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间文艺丰富多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577
颗粒名称: 四、民间文艺丰富多彩
分类号: G241.3
页数: 4
页码: 26-29
摘要: 漳州是个历史文明名城,民间戏曲文艺相当丰富。但因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有些民间曲艺和舞蹈多少带有封建的色彩;有的因人们阶级立场、观点的差异,把人民喜闻乐见的锦歌贬称“乞丐歌”,歌仔戏曲诬蔑为“亡国调”;因此,不敢表演而销声。接着,于1953年11月举行漳州市民间音乐会演;1956年2月和12月又举行龙溪专区群众业余文艺和民间音乐、舞蹈两次会演。解放后,人民政府努力发掘民间艺术,大鼓舞又获得了新生,并从过去为迎神赛会捧场,变为现在文艺宣传的排头兵。又使流传在社会上的大鼓舞开始向中、小学校园发展。
关键词: 历史名城 漳州 民间文艺

内容

漳州是个历史文明名城,民间戏曲文艺相当丰富。但因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有些民间曲艺和舞蹈多少带有封建的色彩;有的因人们阶级立场、观点的差异,把人民喜闻乐见的锦歌贬称“乞丐歌”,歌仔戏曲诬蔑为“亡国调”;因此,不敢表演而销声。
  漳州市文化馆为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自1951年起,组织部分文艺干部深入群众中调查摸底和说服动员工作,于1952年10月上旬举办民间文娱会演兼办民间艺术品展览会,并推选代表人物参加专区首届文代会,从政治上体现党的文艺政策,树立民间艺人的荣誉感;为发掘、整理民间艺术提供条件。接着,于1953年11月举行漳州市民间音乐会演;1956年2月和12月又举行龙溪专区群众业余文艺和民间音乐、舞蹈两次会演。使民间艺术的发掘和会演活动有机的结合并交替进行,不断的提炼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此期间,漳州市发掘、参演的民间曲艺有:锦歌、芗曲、南词(十全腔)、潮音、南乐、弦管(元曲)、四平锣鼓、十音、八音、褒歌、佛曲、道士赞、秦筝、品仔闹台等10多种;民间舞蹈有:大鼓舞、英哥舞、拍胸舞3种。各县发掘选送参演的曲艺有:昆曲(东山)、龙船歌(云霄)、牧牛歌(漳浦)、潮音串(平和)、客家山歌(南靖)、畲歌(华安),以及树叶吹奏等10多种;民间舞蹈有:大车鼓(海澄)、闹花灯(云霄)、大鼓狮(漳浦)、走马花扇舞(平和)、公背婆(诏安),还有狮舞、花篮舞、扇舞等也及时来漳互相交流。
  锦歌是漳州影响较大的民间音乐,曾流传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与台湾歌仔戏、漳州芗剧都有深厚的渊源关系。1952年10月参加民间文娱会演后,林廷老先生被推荐参加专区首届文代会,不久又偕同蔡鸥、赖耀山、王清吉等艺友赴上海参加华东民间音乐会演。使‘乞丐歌’登上了‘大雅之堂’,有力地推动了民间艺人的创作热情,以后又创作了《城乡物资交流》、《新婚姻法》、《中苏友好同盟歌》等多首新锦歌,定期在漳州有线广播进行播唱,并多次在街头演唱宣传,获得了群众欢迎和喜爱。1953年5月间,他们成立龙眼营、新桥头两个锦歌研究社,漳州民间自发的有15名中、青年女工进入研究社学习,当他们学得一定成绩后,被聘请到有线广播台播唱,打开了妇女唱锦歌的新风气,使漳州锦歌有了新的发展。
  芗曲是芗剧艺人邵江海、林文祥汲取锦歌和民歌小调的旋律谱写而成的芗剧主要曲调。通过几次会演,引起了省、市文艺界的重视。1952年间,福建省文工团、龙溪专区文联和漳州市文化馆配合民间艺人整理了200多首芗曲,编印成《闽南民间音乐汇刊》,引起了更大的轰动,各省文艺界纷纷来信索取,从而提高了芗曲的知名度,促进了芗剧的发展。
  南词又名十全腔。据说原是山东曲阜祭孔的乐曲,于19世纪末传入漳州。漳州浦头(霞东钧社)是闽南现存比较完整的南词业余歌馆,保存的曲调有南词、北调、小调、古乐4类40多曲。霞东钧社于1952年参加首次文娱会演后,善于操琴吹笛的颜荣谐(他是著名旦角),和琵琶能手林达嵩都得了奖。从此,他们恢复了正常演唱,并主动挖掘名剧《陈姑赶船》(即《秋江》),培养青年演员,于1954年2月参加龙溪专区地方戏曲会演观摩演出,以别具一格的南词戏曲艺术,获得观众好评。
  大鼓舞是漳州特有的民间舞蹈。舞者胸前背挂一个鼓面直径约二尺的大鼓,两手握鼓槌在两边鼓面交互敲打。基本阵容有两类:一类不带凉伞;一类是大鼓与凉伞对舞,俱有小锣手配舞。大鼓伞有一鼓一伞一锣、二鼓一伞二锣、四鼓四伞四锣等;不带凉伞的少者4个、多者8个、16个,阵容雄壮,鼓声雷动。大鼓舞由于步伐稳重矫健,具有粗犷、朴素、硬朗的风格,表现了勇武、豪壮的气魄。它既是舞蹈又是漳州人民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在旧社会曾盛极一时;后来由于国民党统治者认为有碍社会秩序和抓壮丁当兵而销声敛迹。
  解放后,人民政府努力发掘民间艺术,大鼓舞又获得了新生,并从过去为迎神赛会捧场,变为现在文艺宣传的排头兵。1951年上海新安旅行团(文艺团体)来漳州时组织人员学习大鼓舞,并在上海搬上舞台公演,引起各方重视。1953年春,中央文化部组织民间艺术观摩组来漳州观摩;谢九、杨忠两位老艺人被推荐参加华东民间音乐舞蹈会演,都获得好评。当年,新华西和华南两个街率先组织大鼓舞队,并废除男扮女妆的传统习惯,改川女青年舞弄凉伞,以四男四女对舞;并吸收一些腰鼓舞的舞蹈穿花动作,使舞姿和表演更具现代化。为防止发生滥改,粗暴对待民间艺术的错误,市文化馆于1954年11月间组织直属大鼓舞队,进行学习、研究工作;漳州市学联并在这个基础上,组织一个大鼓舞节目,于1955年8月赴省参加会演,获得二等奖。又使流传在社会上的大鼓舞开始向中、小学校园发展。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抗日战争以来的历史,以及漳州的风土人情,特色及习俗,其中分别记述了日军飞机滥炸漳州的罪行、菲律宾“华友”战斗英雄陈增棍自述、漳州解放初期群众文艺工作概况、漳州图书馆史略、唐宣威将军昭应侯许天正传、历史上的丐户和漳州乞丐营、端午节及其习俗、漳州市区路、街、巷的演变……黄叶沱张胡山汤怀亮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