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解放四十年来部分民政工作记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834
颗粒名称: 漳州解放四十年来部分民政工作记述
分类号: D632
页数: 10
页码: 283-292
摘要: 解放四十年来,漳州民政工作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发扬了孺子牛精神,确实起到了“人民群众的组织部”的作用。因本专辑另有专文记述基层政权建设和行政体制与行政区域的两部分,本文仅就拥军优属、安置复退军人、开展福利救济和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障等工作概况记述如下:。为了组织和动员广大优抚对象,表彰他们在各条战线作出贡献,解放后共召开了14次复员退伍军人烈军属和优抚工作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大会。陵园和纪念碑,各界人士、机关团体数万人前往悼念。解放前的漳州,工业十分落后,失业现象极为严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目前,每年定期补助180户、252人。
关键词: 漳州市 民政工作 记述

内容

解放四十年来,漳州民政工作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发扬了孺子牛精神,确实起到了“人民群众的组织部”的作用。因本专辑另有专文记述基层政权建设和行政体制与行政区域的两部分,本文仅就拥军优属、安置复退军人、开展福利救济和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障等工作概况记述如下:
  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做好复退安置工作
  芗城区现有优抚对象1.8万多人,占全区人口6%其中烈属99户、牺牲病故军人17户、军属1300多户计6252人、残,废军人217人、复员军人1195人(其中抗日老战士51人、解放战争老战士205人)退伍军人9831人、红军失散人员37人、复员在乡红军战士1人、老游击队等“五老”人员133人、军队退休干部15人,这些都是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过贡献的人。为了组织和动员广大优抚对象,表彰他们在各条战线作出贡献,解放后共召开了14次复员退伍军人烈军属和优抚工作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大会。历次会议,表彰了一批战斗英雄、支前模范、人民功臣、劳动模范、工作积极分子,树立了许多“退伍不退色”、“身残志更坚”的模范人物和在拥军优属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优抚先进单位。恃别是1982年召开全市第13次优抚对象代表大会,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篡党夺权、反军乱军、破坏拥军优属的罪行,进一步肃清其在我市的极左流毒,激励大家遵循党的十二大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1985年11月芗城区召开首届复退军人、烈军属代表大会,动员全区优抚对象进一步发扬革命传统,致力改革,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争取更大的光荣。
  为了褒扬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1954年在南山建立“漳州市革命烈士陵园”,1956年在中山公园兴建“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1957年在市区东北郊洋筠村附近建立“烈士墓地”,以此供人民群众长期悼念瞻仰。陵园和纪念碑,各界人士、机关团体数万人前往悼念。
  我区拥军优属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和群众化,每逢重大节日,都普遍开展活动,民政、商业、粮食、劳动、教育等部门对优抚对象都实行长期优先照顾,各部门各单位还遵照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对优抚对象实行多方面的生活照顾,保障了他们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1961年把对烈军属优待代耕改为集体优待工分制度以来,全区农村巳有烈军属19000多户次,平均每年6百多户享受到优待,计发给优待金197.5万多元,其中1961—1983年计优待1400多万工分,折优待金121万元,优待粮14万斤;1984年以后,改为直接发给现金,五年来计发优待金76.5万多元。目前,农村烈军属平均每年每户可得优待金360元,自1989年起,将增至420元。在残废军人抚恤优待方面,实行乘车乘船半票,增加糖、肉、油等食品供应量,定期发给抚恤金。40年来,我区使用国家优抚款计766.7万多元,目前,每年还有146户、220人享受定期补助;发放干部遗属困难补助金67.6万多元,发放军队与地方干部、职工退休金55.96万多元,目前还有470人领取退休金,并保障他们治病公费医疗,发给房屋修缮费,使他们幸福安度晚年。
