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龙溪、海澄并县时具体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27
颗粒名称: 三、龙溪、海澄并县时具体工作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6
页码: 173-178
摘要: 龙溪、海澄两县并为龙海县筹备工作期间,自1960年1月31日成立筹备委员会至8月15日国务院第102次会议批准之日止共历时6个月又15天,此期间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统一思想,消除阻力,确保并县工作的顺利完成。龙溪县直机关从漳州搬迁石码,海澄县直机关从海澄城关镇搬迁石码,时间是2月36日共4天,7日、8日扫尾,顺利完成搬家任务。为了保证搬家顺利进行,邮电小组突击新安装电话39部,电厂新安装电灯220盏,财务组深入45个单位具体协助登记财产,整个筹备工作从1月26日至2月8日,支出电料费2062.26元,运费、会议费、修膳费3517.45元。
关键词: 漳州市 龙溪 具体工作

内容

龙溪、海澄两县并为龙海县筹备工作期间,自1960年1月31日成立筹备委员会至8月15日国务院第102次会议批准之日止共历时6个月又15天,此期间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筹备机构,开展并县工作
  1960年1月31日,成立龙海县筹备委员会,刘秉仁(县委第一书记)为主任,许昭明(县委书记)、李山(县长)、王开元(宣传部副部长)为副主任,下设办公室,由有关部门抽调54人组成,成立秘书、规划、财务、基建、邮电5个组负责并县具体工作。为了迅速健全县编制机构,加强编制机构的领导,2月21日正式公布成立龙海县编制委员会,主任刘秉仁、副主任李山、华米山(组织部长),委员管一农(财贸部长)、李传荣(工交部长)、黄茂(农工部长)、王开元(宣传部副部长)、崔明亮(财政局长)、林焕辉(人事局长)、甘水淡(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甘如章《统战部副部长),编委会下设办公室主任、秘书和于事若干人。同时,规定编制委员会主要工作有“1、制定县党、政、群、团、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并报批准执行和确定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的组织形式。2、根据工作需要,提出人委会的各工作部门(如局、室、委)的机构撤、并、设的意见,并按规定办理报请省人委会批准手续,协助人委会审查各工作部门内职能单位(如局下设的股、所、站)的机构设置。3、审查或制定县、公社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并转报省、专编委会审查批准或备案。4、根据党各个时期和不同任务的变化和要求,适时地提出或制定新、扩、建和裁撤机构和编制意见,以保证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等7项。建立筹备机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领导并县工作。
  (二)宣传发动,统一思想
  龙海县筹备委员会“先后召开原龙溪、海澄二个县的县委会议,科局长及公社党委以上的主千会议,县直机关干部大会,并在公社、生产大队支部书记会、群众会,自上而下,从内到外,从干部到群众,层层贯彻并县的目的意义和好处,广泛深入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思想,有力地推动当前生产。”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并在全县人民群众和干部中,广泛地开展一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在群众中大讲特讲并县的重大意义、好处、优越性,号召全县人民出色地做好当前各项工作,迎接并县,为实现开门红、满堂红、红到底而奋斗”。统一思想,消除阻力,确保并县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集中力量搬家,迁往石码办公
  龙溪县直机关从漳州搬迁石码,海澄县直机关从海澄城关镇搬迁石码,时间是2月36日共4天,7日、8日扫尾,顺利完成搬家任务。
  这次从漳州、海澄集中石码办公的搬家是并县工作的诸多链环中的一环,对于这次搬家有当时最原始最真实最具体的记载,现就将1960年2月11日龙海县筹委会办公室《工作简报》(第三期)摘录于下,这是最客观的事实:
  “搬家工作在县委正确领导下,李县长亲自领导下和部队、石码镇、房地产公司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文持,以及全体干部努力,千方百计寻找房屋,及早做好房屋安排,调出房屋38座计224间,解决县委各部室、人委各局室等54个单位办公、住宿的房屋,同时为了保证干部的身体健康,计组织居民110人次、防疫小组26人次连夜打扫洗刷墙壁、地板,进行消毒。并于二日组织居民10多人,连夜修造县委机关食堂、厨房和建灶工作;及时召开石码镇各有关单位食堂负责人会议,研究协助干部吃饭问题。并先后派出干部分头与部队、交通部门以及公社大队联系,取得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计组织汔车13部(其中空军部队2部、0849部队2部、9091部队3部、5356部队2部、驻港尾部队3部、救护车1部)共载运157次(其中运地质大队经漳州有27次);板车98部,载运272部次;汽船2艘,帆船54艘次,胜利地完成了搬家任务”。
