。另据明代彭大翼的《山堂肆考》说,“五月为恶月。”古代民间都视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所以“端午节”,是民间视为驱邪除恶,迎祝吉祥的节日,因而沿传了插艾挂蒲,饮雄黄酒,簪茧虎等驱邪除恶的习俗,故也称“蒲节。”后来楚大夫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追念他的爱国精神,“端午节”又增加了纪念屈原的节日内容。
  漳州俗称端午节为五月节,习俗沿古例悬艾插蒲、具角黍、服雄黄酒儿童簪茧虎以及龙舟竞渡等。摘其主要分述于下:
  悬艾插蒲
  漳州于“端午节”这天,过去家家户户门窗上挂蒲、艾、榕三物,寓意辟邪除秽,驱魔除恶,还有在“端午节”午时切菖蒲以泛酒中,饮之辟瘟疫秽气。这纯属是沿古例而习之。现在民间已普遍注重卫生扫除,多数废除悬艾插蒲的习例。
  制食角黍
  “角黍”糭也。俗称粽,以笋叶裹糯米煮熟形如三角,古代用黏黍制之故为角黍。据《续齐谐》载,“角黍,楚俗投汨罗水祀屈原。”又见《风土记》载,“端午进筒糭,一名角黍。”又据《西湖游览志余》二十记述,端午为天中节,人家包黍秫以为粽,束以五色丝彩,祭祀屈原之物。漳州传而相习,民间于“端午节”必须制“粽”。不过,现在已不祭江而是供人们作食品而茗尝,其形态虽不变,而粽里又增加了肉、蛋之类东西加以调味,且多以饮食店购食之,这可谓之怀旧而更新了。
  雄黄酒与卤面
  “端午节”这天,漳州民间的习俗,过去家家都有饮雄黄酒或蘸雄黄点头额的习惯,其意是雄黄辟邪,到午时正,还要打午时水饮之,可辟历气和祛病。此两项习惯已逐渐被遗忘而废除。
  “食卤面”是漳州民间举办喜庆寿诞的传统习惯,过端午节吃“卤面”更为普遍。老一辈还以卤面和粽子祭祀祖宗,以表孝心铭念。漳州民间食卤面,多数是用鱿鱼、虾肉、香菇、猪肉、鸭蛋、精粉等混合制成卤汤,然后和面而食。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穷苦,难得吃上卤面,即使是殷商富户以卤面宴客。也是贵重之举,所以普通人家只能是在过节吃一餐卤面以改善生活。建国后,人民生活普遍提高,食卤面并不什么贵重,而端午节食卤面也是循习俗而为之。
  儿童簪茧虎
  漳州过去到了五月初,就有人出售用采缎制成的小虎形,或心形和角黍形,也有用芒杆红线扎成的笛子,和四方形的平安袋(俗称虎仔平安袋),这就是“茧虎”的简称。人们把这些采缎茧制的虎、心、粽、笛之物,用彩色丝线串挂在小儿胸前,或扎在手臂上,以辟邪恶,祈保小儿健康生长。建国后,提倡科学,破除迷信,这一习俗已被废除,以采缎制成的茧虎,亦已成为历史遗物。
  龙舟竞渡
  “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的活动最为壮观,漳州民间俗称为“摆龙船。”
  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云,“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和《望月楼随笔》等书也有这样的记述。
  屈原战国时楚人,别号灵均,仕楚为三闾大夫,怀王重其才,至襄王时复用谗,谪原于江南,原作渔父诸篇以见志,流放沅湘,原眼看楚国走向衰亡,心中万分悲愤,便于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以舟楫沿江搭救。以后每年沿江在舟楫上祭之。这一古俗遍及全国各地并逐渐演变成端阳“龙舟竞渡”的习俗,如今发展为国际体育项目之一。1995年6月14日(则古历五月十七日)湖南岳阳举行了第一届国际“龙舟竞赛”可以说是历史的先河,其场面壮观、更是笔墨难以形容,为我国“端午节”写下光辉的史页。
