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民主党派恢复活动亲历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707
颗粒名称: 政协、民主党派恢复活动亲历记
分类号: D627
页数: 5
页码: 26-30
摘要: 政协、民主党派恢复活动亲历记,政协、民主党派工作迎来了建国以后的第二个春天,各地政协和民主党派省、市机构先后恢复,我突然接到中共漳州(今芗城区)市委组织部的一纸调令。要我回到统战机关工作,参加市政协、民主党派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这就是市(区级)政协和文革前就设立办事机构的民事、民盟、农工党三个民主党派市委,统战部召开恢复单位第一次干部会议时,陈松年分配在政协机关;就是文革后市政协、民主党派恢复活动时被抽调回来的第一批工作人员,随着工作逐步铺开和干部编制的不断增加。
关键词: 漳州市 政协 民主党派 活动

内容

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澄清了历史上一些重大问题的是非界限,进行了拨乱反正,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把我们国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中共为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也重新被肯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大法宝,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政协、民主党派工作迎来了建国以后的第二个春天。
  1978年冬至1979年春,各地政协和民主党派省、市机构先后恢复。四月中旬,我突然接到中共漳州(今芗城区)市委组织部的一纸调令,要我回到统战机关工作。24日,我踏上了“似曾相识”的老路,在阔别十多年的统战部报了到,参加市政协、民主党派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正本清源老兵归队
  当时,决定要恢复组织活动的有四个单位,这就是市(区级)政协和文革前就设立办事机构的民事、民盟、农工党三个民主党派市委。统战部召开恢复单位第一次干部会议时,我一看,清一色是文革前统战口的老同志,具体单位虽有所调整,但都是老兵归队。那个时候,每个单位先调一个人,陈松年分配在政协机关;罗赐福,调进民盟市委;洪夏生,回到农工党;我被安排回民革,重操旧业。这四位同志,就是文革后市政协、民主党派恢复活动时被抽调回来的第一批工作人员。后来,随着工作逐步铺开和干部编制的不断增加,各单位工作人员也一步步地得到充实。如当年六月,市政协召开五届一次全委会,把文革前工商联秘书长陈寿彭调回政协担任副秘书长。1980年8月,民革、民盟、农工党同时分别召开党员大会,进行换届改选,邱铁汉当选为市民盟三届委员会委员,并调回民盟市委任专职委员,主持机关工作;林南洲被选为农工党三届市委会副主委,也同时被调进农工党担任专职领导;汤涛虽然当选为市民革第二届委员会主委,但是安排他的实职工作,一直拖到1981年落实起义人员政策后才解决,安置在民革为专职主委。1982年底,洪夏生病入膏盲,不能坚持上班,才从西桥办事处把吴志文调回农工党,接替洪夏生的工作。
  机关恢复初期,人手不足,工作繁忙。但是,还能够应付自如。主要是:一,党委重视、关心和支持。当时,原市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实施中央和省委统战工作会议部署,及时研究了政协、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迅速作出决定,使各种困难迎刃而解。如办公用房、干部调动、经费拨款等。而统战部又是部长亲自指挥,集中力量,跟踪落实,一帮到底;二是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不管是人事部门、财政单位,或是机关总务组,凡是政协、民主党派重建工作需要的,总是开放绿灯,优先解决;三是,众多的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的真诚爱护和热心帮助。遇到工作忙不开时,不仅呼之则到,许多人还自告奋勇,挺身投入。如汤涛、许周民、朱浴沂、谢炳炎、吴毓初等一些兼职领导人,他们本职工作都很忙,却经常在百忙中抽空来协助工作,事无巨细,务必亲恭。如朱浴沂主委经常亲自到邮电局去领邮件,用自行车运回来;汤涛主委虽年过古稀,有时也帮助送文件发通知;四是,专职人员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经常是夜以继日地加班工作。如邱铁汉、洪夏生二位同志,家在外地,一时又没有干部宿舍,他们就睡在办公厅,吃在机关食堂,虽苦而从无怨言。另外,市政协还聘请熊韩江、谢家群二位编外人员,专门负责文史资料的征集编篡工作。
