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192
颗粒名称: 漳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5
页码: 63-67
摘要: 建国后,我市医疗卫生工作遵循中央提出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方针,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并取得可喜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为保护人民健康、服务四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解放前,城乡环境卫生极差,传染病猖獗流行,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农业生产。鼠疫、天花,霍乱三大烈性传染病几乎年年发生和流行。儿童保健也取得显著成绩。此外,还对各地幼儿园、托儿所等幼教人员进行医疗保健知识传授和指导,对入托儿童定期体检,实行计划免疫,使急性传染病大幅度下降。
关键词: 漳州市 医疗卫生 发展概况

内容

建国后,我市医疗卫生工作遵循中央提出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方针,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并取得可喜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为保护人民健康、服务四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解放前,漳州的医疗机构主要是私人开业的中药铺和少数西医诊所,教会办的漳州协和医院,漳浦源梁医院,平和救世医院等,这些医院规模小,设备差,人员少,有的院址就利用当地祠堂、庙宇,医疗器械简陋,药品奇缺。据1950年统计,全市有卫生医疗机构11所,病床97张,医务人员106人。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下,一方面根据地域和保健的需要,在接管旧机构的同时,着手建立市、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等机构;另一方面,把分散在各地的个体开业医生组成联合诊所,在人口集中的市镇、农村,边远的山区、老区和大型工矿、企业、学校等设置卫生所,中心卫生院,医疗所。截至1990年底止,全市各类医疗机构达3088所,其中市级8所(市医院,市中医院,卫生防疫站,皮肤病防治院,医学科学研究所,药品检验所,医疗器械修配所和卫生学校)。县级41所(县综合医院13所,中医院10所,防疫站10所和妇幼保健站6所,卫生学校2所),其他卫生机构9所,乡(镇)卫生院115所,村保健站2915所。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网,基本改变城乡缺医少药的局面。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人员队伍不断扩大,素质明显提高。1990年,卫生工作人员达1041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939人,技术人员占卫生人员总数84.73%,获得卫生高级职称的152人,中级职称的937人,合计1089人,占技术人员总数12.71%,初级技术职称6043人。各类病床7296床,比1950年增长74.9倍。
  大规模开展除害灭病
  解放前,城乡环境卫生极差,传染病猖獗流行,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农业生产。鼠疫、天花,霍乱三大烈性传染病几乎年年发生和流行。据调查,鼠疫流行达67年之久,蔓延523个乡,1757个村,病亡人数达93554人,每当疫病流行季节,人人谈鼠色变,无心生产,扶老携幼,逃亡异乡。建国后,我市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落实各项综合性措施,普遍推行接种牛痘、鼠疫、霍乱等生物制剂,严格控制疫情和病区彻底消毒处理,至1952年就先后消灭了鼠疫,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其他地方病和寄生虫病也逐步得到控制和消灭。
  血吸虫病在我市流行已达500多年历史,疫情严重地区,家毁村废,人丁锐减,劳动力受到推残,如漳浦县田寮村,原是个500多人口的大村,由于血吸虫病流行,解放初期,全村仅剩下142人,其中将近一半是血吸虫病人。当地有民谣:“黄酸大肚不成丁,田园半荒半收成,有男不娶田寮女,有女不嫁田寮人”。1954年全市开始调查摸底,基本澄清漳浦、云霄、龙海、华安四个流行县的病区,共15个乡、58个村,213个自然村,孳生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钉螺面积达2710815平方米,病患者2630人,病牛1001头,流行区共有8万多人口,为山丘型复杂地域。经过数十年坚持斗争,反复防治,分批分期治疗病人和病牛,改变疫区环境条件消灭钉螺,至1985年经省派员考核鉴定,四个县已达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要求。此外,解放前高度流行的疟疾,也达到基本控制。
  我市为福建省麻疯病的高发区,病人数占全省的30%,旧社会医药匮乏,任其自发自泯,无可奈何,许多患者治疗不及时,病情发展,致使肢残形陋,群众见而生畏,把麻疯病视为“恶疾”、“绝症”。从50年代起,我市就开始普遍调查,并在高发地区龙海、诏安、东山、漳浦等县设立麻疯病院,建立麻疯村收容病人,入院病人享受免费治疗,生活费用由政府提供,至1987年已治愈注销病人7961人,占病人总数(8178人)的98.5%,发病率从28/10万降至1.68/10万,至此本市已完全控制麻疯病,并向消灭麻疯病目标前进。
  弘扬祖国中医事业。
