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10
颗粒名称: “民教”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2
页码: 88-89
摘要: 一九三八年五月中旬,厦门沦陷,全省震动。福州各机关学校相继内迁闽西北,福建省政府迁永安。国民党当局以“民训”收效不大,发动民众起来抗战要从教育入手,于是定点创办民众学校。八月间,陈仪下令办“民教”,又集中全省高中二年级和简师本科三年级全体男女生到沙县受训一个月。沙县为内迁后的福建省军管区司令部和福建省军训处两个军事机关所在地,福建省第四届学生“集训”就在沙县举办,“民教”训练即利用“集训”的营房。这时期,敌机巳开始对省城及县城狂轰滥炸,沿海公路破坏,形势空前紧张。九月间,这批学生即分派到各县去开办战时民众学校,每人每月仍发12元生活费。
关键词: 抗战初期 学生生活 “民教”

内容

一九三八年五月中旬,厦门沦陷,全省震动。福州各机关学校相继内迁闽西北,福建省政府迁永安。国民党当局以“民训”收效不大,发动民众起来抗战要从教育入手,于是定点创办民众学校。八月间,陈仪下令办“民教”,又集中全省高中二年级和简师本科三年级全体男女生到沙县受训一个月。沙县为内迁后的福建省军管区司令部和福建省军训处两个军事机关所在地,福建省第四届学生“集训”就在沙县举办,“民教”训练即利用“集训”的营房。这时期,敌机巳开始对省城及县城狂轰滥炸,沿海公路破坏,形势空前紧张。九月间,这批学生即分派到各县去开办战时民众学校,每人每月仍发12元生活费。
  “民教”没有老师带队了。分派得很散,全省各县都有。我被分派到南靖。同时到达报到的有漳州进德女中、龙溪简师、福建师范等学校学生近四十人,归县的民教指导员直接领导。这种战时民众学校属于扫盲性质的义务教育,设成人班、妇女班、儿童班,招收失学的成人、妇女、儿童入学。统一以省编的《福建战时民众学校课本》为教材,免费分发入学学生使用,内容大都宣传抗战必胜。这种民校照理应设在没有小学的乡村,可是南靖县民教指导员却把我们分派到巳有小学的大乡村。两人主持一间学校,一个当校长,一个当教员。每校开办费二十元、每月办公费两元。
  我被派当校长,第一学期在长教村(今属梅林乡),第二学期在草坂村(今属靖城镇)。长教距县政府所在地山城有八十华里山路,要在深山密林中跑一天,当校长一个月要往县里跑一趟,常常走得脚底起泡。长教为联保办事处所在地,全村分三个保,五百多户农家,一部分侨属,尽姓简。一条小溪涧从圩场边穿过,溪南边的两个保讲闽南话,溪北边的一个保讲客家话。村里有一间小学,学生一百多人。我和安溪简师一位同学到联保说明来意后,联保主任简水嵩及小学校长简会元都表示欢迎和支持,(这两人在抗战胜利后均出国,侨居缅甸)。战时民校很快就设在圩场边的一间祠堂内,膳宿也有了安置。办民校,动员学生入学最难,巩固更不容易。妇女班办不成,成人班和儿童班起初各有四、五十人,到学期结束各只剩十多人。但农民关心中日战况,我们根据报纸,每逢圩日出一期壁报,介绍战况,壁报有文字、有插图,很受欢迎。坚持出了二十多期。当时南靖各地还有一些土匪在活动,长教出了一个简善言,村里时常可以发现腰插驳壳枪的人在出没,但对我们两位来自外地的教书先生却从不找麻烦。
  第二学期,我及龙溪简师一位女同学分派到草坂村,虽是平原地区,情况却比山区更糟。联保主任天天打牌去,对民校根本不支持,连校舍都找不到,只好和草坂小学合在一起。成人班、妇女班都办不成,儿童班也只有十多位学生。我们闲得发慌,有时就搭便车到漳州玩。这时期,漳州的书店经常出售生活书店和读书生活出版社的进步书籍,我买四十多本《大众哲学》、《辩证唯物论》之类书籍,无事就关在房间内阅读,逐渐了解一些真理。这一阶段的读书和以后觉悟起来终于走上革命的道路是分不开的。
  这一年“民教”,各地情况大同小异,大都办得不起色。最大原因是参加主持“民教”的学生都认为是“被抓差”,一年后便要再升学去了,民校办好办坏与自己无关。因此,名为办“民教”,实则利用时间埋头书本自学者有之,谈恋爱者有之,东溜西荡糊糊涂涂混日子者有之……。
  一九三九年夏天,我们奉令结束“民教”回学校去,又换一批高中生来接班。福建省的“民教”一直办到一九四一年才停止,全省前后有四、五千名学生都下乡一年参加过“民教”工作。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入了“打响闽南抗日第一炮”、“东山人民英勇抗战片断”、“日寇侵扰诏安纪实”、“诏安、东山、港尾三地之战”、“日伪侵占下的浯屿岛”、“伪军三个团在港尾反正纪要”、“日寇窜扰漳属罪行录”、“堵击日寇流窜闽南纪实”、“刺杀敌酋泽重信”、“对敌伪斗争二三事”、“盟军在缅甸痛击日寇见闻”、“漳州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概况”等32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