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头话沧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628
颗粒名称: 浦头话沧桑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10
页码: 130-139
摘要: 浦头,自宋朝以来属于漳州府治的东厢,东厢管辖十个保,就是文昌、元魁、迎恩、东廓、附凤、岳口、官园、葱园、护满、田霞。(有些地名一直沿用到于今。)浦头那时算做一个市(市集也),叫做“浦头市”。从这些历史上留下的街道名称,便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是多么繁盛的商业市集。各地商旅云集这里,各行各市,生意兴隆,大小街巷,人头熙攘,各个码头,千帆云集,装货卸货,日夜不停,那是一片多么繁荣的景象啊!要说浦头何以会成为漳州府治的一个商业区,这多亏有个浦头港,也有人称之为浦头渡。
关键词: 漳州市 浦头 商业区

内容

我家住在浦头巳经一百多年了,我今年事巳高,也亲身目睹浦头六十多年的兴衰变迁,兹将所见所闻介绍于下:
  浦头曾是繁荣的商业区
  浦头,自宋朝以来属于漳州府治的东厢,东厢管辖十个保,就是文昌、元魁、迎恩、东廓、附凤、岳口、官园、葱园、护满、田霞。(有些地名一直沿用到于今。)浦头那时算做一个市(市集也),叫做“浦头市”。其范围包括:东至田丰,北至塔后、上厝各乡村,南至后田,西至新行街,其中还有盐鱼市、米市、粉街、枕头街、柑仔市等大小街道。从这些历史上留下的街道名称,便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是多么繁盛的商业市集。各地商旅云集这里,各行各市,生意兴隆,大小街巷,人头熙攘,各个码头,千帆云集,装货卸货,日夜不停,那是一片多么繁荣的景象啊!
  要说浦头何以会成为漳州府治的一个商业区,这多亏有个浦头港,也有人称之为浦头渡。从前陆路交通运输很不发达,商业上的货物运输主要靠水路。因此,浦头市才应运而生,成为漳州及附近邻县的商货集散中心,从浦头港可以通往石码、海澄、厦门、再转口广东,台湾、上海、以及东南亚各国。年近八旬的林蔡奢老人曾对笔者说过:民国初年,他首次去新加坡,就是从浦头港搭古艜的三帆船往石码,转乘大通小火轮去厦门,在大同路华春栈集中,再乘丰平轮前往新加坡的。由此可见漳州商旅往返的途径了。另一位年逾九旬的施老太太说,她做闺女时,从福州远嫁到漳州来,是从南台下船直抵周爷楼,脚没踏过地上,便到婆家了。这样看来,浦头港给漳州的商旅往来提供多大的方便啊!所以说浦头港曾经是漳州商业上货物吞吐的运输孔道,是一条商业运输的大动脉,而浦头市则成了漳州水陆运输的枢纽,货物的集散码头了。
  然而浦头港却是前人用人工开凿而成的,从浦头市的文英楼(俗称“周爷楼”,因为楼上供奉周仓将军,老百姓讹传为“珠仔楼”)起,开挖一条港,通到碧湖村(该村今属龙海县步文乡),再纳入九龙江的西溪,全长约六华里,那时溪港水深,大小船只都可通航,尤其是涨潮时,南靖、平和的商船和长泰、华安的商船,都司以沿西溪或北溪,经碧湖直驶文英楼的码头,甚至有些小船,还可以从浦头市的石桥头通往教子桥、七星墩、后桥港,抵东湖。从前那里的井仔巷,有座玄天上帝庙,人们称之为“水涨上帝”,就是因为当年九龙江涨潮时,江水可以涨至庙前。还有一处地名叫“大岸顶”,就是东湖的堤岸。东门街有一座桥,名为“通广桥”,就是说,可以从这里通往广东,东门街的参行、药材行的货物都是从这条小港上下货的。更可见浦头港对漳州商业繁荣的重大作用了。
  浦头港货物集散曾有四个码头:周爷楼(即文英楼)码头,米坞码头、大庙前码头和广兴码头。这四个码头上,每天都有上百只商船在这里装卸、进出。有满载外埠的百货、日用品,从厦门、石码来此卸货,有北溪的木材、西溪的米谷、柴炭,东山、漳浦的海产,安海的米粉、蕃薯等货物,都在这里码头上下。现在周爷楼附近还有一块石碑作证,碑文镌刻的内容是:清道光五年,龙溪县知事应商家要求,严禁船霸强载棉花而发布的告示。由是可见,当时此间商业贸易的盛况一斑了。
