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沿用古式木制纺织机纺纱织布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359
颗粒名称: 一、沿用古式木制纺织机纺纱织布时期
分类号: F426.81
页数: 3
页码: 77-81
摘要: 中华民族是个古老、智慧而勤劳勇敢的民族,善于创造生活条件。约在近百年前,人们的衣着大都是自纺自织裁制的。向纺织户换取棉纱或棉布(交换时有一定的比值。同时在这条街道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国上海机器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因而纺纱织布也多改用机器生产。这种棉纱的纱支粗细均匀,而且用以织布,操作简便,当时虽称为“洋纱”,其实大部分是上海纺成的。这种棉纱每包20支纱四十小把,售价约为银元二百四十元左右,价钱较手纺纱便宜,因而各销售土布的商店都乐于购用申(上海)产棉纱,大量地放给农村织布户加工成土布。
关键词: 漳州 织布业 发展史略

内容

中华民族是个古老、智慧而勤劳勇敢的民族,善于创造生活条件。古谚说:“男耕女织”,这正是当时人民生活的写照。
  约在近百年前,人们的衣着大都是自纺自织裁制的。她们用古式粗糙的手摇木纺车纺纱,以木织机织成布尺,在漳州的农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具备这种纺与织的工具,而城内亦有少数户备有这样工具应用。纺织的工序是先把棉花纺成纱。而后把纱织成布尺。当时在东、南各乡有很多纺纱、织布的能手。而经营土布销售的商店集中于东门的接官亭(即现新华东路中段)。据说约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1908年)就先后有怡芳、协顺、长顺、源成昌、振德、正源等商号。它们是棉花经人挑送到农村。向纺织户换取棉纱或棉布(交换时有一定的比值。其中包括纺纱或织布的一些工价。)
  同时在这条街道上。还有几家印染作坊。专门为本地生产的白土布加工印染为各种花色的花印巾、花围巾,以及专供妇女、儿童制衣服用的布块。当时印染是采用冷染法。印染成蓝底白花的布块。花纹有龙、凤、牡丹、竹等;或染为“雪绿布”(这是俗称。是深紫色的布尺)。这种产品,大部分销售于闽西南以至台湾等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即二十年代初。我国上海机器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因而纺纱织布也多改用机器生产。这种棉纱的纱支粗细均匀,而且用以织布,操作简便,当时虽称为“洋纱”,其实大部分是上海纺成的。这种棉纱每包20支纱四十小把,售价约为银元二百四十元左右,价钱较手纺纱便宜,因而各销售土布的商店都乐于购用申(上海)产棉纱,大量地放给农村织布户加工成土布。于是土布行业得以逐渐兴盛起来。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建置沿革、漳州与台湾关系、辛亥漳州光复史实补记、漳州市政协历届会议概况、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钱银庄的经营和货币使用概述、从私营到公私合营的漳州玻璃厂、漳州解放前油途经营纪要、漳州近百年来织布业发展史略等15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