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付霍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853
颗粒名称: 四、付霍乱
分类号: R184.6
页数: 2
页码: 304-305
摘要: 六十年代初,因埃尔托生物型引起的第七次世界付霍乱大流行,1962年8月23日传入漳州。首例病人发生于解放路小大埕一位50岁左右的女性小贩。嗣后在各街道陆续发生疫情;全年计报告病人16例、发病率13.3/10万、病死1例、病死率为6.2%,从疫点密切接触者查出带菌者2例,带菌率为2.8%。病例中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10个月、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虽然病例不多,但职业分布遍及工人、农民、散居儿童、学生、家庭妇女和小贩,流行持续时间68天,至11月1日终止。
关键词: 芗城区 计划免疫 付霍乱

内容

六十年代初,因埃尔托生物型引起的第七次世界付霍乱大流行,1962年8月23日传入漳州。首例病人发生于解放路小大埕一位50岁左右的女性小贩。嗣后在各街道陆续发生疫情;全年计报告病人16例、发病率13.3/10万、病死1例、病死率为6.2%,从疫点密切接触者查出带菌者2例,带菌率为2.8%。病例中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10个月、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虽然病例不多,但职业分布遍及工人、农民、散居儿童、学生、家庭妇女和小贩,流行持续时间68天,至11月1日终止。
  1963年再次流行,疫情与1962年大致相似,本年度总发病数20例,病死2例,从密切接触者查源中发现带菌者12例,首例病人8月2日报告确诊,11月15日发生最后一例病人,流行期持续103天,流行面比1962年略广。
  以上两年病源血清学鉴定为埃尔托孤菌小川型,由于做了大量防治工作,措施及时有力,1963年即控制消灭。
  疫情间歇16年后的1979年8月,付霍乱再次传入漳州(芗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流毒未彻底肃清,防治措施难于落实,造成疫情为解放后最严重的一年,主要表现为发病率高,来势猛、波及面广,年度发病72例、死亡3例,带菌者6例,疫情蔓延7个乡镇(办事处)34个大队(村、街道)。病例主要发生于市区4个办事处(即东铺头、西桥、新桥、巷口)和芝山乡。市区发病高于郊区农村,流行高峰在10月上旬和11月中旬。首例病人8月26日发现,流行期持续89天,本年发病最大年龄86岁,最小年龄1岁3个月,全部为单位疫点(一户一例),绝大多数病人在肠道门诊中发现,轻中型病人为多。其职业分布为农民17例、工人(包括退休工人)29例、街道居民(家庭妇女)16例、干部6例、学生2例。
  1980年全市报告病人10例,带菌1例,从9月26日至11月20日,流行期仅57天,病例中除一例重型病人外,其余均为轻型病人,首例病人比1979年推迟1个月。
  1981年发生28例,其中带菌1例,从8月19日至10月14日,流行持续时间为57天,流行期比1979年短32天。
  此次流行持续3年之久,1982年才控制消灭。这3年(1979年、1980年、1981年)病源血清学鉴定全部为埃尔托孤菌稻叶型流行株。
  防治措施:60年代初在南山医院建立隔离病院,70年代末及80年代初先后于上墩卫生院,人民医院设立隔离病房,收治重、中型病人,对轻型病人则就地隔离治疗,接触者服药治疗,进行疫区封锁,对疫点、疫区进行常规消毒、查源消毒以及搞好管水、管饮食、管粪、灭苍蝇等三管一灭工作,流行前期及流行期间开展爱国卫生,切实做好市容整顿和城市卫生管理工作。60年代初还进行交通检疫。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文收录团结战斗克敌制胜、保林会师、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坚持地下斗争迎接漳州解放、记龙溪人民解放大同盟的活动、漳州战斗、回忆从龙岩到港尾的战斗生活、以胜利的火花迎接大军南下、解放漳州纪实、横扫千里战芗江、我们来自安溪游击区、平和县的解放、接管和党政建设、漳浦解放前后的日子、有关云霄县和平解放的一些情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