  根据县委的决定,将暂留在海澄城关的防保站、兵役局、海防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党校三个训练班等也都分别做了适当的安排。同时,龙溪县留5人在漳州,海澄县留5人在海澄镇,各成立留县工作组,具体负责公文、档案、财产管理、机关保卫等工作。
  为了保证搬家顺利进行,邮电小组突击新安装电话39部,电厂新安装电灯220盏,财务组深入45个单位具体协助登记财产,整个筹备工作从1月26日至2月8日,支出电料费2062.26元,运费、会议费、修膳费3517.45元。这就是龙溪、海澄并县时搬家的全过程。
  (四)建立党政司法等机构,全面开展行政工作
  1960年1月31日,即春节后的初四就在石码召工龙溪、海澄两县科局长以上干部会议,宣布成立中共龙海县委员会、龙海县人民委员会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以及法司、工青妇等机构的建立和任命单位领导人。
  1、中共龙海县委员会领导机构,中共龙海县委第一书记刘秉仁,书记倪天林,常委潘维鸿、郭洪元。
  2、中共龙海县委员会工作机构,中共龙海县委建立11个工作机构,同时也成立中共龙海县委党校和《龙海报》社。
  秘书室,秘书江益聪。办公室,主任施待来。监察委员会,书记林明法。组织部,部长华米山。宣传部,副部长王开元。统战部,部长邱思温。沿海工作部,副部长郑福全。农村工作部,部长黄茂,副部长朱国英。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黄剑秋。财贸工作部,部长管乙农、副部长梁才美。县直机关党委会,书记华米山、副书记郑国良。党校,副校长杨九江。《龙海报》社,编辑肖桂,副编辑郭祖泽、陈吴泉。
  4、龙海县人民委员会领导机构,县长李山,副县长王建安、齐振中。
  5、龙海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机构,龙海县人民委员会设置41个工作机构,撤销龙溪县、海澄县工作机构。
  龙海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绍钟,副主任蔡朝甫。县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黄伯宏、陈连城。县人民委员会人事局,局长林焕辉,副局长蓝志山。县公安局,局长于常东,副局长郑国文、郭仕仲、郭金魁。县民政局,局长黄加禾,副局长董昌、戴老火。县侨务局,副局长郑维城。县工业局,局长徐培建,副局长王贵聪、林长木。县交通局,局长钱贵。县邮电局,局长林祺康,副局长綦景辉、林炎德。县物价委员会,主任李山,副主任梁才美、黄剑秋。县商业局,局长黄水龙,副局长陈添裕、张文安、翁清松。县粮食局,局长邱正端,副局长郑榕树、陈太民、黄永长。县税务局,局长周万,副局长江哲生、黄泰源。县财政局,局长崔明亮,副局长蔡同基。县农业局,局长陈辉,副局长陈瑞璋。县林业局,局长王振河,副局长方玉麟、洪进发。县水产局,局长曾跃西、江树林、周扁乌。县卫生局,局长张殿魁,副局长李茂贤。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杨松山。县水利电力局,局长郑德培、副局长陈铁良、李忠厚。县农械局,局长苏明合,副局长林亚忠。县建设局,局长林文英,副局长郭新土、黄亚根。县劳动局,局长陈其林,副局长杨清水、刘思荣。县农垦局,副局长杜治国。县畜牧局,局长曾昌棋,副局长张明宗。县经济作物局,局长黄国龙、副局长郭坤成、庄港通。县文化局,局长林八容、奚秀珍。县教育局,副局长陈宝树、林水麻。县公社事务管理局,局长林明余,副局长郭鸿寿、朱启茂。地质队,队长甘水茂。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陈益强。县支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瑞份,副主任林文宗。县档案馆,馆长蔡建兴。还有县编制委员会、县支前委员会、县劳力调配委员会、县劳动工资委员会办公室、县人民委员会财贸办公室、县市场管理委员会、县防讯水利指挥部、县公债储蓄推进委员会。
  6、司法机构,龙海县人民法院,院长王观生,副院长陈和文、高海山。龙海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黄步翔,副检察长李龙安。
  7、工青妇组织机构,龙海县总工会,副主席吴元波。共青团龙海县委员会,书记黄明德,副书记曾思旺、林方福。龙海县妇女联合会,主任赵素芬,副主任蓝廉、秦世英。
  (五)抓好抗灾大事,做到并县、生产两不误
  在并县筹期间,遇到两次大灾,一次是二百天干旱,一次是历史罕见的水灾,县委、县人委终于依靠人民群众和各方面支持,夺取抗灾胜利。
  第一次大灾发生在3月4~9日,县委、县人委为战胜200天干旱保春插,组织全县10余万人分别在江东、泮西、紫泥、玉江、郭洲等地堵江引水,使浦南、步文、角美、莲花、东泗、榜山等9个公社16万亩土地得到灌溉。
  第二次大灾发生在6月9日晚上,6001号强台风夹带暴雨袭击龙海,县境暴雨量在120毫米以上,九龙江上游暴雨量达400毫米。10日山洪暴发,西溪中心桥水位超警戒线4.79米。11日大潮,石码潮水位高达8.75米,为有记录以来最高潮水位。全县有535个村庄2.3万人被水围困,经济损失严重。12日,上级派飞机空投食品给受灾人民,人民解放军派登陆艇抢救被水围困的灾民。龙海县委、县人委发动全县人民,与解放军5356部队、9091部队、9143部队和云霄、漳浦、平和、华安县民工组成一支7万6千多人的修堤大军,抢修江堤缺口520处、长23.08公里,险工堤段60.5公里;海堤缺口213处、8.8公里,险工堤段长95公里。总投入554.38万工日的劳动力,完成土石方565.29万立方米,取得抗灾斗争的胜利。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文史资料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往事回顾”、“禁毒禁赌”、“人物春秋”、“史料拾零”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