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使用铁木织布机织布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361
颗粒名称: 三、使用铁木织布机织布时期
分类号: F426.81
页数: 4
页码: 82-85
摘要: 三十年代初,经营土布的黄亮水、苏仕章因感到古式木织布机使用的缺点,先后由外地引进了一种小型铁木织布机,不用两手抛梭,可以增加布面的宽幅,操作时用两脚踩踏。由于布面的加宽、品种的增多,销路也就越广阔,织布户便如雨后春笋遍布于城乡。这时各织布为扩展业务,纷纷向上海购买更新式的铁木织布机,各自扩建工场办工厂,陆继增加织布机台数,并招收工人参与生产。漳州土布得以畅销,是由于个体户多、工人工资低、品种多样、质量也不错,因而在市场竞销上具有其取胜的条件。抗日战争前,同业组织了漳州纺织公会,由郑彬主其事。抗战发生后,各种捐税繁多,更无人愿任此职,郑彬当时只是个体织制毛巾户,因该职自有其好处,他乐于继续担任。
关键词: 漳州 织布业 发展史略

内容

三十年代初,经营土布的黄亮水、苏仕章因感到古式木织布机使用的缺点,先后由外地引进了一种小型铁木织布机,不用两手抛梭,可以增加布面的宽幅,操作时用两脚踩踏。由于布面的加宽、品种的增多,销路也就越广阔,织布户便如雨后春笋遍布于城乡。
  这时各织布为扩展业务,纷纷向上海购买更新式的铁木织布机,各自扩建工场办工厂,陆继增加织布机台数,并招收工人参与生产。以前由中间者挑纱下乡、由各织布户加工土布(幅度狭窄)的业务就逐渐自行消失了。原来“放机店”的如成章、连昌、原裕、芳顺、光裕、织新、振裕、鼎兴、鼎盛、劳兴、余丰等商号,也先后购备铁木织布机,各有二、三十台。东乡东屿村海记号则有五十多台;其他各村庄每户备有十台者不少。至于独自生产备有二、三台者则更多。估计当时城乡铁木织布机约在千台左右。
  漳州已有这么多织布机,其产品也逐渐多样化,如生产单面斜纹和双面斜纹布(这些是旧式织布机所不能纺织的),尤其是双纺(双纱)布的销路更大。因当时在北洋政府统治下,军阀混战,地方驻军经常更迭,福州有些专制军服的商户不断到漳州订织灰色或草绿色等布料。其他产品仍销售于闽西、南各地。漳州土布得以畅销,是由于个体户多、工人工资低、品种多样、质量也不错,因而在市场竞销上具有其取胜的条件。
  当时织布商户还不会利用电力生产,仅以人力操作,因而工人颇为劳累。为此,抗日战争前,黄亮火曾为发展生产、减轻劳动强度而招集股东筹备懋实织布厂,改用电力织布,厂址设于东门教子桥(即现新华东路中段),先安装了二十台织布机,其他各种设备也已齐全。试机时,对于机台上的梭子不懂得如何控制,弄得梭子满天飞。有的股东看到这样害怕生产时发生事故,这时筹集的股金已耗空,各股东也不愿再增股添资,主持者因缺乏操作技术和用电常识不能再持续办,结果终致流产。
  用铁木织布机所织成的布尺,有的需经轧光较为美观。漳州古老的轧光工具,原是由两个人用一块几百斤重的凹型石头操作——一个人两脚分站于一块压在横木棍上的碾石两端而左右摆动,另一人在下面移动腊板把轧过的布面移开。这种轧光法已不适合当时的需要。苏仕章由上海采购一部新式的电动轧光机。开设作光号专门轧光布尺。业务很不错。对本地所产的布尺增光不少。销路更广。
  一九四一年间。其时厦门已被日本侵略军所占领。
  但在石码与厦门竟出现一种所谓“交通船”,用以沟通物资。因而漳州织布户尚有棉纱来源。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棉纱供应更其困难,不但价格高昂,且来源不继,这时东乡织布户为应急需和维持生产,遂出现一种新方式:即利用旧棉絮,以古式手摇车将其纺成纱支。但因旧棉纤维短,纺成的纱支较粗且不耐用,只可供作织布时的纬纱,难以作为经纱应用。一时东乡的小港圩再出现早先以棉换纱的旧办法。
  抗日战争前,同业组织了漳州纺织公会,由郑彬主其事。抗战发生后,各种捐税繁多,更无人愿任此职,郑彬当时只是个体织制毛巾户,因该职自有其好处,他乐于继续担任。但所谓纺织公会。参加者多是织布和织毛巾户,城内参加者仅几十户而已。至四十年代初,由于铁木织布户增多,该公会乃加以改组,由马兴中、林振山和我等人,筹组成立漳州纺织同业公会。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建置沿革、漳州与台湾关系、辛亥漳州光复史实补记、漳州市政协历届会议概况、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钱银庄的经营和货币使用概述、从私营到公私合营的漳州玻璃厂、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近百年来织布业发展史略等15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