  从浦头港到新行街,这一带,当年商铺货栈林立,其中以水产、粮食、木材、锡箔、烟草、盐等行业为主。现在仅就我记得的各商号,分述于下,不免有挂一漏万之嫌。
  水产行业的商栈多数开设于盐鱼市。有丰昌、长成、东记、吉成、捷成、吉发、合成、协兴、瑞发、坤成、同永源、源成、裕盛、茂昌、正茂等一二十家店号。鱼货有来自台湾的金线红咸鱼,咸鲢鱼,金门的青鳞鱼、大嶝登小嶝登的牡蛎蜦(蚝),厦门港的白带鱼、黄花鱼、加里鱼、马鲛鱼、沙鱼,同安县鼎美的蚶,澳头的牡蛎蜦,杏林的牡蛎蜦,海澄斗尾的江鱼,石码浒茂、石美的炊鱼,东山的地浪鱼、鱿鱼、龙虾、鱼翅,云霄的蚶,漳浦的旧镇、霞美鱿鱼、牡蛎、虾、蟳。所有运来漳州的鱼货,鲜活和咸、乾制品,统统都有,日夜不停地源源不断运来漳州,然后才由鱼行批发到城里及邻县的鱼贩手中。有时,闽西如龙岩、长汀等县的商贩也来采购,不过他们多采购咸鱼、干脯之类水产品,鲜活则难以保鲜。鱼市多开设夜市,一般是凌晨二时左右开始营业。鱼行报价多以行业暗语相通报,如以幼、式、东、贞、盘、皆、柴、别、欠、台等十个字代替一至十的数目。例如:三角六分,就报价为“东、皆”,司秤曼声高唱,用类似歌唱的吆喝声,报与买主(或商号)知晓。至于品种、产区、品名和数量,也一一有板有韵地唱给司账者登记入帐。因此,在咸鱼市场,上市时分,灯光摇弋,人头钻动,歌声嘹亮,此起彼伏煞是好看。
  粮食行业大多数开设在粉街、米市一带。经营米谷的商号有春发、合兴、顺发、春元栈、源成、漳记、建成、成记等十多家。谷子来自东乡附近农村以及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产粮区。米谷行将稻谷加工成大米,然后出售。晋江安海的米粉、蕃薯(海蕃薯)、蕃薯粉也大宗运来,浦头的面线历来遐迩闻名外销到厦门、台湾、香港各埠。1947年,我在台湾任教时,,曾经邂逅几位浦头乡亲,都是在那边做面线行业的。木材行业则开设于浦头岸边一带,有捷发、合发、捷合、兴记、森太、财记、合兴、隆记等家。木材的货源以北溪的华安、漳平所产为多,西溪南靖所产者较少,都由九龙江放排而来。漳州市区及附近农村修建房屋,制作家俱、农俱的木料都来浦头采购。随着木材行栈的开设,购买木材的方便,浦头街上制桶、制木屐、制水车的工匠也特多。因此五十年代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漳州市的水车、木桶、农具等合作社都设在浦头一带。
  盐业的经营者,俗称“盐馆”,是有势力的商号向官府承包来搞专卖的,馆设于朝天宫,漳州城郊居民的食用盐均仰给于此。此外,浦头街至新行街一带还开设有锡箔、烟丝、打绳等行业的商店十多家。锡箔、烟丝、麻绳等货物,大都是外销的。石桥头一带还有一处农贸市场,其中有食杂店、乾果店、鱼肉摊、饮食摊、蔬菜摊等,每天吸引东门一带以及城里的居民,络绎不绝,前来光顾。
  随着外地商贩往来众多,在盐鱼市还开设有两家客栈——高升客栈和攀记客栈,方便过往旅客住宿用。
  浦头市商业的衰落,是从三十年代开始的。记得约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几年,浦头港与九龙江汇合处的碧湖村,当地豪霸策动一般农民强行将港口用流沙堵塞了,使所有过往商船、木排,都要在碧湖卸下,改由该村船只载运,迫使货主增加运费负担,但是孰料从此造成潮断港浅,肮道淤塞,货船、木排只好改道,舶靠在新桥头、洋老洲一带装卸了。于是鱼行、米市、木材行相继迁移了,漳州的商业区自东往南移,浦头市商业一落千丈,碧湖人弄巧成拙,自作自受。不久抗战军兴,金、厦沦陷,海口封锁,商运中断,市场萧条,商行、货栈只好关闭,昔日繁荣的商业区终于变为萧条、冷落的居民住宅区了。四十年代初期,日寇进犯广东潮、汕时,大批难民逃难来漳州,浦头的空屋特别多,许多难民就在这里赁屋栖身,直到现在浦头一带仍住有不少潮州籍的居民,巳落户于此了。七十年代以后,浦头新村的多层居民住宅楼在此兴建起,便是利用当年浦头市集的废墟为基地的。
