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镇阁重建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692
颗粒名称: 威镇阁重建记
分类号: K928.74
页数: 4
页码: 214-217
摘要: 威镇阁,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据史载,威镇阁始建于明隆庆六年。当时漳州知府罗青霄认为,漳州城西北高而东南低,需以高物镇住“风气”。于是他与同知罗拱辰共同在城东南隅,将原来的旧楼改造为八角形层阁,题名“威镇阁”。威镇阁依傍九龙江畔,望漳州府城,与建在芝山上的仰止亭遥相呼应,成为漳州一景。反映了漳州山丽水秀,人杰地灵。当时文人墨客常登楼聚首吟咏,百姓也常到此游览。但因岁月沧桑,威镇阁多次被毁,多次重修。20世纪六十年代遭“文革”浩劫,在武斗中被炮击炸塌,七十年代又因建桥需要被夷为平地。重建威镇阁牵动着市、区党政领导的心。重建的威镇阁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关键词: 漳州 威镇阁 重建

内容

威镇阁,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据史载,威镇阁始建于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当时漳州知府罗青霄认为,漳州城西北高而东南低,需以高物镇住“风气”。于是他与同知罗拱辰共同在城东南隅(现漳州战备大桥北端桥头处),将原来的旧楼改造为八角形层阁,题名“威镇阁”。公元1737年,漳州知府刘良璧重修威镇阁,先砌石为基(与城墙齐高),阁基用八块宽长相同的长方石铺成八卦形状,每一块石头上都按方位分别刻有“乾、坤、震、艮、坎、兑、巽、离”的方正字,阁建三层,高出城墙6丈有余(约20多米),八面开窗,故又名“八卦楼”。威镇阁依傍九龙江畔,望漳州府城,与建在芝山上的仰止亭遥相呼应,成为漳州一景。楼上有副对联云:“五名山、二秀水,城外风烟连海峤;七真儒,三及第,漳南文献甲闽瓯。”反映了漳州山丽水秀,人杰地灵。当时文人墨客常登楼聚首吟咏,百姓也常到此游览。但因岁月沧桑,威镇阁多次被毁,多次重修。20世纪六十年代遭“文革”浩劫,在武斗中被炮击炸塌,七十年代又因建桥需要被夷为平地。
  改革开放20年,漳州这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老文化名城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重建八卦楼成为漳州人民和旅外侨胞的迫切要求和美好愿望。为此,漳州市、芗城区两级政府顺应民心,决定把重建威镇阁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之一。1996年4月,芗城区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市区下沙路改造建设工程指挥部,着手筹建威镇阁。为使重建的威镇阁更能体现历史风貌和时代气息,同年11月11日,工程指挥部和承建单位市华侨住宅经营公司通过登报形式,公开向社会各界征集设计方案,引起热烈反响,有高级工程师、农民、退休人员等17个单位和个人设计19个方案参选。1997年2月24日,市政府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对八卦楼的建设提出了原则框架,最后经市、区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认真研究、筛选,并广泛征求人大、政协、统战等部门和各界人士的意见,确定以漳州市龙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方案为框架,以“高、阔、古、雅”为原则,进行调整完善。同年4月,设计方案正式审议定稿,并交付实施。1997年7月23日,市长李天森、副市长林奕斌,芗城区委书记游婉玲、区长朱璋琪等市、区领导,亲自为重建威镇阁奠基培土,拉开了重建威镇阁的帷幕。
  重建威镇阁牵动着市、区党政领导的心。原市委书记曹德淦多次到工地检查指导工作;市长李天森、副市长林奕斌亲自参与审定设计方案,听取建设情况汇报;区委书记游婉玲、区长朱璋琪经常深入现场察看工程进展情况,帮助协调关系,处理有关问题,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为了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芗城区五套班子领导带头为重建八卦楼捐款。在区领导的带动下,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也踊跃捐款奉献,在短短时间内便捐资近400万元。
  负责施工任务的芗城区建筑工程公司为确保工程在1998年春节前落成并向游人开放,抽调精兵强将,提出“一天当两天,夜晚当白天,雨天当晴天,苦干加巧于”的口号,实行24小时轮班施工制。副区长陈忠厚、区建设局局长曾国联等不分昼夜“浸”在工地上,亲临督战,随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难题。市、区供水、供电部门和被拆迁单位、民户也以大局为重,积极主动配合工程指挥部开展工作,确保工程如期完工。1998年元月26日,威镇阁便巍然屹立于九龙江畔(址在战备大桥北端),成为人们游赏休憩的一个好去处。
  重建的威镇阁,规模之大、工期之短、工艺之精,令人叹服!威镇阁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面积9亩,比旧威镇阁扩大3.1倍,立面高度51.88米,是旧威镇阁高度的2倍多,总建筑面积7300多平方米,分为基座和主楼两部分,其中基座为三层,底层为停车场、二层为商场、三层为娱乐场;主楼有三层,高38.48米;另建有绿地、凉亭等附设物,成为集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园林式风景区。这么大的工程,从动工兴建到落成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堪称漳州一流。
  重建的威镇阁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既保留原有三层八角、宝葫芦顶的遗风和闽南古建筑特点外,又融入许多与此相协调的现代创意:基座前是一排青松翠柏和欧式的街灯,东边是一对用生铁浇铸的高8米的宝塔,宝塔旁有一水池,9条雕刻栩栩如生的青龙和2条红鲤鱼口喷清水,寓意九龙江源远流长;阁楼前竖有由四根高7.35米、直径1.2米和高6.35米、直径1.1米的浮雕九龙青石柱组成的山门,并安置一对高达2.98米的九龙壁大石狮。其中大的龙柱是由整段重达28吨的南安“码头青石”雕刻而成的,由曾经参与承建南京雨花台纪念馆、梅园新村周恩来铜像陈列馆的惠安一石制品公司承制。该龙柱每条龙形态各异,相映成趣,是目前东南亚一带用“辉绿岩”整石雕刻而成的最高大龙柱。山门上还嵌有著名书法家启功题书的“威镇阁”三大字匾额。此外,还建有三角亭、四方亭、御路石、护廊、花台、石制草坪灯等。护廊浮雕以水仙花为主,镶刻三坪寺、灵通岩、南山寺等名胜。主楼造型典雅,精雕细刻,贴金嵌铜,古朴大方。还特地从北京邀请曾为故宫、天安门彩绘的工艺师来绘制威镇阁的图案,其工艺水平首屈一指;八卦楼门、窗、楼梯栏杆全由正宗的红木加工而成,光艳照人。整座威镇阁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气势磅礴,雄伟壮美。它是体现漳州历史文化名城新面貌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市统一战线工作20年”、“忆省第一次真理标准讨论会”、“龙溪地区真理标准讨论点滴”、“龙海境内首建高速公路”、“东山港与东山海关”等41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金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