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漳州斗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416
颗粒名称:
漳州斗鸡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5
页码:
71-75
摘要:
本篇记述了漳州
关键词:
漳州
斗鸡
内容
游天赐
中国斗鸡始于春秋战国,到宋代已很盛行,历史上河南开封、浙江杭州、广西南宁、山东济南的斗鸡都很出名,每逢斗鸡赛,王子公孙、市井平民,趋之若鹜,围观者众。
漳州何时有斗鸡,无从查考。明清时期,漳州已有斗鸡。许多漳州人远走南洋谋生,后在那里定居,迄今印尼、菲律宾各地华裔及土生华人仍盛行斗鸡,据说是由漳州传去的。笔者年幼时听父辈说,清末民初,漳州新桥头一带商家,特别是一些卖点心的饮食小摊贩,家中饲养斗鸡,闲暇时就进行斗鸡,给养鸡户和邻近群众增加生活乐趣。这期间,富家子弟也争相饲养斗鸡,经常比斗,目的在炫耀自家的斗鸡善啄善打,勇猛超群,在互不服气时,就下了赌注比输赢。民国八年(1919)陈炯明在漳州修建马路后,街道宽阔,在马路上斗鸡时,围观的人很多。于是相习成风,养斗鸡和进行斗鸡成为市民的一种爱好,直至把郊区农民也带动起来。有些人为了争取斗羸,纷纷到南靖、长泰、漳浦等邻县选购一批较为强壮的公鸡回来精心饲养训练,准备参加斗赛。其间,由于斗鸡输羸问题,经常发生争执纠纷。民国十七年(1928)在陈二爷巷(今新制巷)公推陈仔汉和盛亚旗(满族人)为圈主,即公证人,订定一些关于斗鸡的放鸡限制、场地、胜负等规则,共同遵守,自后纠纷才逐渐减少。
这时期,漳州的斗鸡都是本地鸡种,而厦门、石码已有饲养少量番斗鸡(外国鸡种)。这些番斗鸡是川走南洋的芝巴德等洋轮上的水手从外国购买偷带来的,一只索价银元2一5元,最高价达12元。在引进过程中,因水手缺乏常识,往往只引公鸡不引母鸡,繁殖后代只好以本地母鸡配番公鸡,这样繁殖的第一代,漳州人称“一脱”,以后一脱母鸡再配正宗番公鸡,称“二脱”,“二脱”母鸡再配正宗番公鸡叫“三脱”..,到了“五脱”,所生公鸡基本上等于正宗番鸡。不过,这样繁殖法,须5年才能育成,时间太长,许多鸡主不懂育种法,费时虽久,却育不出好斗鸡。
这时,圈主盛亚旗到厦门卖鹤鹑,看到几头从外国新引进的好斗鸡一一红鸡和芎蕉109等,以高价买回漳州,同时买回3只母鸡繁殖,从此,改变了“脱仔”斗鸡的缺点。
引进的番鸡来自暹罗(泰国)、安南(越南)、实叻(新加坡)、巨港(印尼商埠)、仰光(缅甸)等地,以暹罗的最好,仰光的最差、安南的还不错,传衍至今,漳州的斗鸡大多数是安南的鸡种。
引进番鸡种成风,嗜好斗鸡的人,不惜重金千方百计买入饲养。石码有一位台湾人颜石海从暹罗引进一只叫“黑旋风”的斗鸡,价500元。苍园街陈启曹引进一只红鸡,价120元,一只叫“芎蕉花”的,价24元,还有几十只,其价钱在8一10元左右。当时有人向他求买一只红鸡雏鸡,愿出20元代价。他答:20元只能买1支红鸡毛。东市场林老梅师向盛亚旗买1只小芎蕉母鸡,约2斤重,价10元。这些番斗鸡,虽价贵,但确有绝技,比赛时多以勇猛取胜。举两例说明:一次,那只黑旋风,重约5市斤,对新桥头一只花鸡,重约8市斤,只交锋三回合,花鸡立即败阵毙命。又有一次,陈启曹的红鸡和另一个人饲养的斗鸡争斗,红鸡搏上去,一啄一嘴肉。以后很久谁也不敢和这两只鸡斗。
鸡种好坏悬殊,且价贵量少。于是兴趣斗鸡的人就逐渐形成几个集团。如南门陈新民、蔡天思有几只好鸡,周围许多人就跟着他。东门吉成有一只“109”和芎蕉花(斗一次赢109元而得名),严淼、陈龙、陈榕等人就朝夕追随左右。西桥同善堂老二、老三、老四、老五众兄弟也形成一个集团。北门金枝仔等等。