  浦头的文化遗址及其文体活动
  昔日浦头市的古迹,今日仍保留下来的有文英楼、关帝庙、文昌宫等,迄今仍供游人凭吊,发思古之幽情。
  文英楼,也称之为“定潮楼”,在浦头街尾,临港建楼,石木结构,下通码头,楼上祀汉关羽部将周仓之神象,故俗称为“周爷楼”,民间有“渡人侯”的传说:
  明末,东乡港口村有个秀才,姓陆名希韶,相传是宋末忠臣陆秀夫的后裔,父母早亡,托叔父照顾,财产由叔父代管。崇祯六年乡试,他的叔父迷信鬼神,传说今科解元是陆姓子弟,因此只送儿子赴试,不让侄儿去。试临前夕,陆希韶在江边徘徊,有个老渔翁,驾一叶扁舟而来,愿渡他到福州南台去赶考。一夜航行数百里,终于高中“八闽第一”的解元。陆希韶后任浙江金华正堂,明亡后回故乡,尽毁解元的旗匾于洲中,並在宗祠诏告子孙:“今后有谁再入试做清朝官吏者,即为不肖,死后不得入祠堂。”所以在清朝三百年中,港口陆姓子弟没有一个参加科举,表现出汉族人民的气节,该地即名解元洲。因为文英楼上周仓塑像,酷似当年渡陆希韶的老渔翁,所以陆希韶为官后请封为渡仁侯,这也是“一夜渡南台”传说的来历。
  文昌宫,建在后田新村入口处,内祀魁星神象,清代漳州有名的“霞东书院”即设于此。科举废止后,在这里设小学,浦头、新行街一带的学龄儿童均在此就学。至二十年代初期,因学生人数激增,学校才迁址于浦头关帝庙,改称为龙溪县第33小学,不久又改名为霞东小学,后又改为霞浦初小、霞浦国民学校。一直到解放后才改办成完全小学,迁址于文化街,改称为霞浦小学。霞浦小学自建校后,几十年来培养造就了不少英才。如厦门大学历史系名教授叶国庆,现任青岛海洋大学校长施正铿及巳故知名音乐家施正镐等皆出身于该校。
  关帝庙在浦头港边,俗称浦头大庙。庙始建于明代,内祀汉寿亭侯关羽神象,庙宇宽敞,建筑雄伟,近年更修茸一新。大堂高悬一匾,“江汉以濯”,传说是清初平台名将蓝理手书。蓝理本是江湖流浪汉,一介武夫,得志后为纪念他们把兄弟五人藏身于庙,过着“五人三条裤子”的艰难年月,着意学书法,这四个字竟练写了成百斤的纸张,后来倩人从中选出四个较佳的字休,诱成匾额,悬于大殿,以答谢关帝庇佑之恩,纪念他们金兰结义之情。他们那五位难兄难弟为:吴田、柯彩、蓝理、许风、陈龙。后来这五个结义兄弟,一同投效郑成功,由于骁勇善战,号称“五虎将”,终于因为郑经秽乱,郑成功暴卒,吴田战死,蓝理四人降清了。蓝理挂镇朔将军印,曾镇守直隶天津、浙江定海、直隶宣府等处三任总兵,康熙年间曾为之立“勇壮简易,所向无前”的坊表在东厢的岳口。许凤曾官左都督,历任浙江温州等地总镇及福建金漳总兵,康熙年间同样为立“楚滇伟绩,闽越雄声”的坊表在岳口,迄今两座牌坊依然对立如旧日。只有为总兵柯彩立的“三边节钺,八命元戒”坊表巳圮,残碑保存在蔡竹禅先生官园旧居中。至于陈龙的坊表,据说立在金门,不知尚存在与否。
  黄家铁板门,是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一座官家府第,前后共三进,旁有厢房,后有花园。园内有花圃、果树、拱桥、假山、鱼池等设置,景色秀丽清幽。当年在市集喧嚣中建筑这么幽美的府第,非同凡俗。据说是乡宦黄世俊出仕浙江青田县令后,告老返乡时所建,现巳面目全非了。
  由于浦头市的商业曾经繁荣一时,因此当地居民的经济生活相当富裕,民间娱乐活动也很活跃,如龙舟竞赛、武术馆中练武,耍龙舞狮,以及锦歌乐社、霞东钧社(南词古乐)等,都在全市闻名。
  先说龙舟竞赛:往年从农历四月初一起,每日午后浦头港中就锣鼓喧天地在划龙舟,穿著不同色彩服装的选手划着龙舟,在港中来往穿梭,直到端午节后正式举行夺标竞赛。浦头港的龙舟与外地有所不同,因为它是在内港里划的,所以船身比较短小,是附近六个区域沂制备的,用六种颜色以识别:红色是粉街、上厝;黄色是文英楼的,青色则是浦头大庙、白色是涂白、黑色是涂坪、浅蓝色是港脚。抗日战争前,每逢端午节举行龙舟竞赛的热闹日子里,这里的商家大亨就雇用九龙江花船驶入浦头港,专供请来的亲友们在花船上观看龙舟竞赛,边饮宴作乐,盛况十分热闹。解放后,浦头港虽然淤不通航了,但端午节举行龙舟竞赛的习俗,仍保留下来,延传不断。
