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1985年后,一部份老区已脱贫,一部分老区生产生活仍须扶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994
颗粒名称: 五、1985年后,一部份老区已脱贫,一部分老区生产生活仍须扶持
分类号: K269.4
页数: 4
页码: 219-222
摘要: 1986年,中央发出:“要加强老、少、边、岛建设”的指示,省、市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山区、老区扶贫工作,省老区办1986年9月在福鼎县召开老区“两个文明建设”会议。漳州市老区办于年底召开“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进行贯彻。市委、市府抽出一个副书记、一个副市长亲自抓,解决山区、老区贫困问题,并成立扶贫办公室。中央批准平和、诏安两县列为老区贫困县。省政府认定长乐、芦溪、国强、大溪、崎岭、五寨、九峰、下寨、秀篆、官破、建设、红星、霞葛、下河、和平、马铺等16个乡为老区贫困乡。并确定赤岭、湖西、隆教等三乡为老区民族贫困乡。并从组织上、经济上采取如下措施:
关键词: 漳州市 革命 脱贫

内容

1986年,中央发出:“要加强老、少、边、岛建设”的指示,省、市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山区、老区扶贫工作,省老区办1986年9月在福鼎县召开老区“两个文明建设”会议。漳州市老区办于年底召开“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进行贯彻。市委、市府抽出一个副书记、一个副市长亲自抓,解决山区、老区贫困问题,并成立扶贫办公室。中央批准平和、诏安两县列为老区贫困县。省政府认定长乐、芦溪、国强、大溪、崎岭、五寨、九峰、下寨、秀篆、官破、建设、红星、霞葛、下河、和平、马铺等16个乡为老区贫困乡。并确定赤岭、湖西、隆教等三乡为老区民族贫困乡。市府确定:马坑乡为老区贫困乡。提出:“三年脱贫,五年脱帽,八年做出贡献”的战斗要求。并从组织上、经济上采取如下措施:
  在组织上,我市各级党政组织把老区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三年来省、市、县派出3批工作队1939人,组成强有力的扶贫工作队驻扎老区贫困县、乡、村开展扶贫工作。市、县领导挂点76个,单位定点挂钩319个,乡村党员帮助贫困户9500多户。
  在经济上:中央、省、地、县各部门多方集资,积极扶持,三年中各级政府共拨发扶持资金8619.97万元。此外,市直各口扶持贫困地区一大批物资,包括钢材、化肥、水泥、柴油、汽油、电线、变压器等。在这三年中,老区办扶建老区贫困乡资金也逐年增加,计达571万元。三年中为老区人民办了许多实事。
  首先,充分发挥老区山多地广的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作为扫贫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采取各种措施,使老区贫困县、乡的粮食获得连年增产。22个贫困乡粮食生产比1985年增长9.3%。
  在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帮助贫困乡,村因地制宜大上“短、平、快”多种经营项目。根据平和、诏安两个老区贫困县和云霄,漳浦,华安等六个老区贫困乡统计:三年来,新种果、茶、林、竹56万余亩。现有户均果树2亩、林8.7亩、竹0.42亩。增产耕牛8212头及大批家禽家畜和食用菌。红星、三坪、东山、龙岭、洋奎等10多个村都种果千亩以上。
  其次,大上乡镇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扶贫工作中,逐步从救济型向生产型转变,注意发展乡镇企业,增强造血功能。平和、诏安两个老区县三年中新办企业5580个,其中一部分企业就兴起在老区乡村。
  第三,继续兴建或改造一些落后经济基础设施。据二十二个老区乡统计:共修路300条、829.8公里;建桥112座、修挖渠道677条、修水库(坝)68座,受益面积近10万亩,拉电线601.3公里,有344个村农家用上电;并修建校舍1950间,修建卫生院房屋395间。过去难以解决的诏安红星到进水、红星到六洞、诏安秀篆到平和九峰、南靖南坑到大岭、平和芦溪到南靖书洋,南靖奎洋到岭头,漳浦石榴到车本等公路,在这三年中都已建成了。漳浦溪南大桥、长乐通往广东的大桥也都建成。平和国强保健院已建了大楼。云霄龙透、半岭及南靖仙岭等地小学均已建成。
  第四,重视科技扶贫工作。根据平和、诏安两个老区贫困县及漳浦、云霄、华安六个老区贫困乡1986~1988年三年统计:共办粮食、果树、养殖业、食用菌、工业企业、文教卫生等各种培训班1960多期,培训人数34.3万人(次),同时市科委还组织50个科技协会,1000多名技术员,为贫困地区提供信息,开展咨询活动。市老区办三年来为老区人民举办了农机、农果、畜牧培训班10期,计900多人,每期两个月。同时办了云霄师范预备班、农机学校学习班计5期,每期一年,人数250人。省驻诏安工作队,针对当地新上和技改的一些项目缺技术、短经济的情况,先后举办了各种技术培训、讲座、受训人数20多万人(次),效果很好。
  通过一系列对老区扶持建设,老区人民生活有了提高,根据平和、诏安两个老区县调查;198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元,比1985年增加133.5元,增长50%。又以二十二个扶持贫困乡统计:1988年人均纯收入达338.82元,比1985年增加90.46元,增长36.4%。原全市贫困户80400户,现在已有73200户脱贫了。如地处平和中部山区的国强乡,在市扶贫队的协助下,现在这里已变为林果业和食用菌生产基地。户均造林8.5亩。目前已建立一个8万多亩用材林基地。户均种果2.71亩,种竹5.1亩,种茶0.8亩。全乡并种食用菌20多万平方。创办了水果罐头、竹木器、柑桔、石料加工、食用菌等厂、场167个。据1988年统计;工农业年产值都和粮食总产比1985年增长83%,人均口粮698斤,人均纯收入412元,全乡原94.5%的户已经脱贫了,并有三份之一的农户步入富裕户行列。
  三年扶贫致富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发展不平衡,一大部分老区乡村已脱贫,可是一部分老区乡村群众的生活仍很困难,亟需多方扶助,继续把扶贫工作扎扎实实地坚持不懈。

知识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