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同善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544
颗粒名称: 漳州同善堂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6
页码: 73-78
摘要: 漳州西隅,过去有一家二百余年的老中药铺——同善堂。这家药铺又诊病,又制药,代代相传。由于他们认真钻研脉理病原,掌握了许多验方,制造出许多疗效奇特的丹、膏、丸、散,并在经营上注重信誉,乐善好施,为弘扬我国中医学和解除人民大众的病痛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漳州同善堂在诊病制药方面,其创业与发展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而取得的。后来,经同僚及亲友的鼓励与支持,周延扬正式于漳州开设同善堂药店,初经营规模不大,亦无医藉之名,一般诊病售药而已。这个扁额高高地悬挂于同善堂药店大门上端。该药丸主治妇女的调经和保护孕育,患有类似病症的妇女服用后,效果良好,颇受好评。
关键词: 同善堂 文献资料 漳州

内容

漳州西隅(旧称西桥街),过去有一家二百余年的老中药铺——同善堂。这家药铺又诊病,又制药,代代相传。由于他们认真钻研脉理病原,掌握了许多验方,制造出许多疗效奇特的丹、膏、丸、散,并在经营上注重信誉,乐善好施,为弘扬我国中医学和解除人民大众的病痛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漳州同善堂在诊病制药方面,其创业与发展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而取得的。据我在周氏家族中的见闻,作以下简要见述。
  漳州同善堂开设于清代乾隆三十年间。最初创始人叫周廷扬,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人。周廷扬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与一批同乡到漳州府作幕友,由于他平日在读书之余,喜爱钻研中医学,通晓脉理,尤其着重探求各种药性,对其中的阴阳与寒热,君臣佐使关系,与泡制药物、发挥药性甚为关切;他力主于诊病处方必同时讲求药品的选择或再经泡制,以求得更好的药效。因此,周延扬给病者诊病处方后,疗效尤为显著。他虽然未正式悬壶问世,但其医术高明却已蜚声于乡亲好友之间,登门求医者尤为常事。后来,经同僚及亲友的鼓励与支持,周延扬正式于漳州开设同善堂药店,初经营规模不大,亦无医藉之名,一般诊病售药而已。不久,恰逢清代朝廷大学士蔡新(漳浦县人)之母患病,蔡告假回家并带有御医给其母亲治病,经一段时间服药治疗,见效甚微。于是蔡新明令各州县推荐名医协治,这件事在漳州一带颇为轰动。然而,给官家治病,却非同一般,衡量利弊,各不敢应聘。这时,同善堂开基人周延扬却自荐参加诊治,在治疗过程中,他细心观察病情并认真研究药物,发现蔡母服用的药品大半未经过依古法泡制,药效差而影响疗效,此后,凡处方的药物均由他精选和精制再给蔡母服用,果然疗效显著,不久蔡母的病也得以痊愈。蔡新甚喜,为表彰周廷扬的医术高明和劳绩卓著,特赐给一扁额并专程由漳浦送到漳州赠给同善堂,扁额上书写:“心稽指化”四个大字,并附示:“廷扬周生,究岐黄术,知本末先后之序,方无殊绝,而取效甚速,亦可为能见大意者也,因书以颜其堂。”这个扁额高高地悬挂于同善堂药店大门上端(该扁额于“文革”期间破“四旧”时烧毁)。从此,周廷扬的医术风动全城,名声大振,求医拈药者激增,同善堂的生意日见兴旺起来。嗣后又经周廷扬悉心指导,投资扩大制药部分的业务;同时,为了改善药店的经营,还特聘请一位对中药材颇有研究,懂得经营业务的广东大埔人为经理,使同善堂的诊病、制药的业务更是兴旺了。
  过了二十余年,同善堂开基人周廷扬因其发妻不习惯闽南生活,经常闹水土不服之症,坚决要回原藉浙江秀水,周廷扬只好留个年纪较大的长子周寿彭在漳州继续经营这家药店,并叮嘱今后周家要代代把同善堂的医术传下去,而他带着妻子和另两个儿子回浙江秀水老家去了。几年后,周廷扬在故乡因年老身逝,随其回乡的两个儿子也各自在秀水县成家立业,无重返漳州。