  其次是武馆活动:清末民初,漳州民间盛行学南拳,各村社均设武术馆,延请名师授徒,浦头武馆其时设在文昌宫内。先是清朝团练营总教练何水道的得意门徒苏扬辉,因为中过武秀才,故绰号“秀才庆”,原本在右营供职,辛亥革命后团练营消失,他就应浦头武馆的聘请,传授公步器械套路及舞狮步法,堂号“双发堂”。以后还聘请过白鹤拳、太祖拳的拳师来授艺,参加练武习拳的乡众晚上应分担巡逻任务,名叫“练馆”。1931年,龙岩龙拳派的创始人徐玉山(字秀环),他的高徒李万和到漳州来传艺,浦头人蔡文英聘请李万和去浦头市开馆教拳,所以后来浦头馆就改练龙拳了,其堂号为《龙武堂》。后来因引起武术门派之间的纠纷,徐玉山师傅曾携其首徒郭修躬同来漳州,为李万和撑腰,从此慕名求教的人更多了。
  还有霞浦钧社的南词,也是国内有名的民间音乐,全国只有四个单位,其中应数霞浦的钧社比较健全。
  南词传入漳州,据说是“和尚总”跟某道台来漳州所传授的。“和尚总”姓杨,为本府班头。后来有接官亭火谷和市仔头水黎师(水黎能做诸般乐器且精于诸般音乐)均擅长此艺,到了公元1926年,杨瑞庵在霞浦组织钧社,才发展起来。
  南词的乐器,吹的有笙、箫、管、品、笛;弹的有洋琴、琵琶、三弦、金公腿、双筝、大胡、二胡、提胡、鼓仔板等。
  十全腔全奏曲,无词;南词则有曲配合,可唱可演。以前十全腔和南词的曲调是截然分开的,现在可以交叉了,十全腔的曲调,南词也可以采取,用来丰富自己。
  南词的大曲有秋江、杀惜、活捉三郎、紫燕盗令、花魁醉酒、四连环、南词天官、张仙送子、徐千过关等等。南词的小曲有送情郎,放风筝、白牡丹、红绣鞋、寄生草、卖杂货、四季相思、进兰房、告状等等。
  以前甫词是官府绅士家中内眷娱乐的。有一任前清道台李毓森听说杨瑞庵弹得好琵琶,特地请进公署聆听,结果还是李道台弹得好,他还传授《水操》给杨瑞庵。南词到杨瑞庵组织霞浦钧社后,才普及到士民中去。浦头石桥头每年都有“纸鱼赶春”,有一年,鮘鱼捕获得特多,钧社成员藉捕决的鱼卖钱来购置乐器。解放后,霞浦钧社曾参加过1957—1958年省会演,还在厦门录过秋江的唱片。
  此外还有锦歌曲艺社。锦歌乐社历史也很久远了,我少年时,每逢节日夜晚,浦头的街头巷尾皆可看到那些吹箫打拍,结队弹唱锦歌的。锦歌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往往围观如堵。
  今日之浦头
  浦头,地滨九龙江,地势低洼,常受涝害,每年的夏秋季节,总会遭受几次洪水的灾害,最多时,一年竟达30多次。所以民间谚语常说:“母猪撒泡尿,也会涨大水的。”因此,这里的家家户户平时都准备一条小木船作为水灾时的交通工具。自“六
  ·九”大洪水过后,人民政府重视水利建设,修建了九龙江的防洪堤,浦头港的下游碧湖又建立了排捞站,从此浦头人民彻底解徐了水患。只是糖厂排出的污水,几十年来有关单位不负责使之净化,始终污染着浦头港,鱼虾全毒死了,成了臭水港,人民生活用水也受到严重我胁,希望能引起人民政府的重视,拨专款予以根治,以造福子孙后代。
  从前浦头市一带,从田丰到文英楼浦头港的两岸绿树成荫,光大榕树就有六十多株,登高一望,满眼青翠,半个漳州城掩映在绿色海洋中。树林中栖鸟多种,每年清明时节,燕子、白鹭成群结队飞临浦头港两岸,燕子含泥筑巢于人家屋梁上,白鹭则巢栖于榕树顶,清晨,黄昏,鸟鸣啾啾,象征吉祥如意。近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树木被砍伐追尽,野鸟也无处栖身,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方面也应引起关怀与重视才是。
  从前浦头市是个商业区,曾经繁荣一时,自从抗战后,港道淤塞,船舶改道,商业萧条,市集冷落了。现在变成居民区,浦头新村,后田新村,高楼栉比鳞次,人口剧增,重新又繁荣起来了,衷心祝愿新浦头区前景远大。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苏宗谢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