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远流长 历史悠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99
颗粒名称: 渊远流长 历史悠久
分类号: I218.57
页数: 1
页码: 101-104
摘要: 颜氏家族原是泉州府永春县五社卓埔村人。先祖曾在福州当过总兵。六世祖颜一贯和颜福两兄弟,一个曾在潮汕地区当知府,后来由于子嗣不旺,辞官来到漳州杨老巷总兵府定居;一个原为大田县令,在任期间,因衙门杖刑过重,致犯人死亡,他深感官场黑暗,内心惶惶不安,也辞官到漳州投亲。三十四年才又恢复“锦华堂”的名称。颜氏家族中有许多人本身就是民间书画家、雕刻家,能在木版上作画雕刻,独立完成一系列出版过程。颜氏家族各房份每年轮流负责经营管理“锦华堂”,除正常收支外,还必须负担修葺祖屋、工场、支付孤寡族亲的生活和子侄教育费用。抗日战争以后,“锦华堂”的业务虽比前稍差,但还能维持原状。
关键词: 漳州市 木版年画 历史

内容

颜氏家族原是泉州府永春县五社卓埔村人。先祖曾在福州当过总兵。六世祖颜一贯和颜福两兄弟,一个曾在潮汕地区当知府,后来由于子嗣不旺,辞官来到漳州杨老巷总兵府定居;一个原为大田县令,在任期间,因衙门杖刑过重,致犯人死亡,他深感官场黑暗,内心惶惶不安,也辞官到漳州投亲。
  两兄弟看到漳州是闽南各地举子会考之地,就开办了“锦华堂”刻字铺,分设红、黑两房:黑房刊刻《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古文观止》、《应考范文》、《尺牍》等等考举必渎之书,供学子在漳州科举考试和赴省会试之用;红房专营民间木版套色年画,专供民间过年过节及操办婚丧喜庆之需。
  红房创办时名为“腾胶书画店”,清乾隆年间曾先后改名为“骏记”、“永记”、“恒记”等。同治年间更名为“文华堂”。清末年间改名为“余珍亭社”。民国十四年(1925,乙丑)改名为“锦华堂”,十九年(1930,庚午)改名为“锦源纸店”。三十四年(1945,乙酉)才又恢复“锦华堂”的名称。
  锦华堂原址在漳州杨老巷祠堂(今市制药厂宿舍),总占地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工人多达六十多人,道口街一带还设有几间刻字铺,可见规模之大。颜氏家族中有许多人本身就是民间书画家、雕刻家,能在木版上作画雕刻,独立完成一系列出版过程。
  颜氏家族各房份每年轮流负责经营管理“锦华堂”,除正常收支外,还必须负担修葺祖屋、工场、支付孤寡族亲的生活和子侄教育费用。抗日战争以后,“锦华堂”的业务虽比前稍差,但还能维持原状。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晴野
责任者
陈满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