  由周寿彭主持的漳州同善堂,依其父训,继续经营诊病、制药。经过几年的努力,他遵照其父亲留传下来的几种秘方,反复进行研制,终于制出几种药效高、疗效好的新药畅销国内外,使同善堂在原有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发展。首先是精制“乌鸡白凤丸”应市,这种成药以正宗白绒鸡,即必须长有十爪、荔枝冠、乌肉、乌骨的绒鸡为原料,外加以古法泡制的多种滋补中药材与鸡同蒸(绒鸡除去五尖、腹肉),蒸后经晒干研成粉末,再渗进经过提炼的蜂蜜(提炼蜂蜜是制造该种药丸的一项技术),最后,提炼到呈绵状才制成乌鸡白凤丸。这种药丸由于蒸煮火候适当,晒干研末讲求,渗蜜提炼精细,从而保证药丸质量上乘、药效奇特,一般贮藏二、三年不变质。该药丸主治妇女的调经和保护孕育,患有类似病症的妇女服用后,效果良好,颇受好评。因此,乌鸡白凤丸上市后,销路很好。初以内销为主,后来又得到东南亚华侨的青睐,再加工制作,改进包庄,销往国外,成为旅居国外华侨的抢手货,当时每年仅此药丸销售量达二、三万盒,利润上万元(银元)。以后又根据周家单传秘方,研制生产上市的有“十全大补丸”、“安宫牛璜丸”、“醉虾素”、“人马平安散”(俗称痧丸)等多种成药。这些药同样以精细的选料与精工的制作而具有较高药效,在市场上也颇为畅销。尤其是“醉虾素”是同善堂独家研究的药品,该药属壮阳补肾滋补药,制作时精选淡水雄虾为原料,放进高梁酒里浸泡一定时间,然后又反复几遍的浸酒、晒干,最后调配滋补药材并研成粉末而成。据老一辈介绍,该药药效高,效应快,颇得肾亏阳衰的患者喜爱,当时成为人们常备的滋补药品。但由于此药配制多种激素类药物,其中还含有少量的鸦片烟土(作药品稳性之用),后来因部分配料来之不易而停产。对于“人马平安散”的制作,属于行善济众的药物,有药丸,也有药散。该药原料虽属普通,但制作工艺却比较麻烦,对防暑治痧的疗效甚佳,是普遍人家和农民常年必备的药品,此药销售量很大,但利润很低,而同善堂还是坚持常年生产。此外,同善堂还依照先辈遗留的秘方制作“参葺固本酒”。这种酒是以高梁酒或高度米酒为底料,渗入预先泡制的熟地、川芎(泡制)、冬归(归身部分)等几种滋补药材。制作时酒需加温,外加饴糖,然后用上述诸药材冲泡数次,最后装进瓷罐,经一段时间醇化而成。这种药酒制作工艺复杂,时间也久,初生产不多,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外地酒运不进来,参葺固本酒才批量生产,销路也好。抗战胜利后,外来酒上市、参葺酒受了冲击,产量也逐渐减少了。
  同善堂创始人周廷扬遗留给他的后代还有许多秘方,当时在周家存有手抄本(该书于“文革”时被抄家丢失),其中部分秘方尚未研制。到民国期间,原聘任的经理因年迈辞职回广东原藉,以后又先后聘任余务本和黄邦献这两位有一定医学知识与业务能力的本地人任经理,但只是维持原有的业务而已。其间,同善堂还在厦门开设分店,计划以此扩大业务,后因人地两疏,未能得利而匆匆收盘回来。最后,这两位受聘为经理的又因兼理周家内部事务,感到同善堂家族庞大,内部事务过于复杂难予处理而先后告退。这时,同善堂既没有开发新产品,又缺乏精干人才,只依仗老字号、老产品,业务不见起色,于是决定由周家子弟来经营。在民国期间,先由周菊波和周运鸿共管(菊波主持药店业务兼诊病,运鸿专管经济兼理生活),而后又由周友松一人负责,友松因染上鸦片烟瘾,于1952年秋在禁毒运动中经人民政府教育改造后,虽有改正,但自感难予再主持药店业务,改由周秉璜负责,药店业务和制药生产也同样维持原貌。1956年人民政府贯彻实施对私营工商业改造政策,同善堂列为首批改造行列,通过私改,同善堂药店和制药工场的货物、工具以及房屋全部估值入股,周家部分人员也随改造为从业人员。至此,周善堂药店二百余年的历史结束了。改造后新组建的制药厂,对原来同善堂制作的产品都不再生产了,究何原因?或许是原来的产品制作工艺复杂,经济效益没有象“片仔癀”那样高吧!
  回顾同善堂过去的历史,她之所以能够在漳州历经二百余年而不衰,其根本所在是以治病救人为经营宗旨,凡诊病、制药无不讲求疗效与药效,注重医德,保证质量,从而获得了很高的信誉。另方面,对社会又是乐善好施,救急济民。药店在日常经营中,对那些贫苦病者,给予免费诊病和施药,后来还在北桥街开设一间药店,专门给穷苦人家治病施药,救急济民。民国期间,漳州曾经流行过霍乱,同善堂则制出救急丹,一概免费供药,及时救活了一批患者。还有在旧社会里,求乞者不少,有的死后横尸街头;同善堂主人,不忍其睹,也给予施棺收埋。因此,同善堂这个老药铺在社会上获得众多的赞誉。
  还值得一提的是,同善堂主人很重视培养下一代,不惜重金让子女求学深造,百多年来,已有30多位子女大学毕业,解放后在各地负责总工程师7人,担任中学校长8人,还有十几位已出国留学或旅居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地从商或工作,在学术和经济上颇有成就。
  然而同善堂老一辈主人,由于在旧社会受了封建主义思想的陶熏,发财致富,子孙兴旺思想严重,百多年来,周家子弟经四代繁衍已成个大家族,并且聚居在一起,对外统一经营,对内统一生活供给,因而在某些方面限制了独立发展的能力,许多子女也产生了依赖供养过日子,甚至还出现了个别游手好闲的浪荡儿。直至1956年实行对私改造政策,同善堂并入漳州制药厂,周氏家族各兄弟才自立门户,自主经济,从此周家子弟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获得新的发展。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兆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