  祖国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建国后由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加快中医发展步伐。首先,加强中医基地和队伍的建设。从五十年代起,为发掘祖国医学遗产,促进中西医结合,我市有计划地陆续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为中西医结合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还举办了各类中医药培训班(如针灸、骨伤、痔疮、按摩、中药炮制、中医护理等)。1956年创办龙溪专区中医进修班(后改为中医学校),大量培训中医人才。1959年成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市中医院,为我市中医机构奠定了基础,加快中医基地建设步伐,使中医院从3所发展至11所,1985年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县县有中医院。此外,市、县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和乡中心卫生院,大型医疗站均设置中医科和药房,配备中医人员,有条件的还设置中医病床。
  为继承总结老中医学术经验,各地均采取措施,发掘整理出版名老中医医案、医话、中医药验方。1976年以来对年龄55岁以上,精通中医理论,有丰富临床经验,科研有成果的名老中医,经报省批准,授予省级名老中医光荣称号。还为38名老中医配备了助手,结成整理学术经验的“对子”,整理学术经验612篇,412万字,其中经福建人民出版社,科技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有《章宝春伤科临床经验》、《陈溪南眼科临床经验》、《按摩与抓痧》、《多层小夹板固定法》等;市医科所和中医学会还编印出版《龙溪地区中医学术经验汇编》、《龙溪老中医谱》,收集名老中医学术专著18万余字,把宝贵医学经验继承下来。
  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工作
  解放前,广大农村妇女沿袭旧法接生或自产自接,产妇染患产褥热,婴儿患破伤风发病率、死亡率极高,母婴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建国后,市、县均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妇幼保健机构。据1990年统计。全市计有妇幼保健所1所(设于芗城区,附有儿童保健中心),县妇幼保健站5个,市和4个县卫生防疫站有保健科,乡(镇)卫生院配备专职妇幼保健人员,形成市、县、乡三级妇幼保健网,专职妇幼保健人员388人,另外还有一支遍布城乡,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接生员2228人。
  从50年代初期,各县(区)即有计划地分批分期改造旧产婆,培训接生员,积极推行新法接生。80年代在基本普及新法接生基础上,进一步在城镇部分地区开展围产期保健,对高危孕产妇进行系统管理,确保母婴健康。在广大农村和工厂对劳动妇女实行“四期”保护(即月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积极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仅1978年至1985年就普查子宫脱垂、尿屡等266628人,病患者91242人,患病率达
  34.22%,经治疗绝大部分痊愈或好转。儿童保健也取得显著成绩。9800年下半年开展全市性1至7岁儿童免费服药驱蛔虫,全市10个县(区)114个乡镇,1661个村,1至7岁儿童580524人,接受服药538632人,服药率达92.24%,服药后排蛔虫533721人,排蛔率占84.57%,最多一人排出192条,无发生不良医疗事故,群众反应良好。此外,还对各地幼儿园、托儿所等幼教人员进行医疗保健知识传授和指导,对入托儿童定期体检,实行计划免疫,使急性传染病大幅度下降。
  医教、医学科研成果丰硕
  解放前,我市医学教育仅有教会办的漳州协和医院附设仁恕护士学校,平和救世医院和漳浦源梁医院附设培训医护人员,但人数极少。建国后,医学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先后兴办龙溪地区卫生学校,地区中医学校,漳州医学院,漳州医学专科学校等,后又在市医院、市中医院附设医疗大专班、中医大专班,自1952年至1985年,先后培养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608人。后来,机构几经撤并,目前漳州卫生学校,已建立起正规的中级医学教育体系,由国家统考招收学生,按照中央卫生部颁布的各个专业《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和实习,拥有一批既有政治素质又有教学专长的教职员工,扩建教学实验大楼,教学设备和仪器不断完备。云霄、南靖等也设立卫生职业中专,成为省、市培训医药卫生人才的重要教学基地。
  医学科研在建国后也获得重大成果。五十年代先后建立市、县医学科学研究所,中医研究所,卫生研究所等,密切配合各医疗单位,积极开展医疗科学研究活动。在临床医学方面,市中医院的《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市医院《十四经感传线路的研究》,市中医院《消痔灵注射治疗三期内痔的研究》荣获中央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中医药研究方面,1978年龙溪地区食道防治小组《鮓答珠硼散治疗食道癌梗阻》,市中医院《多层小夹板固定法》均获省科技成果奖。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文史资料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往事回顾”、“禁毒禁赌”、“人物春秋”、“史料拾零”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江耀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