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855
颗粒名称: 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分类号: R184.6
页数: 2
页码: 306-307
摘要: 流脑是芗城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多见于儿童,但青壮年也可发病。1960年在芗城出现第一次流行小高峰,发病率34.6/10万。自1953年芗城卫生防疫站建站后的疫情报告中,除1953年、1957年及1958年三年没有病例报告外,每年均有病人发生,流行暴发点多和代发病率高是芗城的流行特点。从历年统计发现,芗城“流脑”发病年龄最大74岁,最小为50天的婴儿。对本病的预防主要是产生疫情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开展群众性预防服药,药物主要服SD、大青叶、板兰根等。学校、车站及乡村路口设立喷喉站,用新洁尔灭杜米芬溶液喷喉、滴鼻、漱口等,呋喃西林糖果、杜米芬糖片口含,注射“流脑”多糖体菌苗。
关键词: 芗城区 计划免疫 流脑

内容

流脑是芗城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多见于儿童,但青壮年也可发病。
  1960年在芗城出现第一次流行小高峰,发病率34.6/10万。
  第二次流行高峰为1965年,发病率167.9/10万。
  1967年和1968年系“文化大革命”早期,全国“红卫兵”互相串连,青少年人群流动频繁,交通秩序紊乱,接待场所极度拥挤,且各级政权瘫痪,防疫机构被冲击,防治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酿成“流脑”迅猛扩散蔓延,发病率分别为363.0/10万和101.3/10万,是建国后最高的流行高峰期。
  自1953年芗城卫生防疫站建站后的疫情报告中,除1953年、1957年及1958年三年没有病例报告外,每年均有病人发生,流行暴发点多和代发病率高是芗城的流行特点。1983年春末,西门谢溪头村(现属芝山乡)曾因江西蕉贩来往于该村采购香蕉而暴发局部“流脑”流行,短期内发生病例11人。卫生主管局调派医疗队深入该村后而控制。
  从历年统计发现,芗城“流脑”发病年龄最大74岁,最小为50天的婴儿。
  对本病的预防主要是产生疫情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开展群众性预防服药,药物主要服SD、大青叶、板兰根等。学校、车站及乡村路口设立喷喉站,用新洁尔灭杜米芬溶液喷喉、滴鼻、漱口等,呋喃西林糖果、杜米芬糖片口含,注射“流脑”多糖体菌苗。开展爱国卫生、搞好疫点消毒处理、提倡三开(门、窗、帐)、三晒(被、褥、席),流行期间禁止儿童进入影剧院等娱乐场所,必要时停止大型集会,流行季节对影剧院、会场、教室、集体宿舍、临时工棚等进行空气消毒。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文收录团结战斗克敌制胜、保林会师、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坚持地下斗争迎接漳州解放、记龙溪人民解放大同盟的活动、漳州战斗、回忆从龙岩到港尾的战斗生活、以胜利的火花迎接大军南下、解放漳州纪实、横扫千里战芗江、我们来自安溪游击区、平和县的解放、接管和党政建设、漳浦解放前后的日子、有关云霄县和平解放的一些情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