  解放后,社会主义崭新的征兵制度,彻底地扭转了旧中国那种“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的观念,树立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拥军优属,人人有责”的高尚风气。我区成千上万优秀儿女参加人民军队,光荣走上战斗岗位,许多同志在建设国防、保卫边疆的斗争中英勇立功,流血牺牲,涌现了象石亭乡高坑村在自卫反击战斗中荣立特等功的战斗英雄马国民同志,以及千百个人民功臣和五好战士。他们大部份服完兵役后都复退回乡。我们遵循中央关于“从那里来回那里去”的安置原则和“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的办法,共妥善安置了复员干部400多名,复退军人9357人,其中复干复职者1091人、城镇安排工作者5184人,回农业战线者3075人。许多同志成为我市我区各级党政的领导和各条战线的骨干。1974年以来,我市我区每年负责组建新老兵接待转运站,共接待过境军队1.6万人、新兵11.44万人、老兵11.35万人。1981年以来,连续7年荣获“无事故先进新老兵接待转运站”称号。
  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宪法、新兵役法和中央有关文件,对照军属、残废军人的优待照顾和对复退军人的妥善安置等都作了新的明确规定。10年来,我市我区在优抚、复退安置工作上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方面,注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优抚对象进一步发扬命革传统,发动群众搞好拥军优属工作,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文明活动,1984—1988年军民共建文明单位由12个发展到72个。编写出版3期《清明节》专刊,广泛宣扬了我区革命斗争史和革命先烈的事迹;一方面,抓紧基础建设,努力开创拥军优属新局面:首先,在城市退伍军人安置上,由以往统一分配安排,改为由各系统归口包干安置的做法;在农村,我们实行新兵入伍时发给入伍通知书、军属光荣证、优待金证书,克服了年初入伍年底才评定优待的做法,完善了优待制度。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对优抚对象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工作,按规定予以追认,补助和慰问,做到不留尾巴;同时,对全区的转业、复员、退伍军人进行了全面的登记和换证工作,对革命残废军人进行了评定和颁发新证书;对革命烈士烈属进行了澄清和换发新烈士证明书;为了改善优抚对象的生产和生活条件,3次提高残废军人抚恤金的发放标准;拨出专款扶持老区五老人员发展生产和维修房屋;对丧失劳力的伤、病、残、孤、老和参战立功人员的优抚对象困难户,大幅度增加了定期定额补助,其中大部份烈属得到照顾;民政、银行等部门筹集专用资金扶植有劳力的优抚对象困难户发展生产勤劳致富。为迎接军队离退休干部下地方,建成42套2594平方米住房。此外,1980年以来,我市我区的民政、人武、科协、劳动、教育、支前等部门配合组建芗城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中心和乡镇4个退伍军人两用人才培训基地,共举办汽车维修、家电修理、拖拉机修理和种、养殖业、加工服务业160多期,接受培训者千余人,巳开发者819人,其中担任县级1人、乡镇领导2人、村委领导255人、国营单位134人、乡镇企业131人、个体经商142人、各种专业户118户、兴办经济实体12个,协助4个部队举办21期培训班,包括10个专业,受训者264人。
  做好福利救济工作 认真实行社会保障
  解放后,我区认真抓好社会福利救济和其他民政工作,治好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社会创伤,对安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解放前的漳州,工业十分落后,失业现象极为严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据解放初的调查,当时全市15862户居民中,需要政府救济的贫民达2315户,占总户数14.5%,遇到天灾人祸或寒冬季节,那更是民不聊生。解放后,党和政府采取长期救济、临时补助、资遣回乡、收容安置、以工代赈、组织生产自救等办法。拨出救济福利费626万元,其中农村为120万元,城市为167万元,平均每年救济补助1200多人次。目前,每年定期补助180户、252人。发放冬令救济物资有棉被、被单各3400多件,棉衣、卫生衣、蚊帐、单衣等1.67万多件,布9万多尺,还先后组织了263个自救性质的生产单位。