  另据南朝宋代的范哗在他《后汉书》中曾举出一说:“浙江东部百姓十分怀念吴国忠臣伍子胥,每逢夏历五月初五就自发结队驾舟,沿曹娥江逆流而上,并以歌舞弦乐迎接浪神伍子胥。溯其原因,是伍子胥进谏吴王夫差,应拒越求和,并停止伐齐。吴王夫差不听,反而灭齐,得胜回来,赐剑命伍子胥自杀,就在五月五日这天,将伍子胥尸体装进鸱夷革内,丢入大江,后人就有驾舟迎浪神的活动来悼念他。
  因此,在江浙一带于端午节除寓意吊祭爱国诗人屈原外,还有追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爱国爱民的精神。
  其实,龙船在西周,周穆王时就已经有了。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帛画,画面上就画有一个男子站在龙船上。至于赛龙船这水上竞技活动,据《纪纂渊海》记载:“起源于越王勾践。《物原》考据,在吴王夫差挖成运河时,就有竞渡的活动。又据《越绝书》载,“龙舟竞渡”起源于古越族,古越族人生活在南方河川湖泊,星罗棋布的地区,他们断发纹身,自称龙子,特别喜爱“龙舟竞渡。”1935年在河南汲县山彪镇战国墓葬中出土的铜监和1965年于成都出土战国时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都有赛龙船的场面,十分壮观。可见龙舟渡竞早就有之,后来在各朝代又注入新的内容并加上新的提法而己。
  漳州芗城境内的赛龙船,已流传千百年,各村社都在预定日期举行。如新桥头五月初九、大路头初十,洋老洲十一,王爷庙仔本来十二,现在水浅已多年不举行。浦头和周爷楼本是十三,现在改为十九。教子桥近日港道竣通,今年五月廿五日也举行第一次龙船赛。
  漳州芗城境内各处举行龙船赛基本上是民间自发,脱不了还循着古俗,并带有封建色彩,如洋老洲龙船赛为五月十一日,赛前于初四日那天举行“请水花”,十一日早上祭江,下午举行比赛。“祭江”备有猪头五牲寿金炮烛沿江祭拜。俗称“请水花”。赛后于十五日又举行“还水花”,仪式稍简。
  漳州芗城的龙船赛,不一定年年举行,建国后虽亦举办多次,但已逐渐接受人民政府的引导,减少封建迷信仪式,增加了体育锻炼的各项规定。
  端午节是个古俗,相习已久,具有传统风俗文化的内涵,在历史长河中,经过认识上的提炼、演变,已逐渐删繁从简并摒弃封建迷信的仪式,逐渐向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明活动方向发展。
  如意
  “万事如意”,是一句平常祝福的话语;而如意却是以一种器物引伸来的。
  如意,是人们用来搔痒的器物,窄长的柄,首端曲起,柄端刻成手把状,人们用它来搔自己双手不能搔及而发痒的身体部位,搔到之处,恰如人意,故称如意。漳州民间常见常用的是一根竹长杆,首端曲起,状似手掌并刻有数齿,是耋耄老人常用的自我搔痒的工具,有的别称为“麻姑手”或“不求人”。
  旧社会官绅之家,他们为显示富有,还用银、铜甚至是象牙制作如意,其头部雕刻成灵芝或云块状,以示吉祥如意,有的官家还特意把它作为陈列品以示富贵。
  (黄)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抗日战争以来的历史,以及漳州的风土人情,特色及习俗,其中分别记述了日军飞机滥炸漳州的罪行、菲律宾“华友”战斗英雄陈增棍自述、漳州解放初期群众文艺工作概况、漳州图书馆史略、唐宣威将军昭应侯许天正传、历史上的丐户和漳州乞丐营、端午节及其习俗、漳州市区路、街、巷的演变……黄叶沱张胡山汤怀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胡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