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有悠久外贸历史的东山港为本地区建国后第二次与香港直接通航。
在此之前,东山县的主要出口产品绳缆须陆运福州或厦门、汕头出口。遍布东山海滩的石英沙都因转口运输运费增加无法出口。当时东山水产码头和海军码头均可停靠3000吨位的船只,航运码头可停靠500—1000吨位的船只,直到这次首航装载了大蒜、大葱、红机砖等土特产和石英沙出口后,东山港才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东山海关于1984年4月成立,负责东山、宫口、下寨4个起运点及六鳌海上货物交接点的船舶监管和货物验放任务。
同时,东山县航运公司开始办理从东山、宫口、下寨3个起运点承载货物输港业务,使浦、云、诏、东4县的土特产、畜、禽可以就近出口。1984年10月起调整运价,以人民币计收,按货物体积分级,3个起运点同价,货主都认为公平合理。
东山地处闽粤交界,其海域为全省航行港澳船泊所必经。福建省政府鉴于活鲜水产品出口价值高、批量少,次数频繁,为支持沿海各市县向港澳出口活鲜水产品,简化手续,保证及时出口,提高经济效益,决定发挥东山口岸机构的作用,于1985年6月发出通知,规定:出口港澳的活鲜水产品在起运地可免予监装,统一在东山口岸办理联检手续。中外合营的捕捞、养殖水产品企业,如因履行合同需随船进口用于发展捕捞、养殖生产的器械设备、材料等,可提前向海关申报,进口物件在东山联检后加关封,到港点再由海关派人监卸。
1988年初,漳州市及东山县两级政府投资200多万元用于改善东山口岸检查、检验部门的设施。並投资3200万元在东山建成一座5000吨级二泊位新码头,东山港的吞吐能力大大提高,1988年初,承担31万多吨石英沙输港任务,用80多天时间就完成第一批沙12300吨的装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