抗日战争前几年为漳州斗鸡最盛时期。原在陈二爷巷的斗鸡场太小,容纳不了太多的观众。民国二十一年(1932)夏天就迁移到东门城守营那棵大榕树下广场(今巷口中心小学)。斗鸡日期每逢星期三、五日下午2时开始。一般每场有观众一百多人,名鸡出斗时观众达二、三百人。斗鸡时圈主用圈鸭子的竹围,围成一个20平方米左右的圆圈,除了放鸡手可以进入外,观众不得入内,只能在圈外观斗,在关键时刻不许喧哗、比手,以免惊动双方斗鸡。斗鸡,怎样分胜负呢?放鸡手入圈放鸡之后,经发脚翼3次就算开始决定输了。3次未满,一方畏斗逃跑不算输(但双方有约在先不在此限)。对斗死鸡有勇气置啄3次或发脚3次算赢,否则算输。这叫死鸡胜活鸡。斗鸡一般各有各的习性和斗法,原则上敢斗算胜,出声算败。头发竖算败(颈毛竖不算败)。啼不算败,哀叫才算败。逃跑是战术的运用,不算败。不敢回头应战才算败。
每场斗鸡结束,如有输羸银钱的,圈主负责向输方取钱给赢方,抽取5%佣金。目前无圈主,羸方付给养鸡主10%报酬。
斗鸡也有竖无敌牌的,就象拳术打擂台一样。抗战前,漳州有6次斗鸡竖过无敌牌。第一、三、四、五、六次均以无对手,无人敢应战,未交锋。第二次是一只绰号“钢咀鹏”的斗鸡竖无敌两个多月,一只绰号“钻钢风”的芎蕉外孙上台应战,结果“钻钢风”获胜。第四次是一只“邹仔毛”当擂台主,因抗战爆发,散场。竖无敌每次输赢100一200元。胜负分晓后,圈主则备优胜旗和金花彩缎等送给赢方,赢方主人穿兰衣衫,戴礼帽,帽上围红丝线授礼,仪式隆重。抗日战争期间,洪阔咀养的一只斗鸡也竖过无敌牌,因鸡大,无对手应战,算赢,但无送礼。还有胡国栋养的一只白鸡也曾树无敌牌,因鸡太小,无应战者。
抗战胜利后,又掀起斗鸡热潮。医师黄培文曾以48美元买回一只叫“黄仔”的斗鸡,重约6市斤,却敌不过漳州自留的“飞毛腿”斗鸡。1949年漳州解放后,斗鸡冷落,只有少数人饲养传种,很少举行公开的比赛。厦门曾引进一批外国的白番斗鸡,传到漳州来,与漳州斗鸡混种。1960年漳州农业展览馆曾收集一批较优良的斗鸡品种,这些六十年代的品种则繁衍至今,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城乡经济活跃,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人们的业余爱好趋于多样化,饲养斗鸡又逐渐增多。1986年芗城区农业局曾召开过一次斗鸡繁育会议并成立斗鸡协会,但开展活动不多。前几年福建省计量局出版的《福建省地方标准》一书(批准文号为FDB/Nr1622一86)把漳州斗鸡列入介绍。目前漳州市区饲养的斗鸡已有500只以上,近年来,虽曾有过多次的斗鸡比赛,但无固定时间和地点,均系斗鸡爱好者自发的。
漳州斗鸡是本地斗鸡和番斗鸡什交混种衍化,前后历史近100年。它的体态特征大约如下:正宗斗鸡无耳封,漳州斗鸡有小耳封;正宗斗鸡无垂髯,漳州斗鸡有一条从喉部到咀部的垂肉,本地鸡两边均有垂髯。漳州斗鸡和正宗斗鸡的特征主要区分在此。漳州斗鸡种在国内以至东南亚各地颇有名气,漳州人繁育、饲养、训练斗鸡也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经验,斗鸡出口可创汇收益,若有领导有组织的开展斗鸡竞赛,也是一种群众性的正当娱乐,笔者认为可以适度提倡与发展。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1985年实行地市改制后,漳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据此,原龙溪地区建立了政协漳州市委员会,原漳州市政协组织改称为政协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
阅读
相关人物
游天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