  解放以来,我市我区遭受9次重大自然灾害:即1959年的“8.26”、“9.10”强台风;1960年“6.9”特大洪水;1963年春夏秋3季连续大旱;1979年“4.1”冰雹暴风雨;1981年“9.11”的严重洪水;1984年“8.31”风洪灾害;1985年“6.26”台风袭击;1986年“7.13”洪水灾害等。城乡受害灾民3万多户20万多人,房屋倒塌5千多间,屋顶损坏2700多间,受害失收农田31万多亩、牛、猪等家畜死亡漂失数以千计。正当人民遭难之时,各级党政领导奔赴灾害区第一线指挥抗灾,人民子弟兵抢险奋战。党和政府及时拨下救灾款218.8万元、救济布4万尺、棉被千件、衣服8万多件,以及大批基建三材,回销了数以百万斤计的粮食。各行各业全力以赴支援灾区,阻止灾情扩大,及时修复了民房4700多间,并在古塘、南山、新堤三处建起了“6.9”新村和县后街“6.9”大楼。由于党的坚强领导,救灾及时,灾区人民的吃住、穿都得到妥善解决,灾区人民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与旧社会遇上自然灾害,灾民流落他乡,卖儿卖女,盗匪乘机打劫,官府不闻不问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社会改造方面。旧社会,由于反动政府的腐败,社会秩序混乱,风气堕落,小偷扒手随时可遇,妓院、烟馆举目可见,“疯人”沿街闹事。解放初,城区人口5万多,遗留下来的职业性乞丐竟有54人,临时性乞丐2百多人,娼妓66人,职业小偷扒手125人,流氓、赌棍、无业游民更是充满各个角落。面对着此种状况,政府举办了教养院、安置农场、收容遣送站、精神病收容所等,对这上述那些人采取集中收容,经过思想教育和劳动改造,而后妥善安置,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40年来,共收容社会上流氓、赌棍、暗娼妓女等8百多人,乞丐254人,外流游民6千多人,精神病犯者1千多人次,安置到农场者7百多人,收容顽劣儿童与孤儿485名,这对改造旧城市,稳定社会秩序,具有深远意义。
  在社会福利事业方面。解放前,帝国主义所办的两所“仁慈堂”和幼儿院,房屋破漏污臭,群众称为“乞丐营”,每年收容婴儿40—50名,到解放初政府接管时,仅存4个女孩,并且面黄肌瘦,受虐待摧残情况可想而知。还有盲聋哑残疾者和鳏寡老人,在旧社会,到处受歧视和唾弃。解放后,政府举办了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盲人学校、聋哑人学校、福利工厂等,成立盲聋哑人协会群众组织,先后安置了老人、盲聋哑残疾者1千多人。收养弃婴254名,招收盲人学生40人,聋哑人学生1300多人。1958—1984年共吸收盲聋哑残疾者5百多人到10个福利工厂参加生产,完成产值达4035万元,创利润数百万元,担负了出口纸箱、纸扇任务。民政工厂修建了3座职工宿舍大楼,大大改善了职工居住条件。同时新建了3千平方米的聋哑学校教学楼,积极开展聋哑人的文体活动。两次荣获省民政厅授予“先进协会”称号,并获得全国总工会颁发给我市聋哑人蓝球队“优秀运动队”奖状。1985年行政体制改变后,大厂归市,芗城区在四个街办福厂的基础上,克服没有资金、没有厂房的等等困难,采用多渠道办厂,改善经营机制,集资50.4万元,再办挂钟、涂料、工艺、农付产品加工等厂,到1988年巳发展为17个厂。几年来产值969万元实现税利24万元,他们不但自食其力,且对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在探索社会保障新路,开展城市社区服务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以街道、居委会为依托,以兴办小型分散的福利服务设施为主要形式,以孤、老、残、幼和烈军属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区服务网络。全区共办有托儿所113个,入托2345人;幼儿园293个,入园11160人;娃娃班21个,入班392人;老人包护组59个,包护孤老131人;老人活动中心12个,老人康复所(站)14个;婚姻介绍所4个;精神病人看护组32个,看护病人55人;残疾儿童寄养站3个,残疾人婚姻介绍所4个;移风易俗理事会5个;还设有便民服务网点54个、家务劳动服务站7个、烈军属服务组39个等。这些组织大都实行无偿服务,千方百计为他们排优解难。解放居委会还为居民组长以上街道干部、职工、孤寡老人办理人身保险106人。新民、解放、红星、北京、嘉禾等居委会,还努力向高层次发展,积极创建福利基金会,全面筹集专款,设立专户,为社区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在郊区,发展农村敬老院,1987年全区实现乡乡镇镇都办有养老院。并立足改革,因地制宜,开展“扶贫”,改变过去单纯的生活救济方法,着眼于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给他们创造勤劳致富的条件。1980—1985年,郊区4个乡镇扶持559户、2756人占农村人口2.1%,发放扶贫款8.5万元,大都脱贫或生活有了好转;1986—1988年,全区扶持15个村委会,区领导选派20名年富力强,有文化知识的机关干部进驻4个贫困面较大的村委会,具体协助其脱贫致富,并着重科技扶持,兴办科技讲座63次,参加人数达2700多人,投入资金56.16万元,其中民政扶持13万余元,农贷6.5万元,自筹13.7万元,部门支持30多万元,兴办经体1个,联合体3个,重点发展种、养殖业和服务加工业,为农村发展商品经济孕育活力。建立30多个扶贫基金会,也正在充分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天宝镇的风园村和石亭乡的董坑村,把扶贫资金投入商品和企业生产,使基金会更富有生命力;芝山乡的前锋村委会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央民政部范副部长亲临视察并予以肯定。经过几年的努力,3年扶贫规划的890重点贫困户巳全部脱贫。与此同时,抓紧农村五保户的全面落实58户的鳏寡孤独老人的全保巳经兑现。1984年以来,补助退职老职工生活困难户858人次,补助金额23.1万多元。1987年以来,我区发行社会福利有奖募捐18万元。经过这些大量的社会保障工作,使我区的社会福利工作开拓了新局面,创出了新水平。
