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湘妃竹器制品兴衰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415
颗粒名称: 漳州湘妃竹器制品兴衰记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5
页码: 66-70
摘要: 花竹仙人卷土来这四首诗,是黄牧东先生咏老艺人王水生而作,刊载在1956年10月7日厦门日报第三版“星期天”。诗的大意是对漳州特种工艺湘妃竹器工艺品恢复制造,颂扬这些怀才莫展的老艺人的高超技术。黄先生这四首诗是看了1956年7月27日厦门日报刊载的刘登翰、黄君穆合写的“漳州通讯”,题名“长掩名花今日开”有感而作。诗虽然字数不多,却也能表达出这一特种工艺品在长掩37年之久,又一度生机盎然,结蕾开花,并重新在国内飘香立誉。他认为,这一竹制工艺品不仅是几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且是漳州人民的荣誉,应该发掘与发展。芝山三亭为漳州城内主峰的重要文物古迹。1988年6月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漳州 湘妃竹器制品兴衰记·

内容

张胡山
  长掩名花今日开
  逢辰不遇枉怀才
  可怜寂寞旧时里
  没落生活剧可哀
  
  长掩名花今日开
  居然赏识喜扶栽
  芗江老幌重相忆
  三七年来第一回
  
  长掩名花今日开
  精工巧妙叹天才
  雕兰刻牡几多款
  六六老人拿劲来
  
  长掩名花今日开
  诗人墨客费评猜
  京畿百载犹传颂
  花竹仙人卷土来这四首诗,是黄牧东先生咏老艺人王水生而作,刊载在1956年10月7日厦门日报第三版“星期天”。诗的大意是对漳州特种工艺湘妃竹器工艺品恢复制造,颂扬这些怀才莫展的老艺人的高超技术。黄先生这四首诗是看了1956年7月27日厦门日报刊载的刘登翰、黄君穆合写的“漳州通讯”,题名“长掩名花今日开”有感而作。诗虽然字数不多,却也能表达出这一特种工艺品在长掩37年之久,又一度生机盎然,结蕾开花,并重新在国内飘香立誉。他认为,这一竹制工艺品不仅是几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且是漳州人民的荣誉,应该发掘与发展。
  1955年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龙溪专员公署丁乃光专员发现了这一特种工艺,由此引起了漳州文化和手工业等管理部门的重视,在竹器联社组织部分技术力量,研究这特种工艺——湘妃竹器制品的生产。
  可是,当时能熟练掌握这一特种工艺的技术老艺人不多,而培养新生力量却不是朝夕可成之事。虽然呼声响亮,但决心不大,因而实际进展十分缓慢。
  特种工艺湘妃竹制品,确是出自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它溶入了古典艺术,才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工艺制品;它不但精巧雅丽,博古大方,具有艺术欣赏和日常实用的两重价值。在清王朝时代就享有盛誉。它的特点是不用木料和铁丁,单用湘妃竹管就可以制出“图屏”、八仙床、福寿椅、书橱、花架、茶几等多种的高级家俱,在能工巧匠精心雕织下,可制出各种花鸟,或图案,形象酷肖逼真,经久不退色,不变形,所以自成名以来,一直被人们誉为特种工艺品。
  湘妃竹制品的工艺技术,分为万(卐)字花和火烙花两种。万字花图案,如八卦、七孔、五孔、麻茶、蓬车、菱花、双菱等,这些图案是用手工雕刻而成。火烙花,如博梅、花堵、云过月、荷莲花、古钱窗、扇形、双 尚蓬车、倒吊莲、花瓶、水浪剪刀、桃花、菜花、蝙蝠等,这些图案必须用火烤烙,然后雕成各种花形图案,但这些精工细作的技术,其特点例如方椅的规格,要求椅面的凹处盛水不漏,含接部位要紧密无缝,发穿不入。围束部位经文火缓烤,不留丝毫水份,故成品巩固,落地声如战鼓,方为合格,由于要求严格,享誉数百年而不衰。
