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珠山上古亭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61
颗粒名称: 宝珠山上古亭祠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365-366
摘要: 宝珠山在南靖县靖城镇尚寨村,山形浑圆,三面临溪,宛如水上明珠,故名。宝珠山上有一座三层六角的空心石亭,名曰“道原”,古拙的亭上书刻一联:“珠海环流,水面长披太极;镜山耸峙,峰头直探云根。”六百多年来,这座独特的明代洪武年间的建筑以其精密的构造、精致的工艺、精湛的质量和神秘的施工方法赢得了古今中外许多建筑学家及游客们的赞誉。民间遂有“宝珠瑞气多,七子五登科”之赞,宝珠山也从此声誉鹊起,备受学子们的敬仰和历代官府及乡民的重视。与宝珠山隔江相望的是磨石山和海仔口社。海仔口社有应公妈庙,是当地有名的朝拜圣地,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应公妈的生日,这里便香客云集,热闹非凡。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上古亭祠

内容

宝珠山在南靖县靖城镇尚寨村,山形浑圆,三面临溪,宛如水上明珠,故名。
  宝珠山上有一座三层六角的空心石亭,名曰“道原”,古拙的亭上书刻一联:“珠海环流,水面长披太极;镜山耸峙,峰头直探云根。”六百多年来,这座独特的明代洪武年间的建筑以其精密的构造、精致的工艺、精湛的质量和神秘的施工方法赢得了古今中外许多建筑学家及游客们的赞誉。
  道原亭侧,有一座周溪祠,始建于1397年。它历经多次地震战火和几度人为兴废,直到2003年才重修一新。周濂溪祠从明代起就兴办社学,以尊崇理学为宗旨,所以,祠中恭奉宋代著名理学家、《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塑像。据南靖县志载,周濂溪祠自开办社学以来,培养了一大批贤人名士,最早登科第的是明成祖永乐九年(公元1412年)的辛卯科。那年,共有7个学子到省城赶考,其中5人中举。到了永乐十三年(公元1416年),这5个举入中的李贞考中榜眼、江澄考中进士。民间遂有“宝珠瑞气多,七子五登科”之赞,宝珠山也从此声誉鹊起,备受学子们的敬仰和历代官府及乡民的重视。
  站在宝珠山顶环眺,但见文昌宝塔巍巍东耸,天马大山绵绵西迤,明镜青山亭亭北立,海潭舟楫悠悠南来,九龙江、古县城、漳州平原……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与宝珠山隔江相望的是磨石山和海仔口社。磨石山上有石牛、石狮、石鸡和仙人足迹,流传着许多描写奇岩怪石的民间故事。海仔口社有应公妈庙,是当地有名的朝拜圣地,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应公妈的生日,这里便香客云集,热闹非凡。
  宝珠山下两水交汇处,有一深潭,人称“海仔口潭”,潭边建有龙王庙。古时,每逢大旱,附近村民便会聚众到潭边祭拜海龙王,虔诚求雨。
  宝珠山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吸引了许多文人骚客来前游览凭吊,留下了不少歌咏诗篇,其中以明代举人严秉权的七律为最:
  “濂溪亭子傍珠山,
  霁月光风在此间。
  潭水千寻鱼山泳,
  松杉万仞鹤飞还。
  追踪只见荒峋卧,
  选胜唯余怪石斑。
  自笑临崖空撒手,
  子规声彻夕阳残。”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唐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宝珠山
相关作品
宝珠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