  做好民族、婚姻、殡改等工作,为开展两个文明建设尽力
  在民族事务方面,1962年,市委市政府指定民政局分管少数民族工作事务,先后召开了两次代表会议,进行了两次登记,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依据中央有关部门的规定,对民族成份作了澄清;1986年底,依法对聚居在松洲、洲尾、后房、茶铺、宏道等5个自然村的钟姓村民恢复畲族成份666户、2677人,加上市区少数民族,全区有畲、蒙、高山、朝鲜、满族等12个少数民族,其中畲族是宋代以后就聚居在漳州,而帖姓蒙古族是元代起就世居在漳州市区,畲、蒙两族在漳州有其悠久的历史。在工作上,我们倾听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习惯,注意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实行优先招工招生,生育给予照顾两胎;对其中困难户给予定期或临时补助,还专款扶助高山族同胞建造住房,帮助民族村发展种、养殖业、兴建自来水设施,建造新校舍8百多平方米等,从而使少数民族同胞更加拥护人民政府,称赞党的民族政策。
  在婚姻登记工作上,解放初期3年,大张旗鼓宣传《婚姻法》,大力提倡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包办,处理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不合理婚事,解除了346对包办婚姻。对维护一夫一妻制,提倡男女平等,解放妇女,促进社会改革,都有重要政治和社会意义。40年来,我区依法办理结婚登记52439对,解决离婚1446对,这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婚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1981年新《婚姻法》施行以后,我区又进一步深入贯彻执行,市区开展婚前体检,深受广大居民的拥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港澳同胞、侨胞回内地缔结婚姻增多了,1980年以来,已办理涉外婚姻登记282对。
  解放后,为了做好残疾人的工作,巳多次进行情况调查,特别是1986年,结合残疾人全国抽样调查工作,查明全区有四残人员1503人。其中:盲人128人,聋哑人269人,肢体残缺600人,智力残废506人。根据调查结果,建卡立档,能治疗的给予治疗,能工作的尽力安置工作,取得了较好社会效果,受到省人民政府的表彰,授予“优异成绩”奖状。
  为了打破旧的丧俗礼仪,移风易俗,科学文明办丧事,我市于1966年修建火葬场,设立殡葬管理所。1979年以后,配合精神文明建设,抓紧殡葬改革,使市区烧尸率达到99%以上。目前,我区殡改工作正在进一步深化。
  在征地工作方面,建国初期,为保证当时经济恢复建设需要民政局主办征用土地514项,审批征地6千多亩,“文革”以后,征地转由其他部门办理。1987年以来,在政府批准征地以后,依法办理市区规划区内的芝山、石亭乡9个村委86个村民小组2553名村民,因征地农转非,分别纳入市区5个街道办事处的21个居委会。
  地名工作。1979年底,全市开展了地名普查工作,规范了市辖行政区划、自然实体、重要人工建筑、名胜古迹等1300多条地名,储存了地名资料,多次出版《漳州市地图》《漳州城区图》《芗城区地名图》,编印了《漳州市地名录》《漳州市(芗城区)地名录》《漳州重要地名概况》及《中国地名词典》《福建省简明地名词典》有关漳州地名释文;开展了经常性的新地名命名、更名工作;从而促进了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工作。
  40年来的经验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民政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人民群众的组织部”。今后,更要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按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办事,振奋精神,为全面开创我市、我区的民政工作新局面而奋斗。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文收录团结战斗克敌制胜、保林会师、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坚持地下斗争迎接漳州解放、记龙溪人民解放大同盟的活动、漳州战斗、回忆从龙岩到港尾的战斗生活、以胜利的火花迎接大军南下、解放漳州纪实、横扫千里战芗江、我们来自安溪游击区、平和县的解放、接管和党政建设、漳浦解放前后的日子、有关云霄县和平解放的一些情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蒋东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