  据说在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896年),北京举行一次赛会,漳州几家竹器名店,如隆盛号、王福兴等西桥竹器店的老艺人筊笠师、老火师、洪仔尚师、颜昌师等,联合制出四扇图屏,和八仙床一张,福寿椅两只,花架一套。由当时漳州府武营吴千总亲送北京参加赛会,结果得到三等奖,所有制品都被留在北京为皇家所用。至宣统三年,汀漳龙道尹曹本章又准备选送上次八仙床等工艺品参加第二次赛会,嗣因辛亥革命而中止。这些工艺品一直保留在西桥张衙内,可惜抗日战争期间被毁弃。
  高级湘妃竹工艺制品,过去是专为那些达官名人,或文人学者所喜爱购置的装饰物品。由于这种高级工艺品都是由具有高超技艺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艺人才能制作的,因此,这种工艺品显得高雅不俗,富丽堂皇,做工精细,造价昂贵,非市场常见的货品。至民国期间,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这种工艺品更难于生产与出售,不少老艺人因而怀才莫展而死去。时隔37年之久,至1956年间,这朵“名花”才被发现并决定重新组织恢复生产。
  为了真正恢复湘妃竹这一特种工艺的特色,西桥竹器社王水生老工艺师,曾经为此花了心血,精工制出了湘妃竹八仙桌、福寿椅、围屏等工艺品,使长掩37年的“名花”再度结蕾吐艳。舆论也曾一度给予称颂和传播到国内外,省、地有关单位还特地为此举办了讲座和开展技术交流,展出湘妃竹工艺品,人们看到王水生老师傅制作的湘妃竹工艺品,如八仙床的床扶、福寿椅的靠背都雕塑着几十种花鸟或图案,花鸟逼真,图案清新;更使人惊奇的是每件竹工艺品不用一根木棍和一根铁钉,其弯曲和衔接部位全靠精工切削、温火烤烙以及少量竹纤定位,做到不留空隙,牢固平稳,既有艺术欣赏价值,又可作日用家俱,无愧被称为特种工艺品,赢得了参观者众口称赞。市外贸部门曾提出要给予组织外销,可惜老艺人王水生还没有来得及看到自己的艺术品远销海外,却于1971年谢世了。而当时竹器社领导缺乏远见,只顾眼前经济利益,满足于制作一些比较畅销的母予椅、小椅等普通竹器用品,没有及时组织研制和培养湘妃竹器工艺的技术力量,从而使这朵特种工艺的“名花”再一次受到“长掩”了。
  1974年间,市外贸公司根据外贸信息,给竹器社提供一张竹太师椅的照片资料,要求按规格质量仿制,以每只太师椅价值60元,双方签订了产销合同。于是竹器社立即组织技术工进行研制,通过四个月努力,终于制造出首批湘妃竹太师椅、六角椅、六角桌、花架、书橱等样品,当年在广州春交会上展销,博得国内外客商的好评,当场获得订购100只太师椅和一批竹桌椅的协议。此后,每年广交会上都能销售一批竹器工艺制品,价值10至60万元。还先后接受了香港康顺利和希腊客商的订购业务。在这大好形势下,竹器工人和竹器师傅正满怀信心,不断钻研提高竹器工艺的技术水平。1980年7月,省轻工厅举办编织工业技术训练班,漳州竹器社老艺人王水生的继承人王景山应省厅聘请到培训班讲授湘妃竹器的制作技术。但是,从1985年以后,由于竹器社领导体制进行调整以及其他原因,漳州竹器社的竹制品销售额一再下跌,1985至1986年销售额仅2一3万元。在这情势下,领导又决定从1987年起,把竹器社与棉花画厂这两个艺术风格各异的单位进行合并,从此,很少有人再去关心与研究竹器工艺品的制作了。
  芝山三亭
  芝山三亭是指芝山上明代建筑的三个古亭。
  芝山位于漳州市区西北隅(今漳州一中后面),山上三个古亭是:
  威镇亭(后改名万寿亭),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嘉靖十九年(1540年)重建为八角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又重修。
  甘露亭,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后于清代重修。
  日华亭,明崇祯年间建,后圯。清乾隆五年(1740年)林编重修。(日华亭俗称仰止亭,实为误称)
  芝山三亭为漳州城内主峰的重要文物古迹。1988年6月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1985年实行地市改制后,漳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据此,原龙溪地区建立了政协漳州市委员会,原漳州市政协组织改称为政协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