  常言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机关恢复功能,开始运作,当然有必要的财政拨款。当时,财政制度规定“领导审批,出纳付款,会计登帐”的三角制约关系,缺一不可,而每个单位只有一个人,怎么办?经过研究磋商,并经财政局同意,采取“四合一”办法解决,即四个单位联合设立一个会计单位,钱正民部长指定由政协副秘书长陈松年负责审核签批;农工党洪夏生原是一位老会计,便“毛遂自荐”承担了记帐工作,出纳则由各单位自理。若开大会,特别是政协召开全委会或常委会,就由统战部统一指挥,联合作战,民主党派干部都义不容辞地投入。
  因陋就简 草创恢复
  1979年五月十日,中共漳州市委办公室代行印发政协、民革、民盟、农工党市委机关恢复活动和启用印的通知,机关算是合法地恢复了。但是,自从1966年停止活动已历一十五个年头之久的单位,办公用房早已另作他用,桌椅器物、图书报刊也已瓜分殆尽,档案资料又杳无音讯。怎么办?中共市委及时研究,并迅速作出决定:因陋就简,先恢复再逐步到位。没有办公用房,先把当时用作市机关招待所的青年路基督教堂沿新华西路边的一幢二层的小洋房腾出来使用。接收这幢办公楼的那一天,钱正民部长亲自带队前往开门,亲自参加打扫清理。这座二层小洋房“文革”前是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办公楼,楼上一排三个房间,分配给民革、民盟、农工党三个单位,每家一个房间。楼下三个房间,作为政协办公用房。没有会客室,没有会议厅,就应急到处租借。如政协五届一次全委会就借市政府小礼堂举行。八月,三个民主党派换届改选,就租用南昌路市机关新招待所开会。没有宿舍,一些家在外地的同志,只好在办公室摆个简易铺位就寝,在办公楼对面的市机关第二食堂用膳。没有办公用具,一开始先从招待所借到几张桌椅顶用。大约过了一个多星期,根据市委领导的决定,钱正民部长又带领我们到浦南公社白树仔“五七干校”(当时已经关门停办)搬回一大汽车的办公桌椅,虽已陈旧,却很实用。市委机关总务组十分支持政协、民主党派恢复工作。有一次,我到市委去办事,总务组同志告诉我,说有一批“文革”中从统战机关接收的家俱,要还给政协、民主党派使用。我一看,共七件,全是古式红木桌椅,其中一件有1.2公尺直径大理石面的大园桌,“文革”前是工商联主委办公室的用俱。有四只太师椅和两只茶几,过去是摆设在民革会客室的。于是,总务组调来一架货运汽车,帮我把这些桌椅运回礼拜堂办公处。在当时缺少装备的情况下,有了这一批精致桌椅,大家无不欣喜若狂。陈松年、谢家群特别喜欢红木太师椅,各要了一张作为办公坐椅,一直用到他们离别机关为止。在开头的四名工作人员中,我是唯一“文革”后一直留在市直机关工作的。因此,我与市里机关各部门人员比较熟悉,筹备恢复那一段日子,我经常利用这种关系,到总务组去要点文具纸张、笔记本之类的小用品。有一次,我向总务组要回四个塑料壳的热水瓶,每个单位分给一个,算为专职人员和来访者解决口渴之苦。就这样,我们因陋就简,草创恢复,逐步把工作铺开,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
  “南征北战” 终筑新“窝”
  1982年下半年,中央指示要进一步落实统一战线政策,工商联和各种宗教团体都要恢复。中共漳州市委作出决定,把“文革”前原属工商联产权后为百货、五金、食品、食杂几家公司占用的打锡巷47号房屋退还给工商联。把青年路基督教堂退还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统战部决定把政协、民主党派暂时搬进打锡巷47号房屋办公。1983年春节过后,食品公司刚从工商联办公大楼搬走,政协就接踵挤了进去。五月,原工商联食堂腾出来,三个民主党派又搬了进去。虽然条件不好,但总算有了个安身处所。
  1984年,中共漳州市委决定帮助政协、民主党派改善工作条件,从财政局拨款20万元。地委统战部又从地区财政局争取拨款10万元、工商联又拨给办公大楼后面的土地,建设政协、民主党派办公大楼。1984年7月破土动工,1985年八月落成。九月,政协和几个民主党派便搬进新的办公大楼,结束了恢复初期“南征北战”的历史阶段,进入了稳定、正常的状态,使政协、民主党派工作更全面地开展起来。
  (注:本文所提到的漳州市是指地改市前的原漳州市)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周恩来与首届人民政协”、“最难忘的幸福时刻”、“计生工作三十年”、“新中国体坛的漳州骁将”、“剪纸艺术家陈秋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郑逸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