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放前漳州市爱国卫生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43
颗粒名称: (一)解放前漳州市爱国卫生运动
分类号: R193.3
页数: 2
页码: 7-8
摘要: 解放前,漳州市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卫生状况非常恶劣,垃圾遍地,蚊蝇成群,臭气四溢,疫病流行。解放前,这个不满六万人口的城市,每年死于鼠疫、天花、霍乱等达千余人。1944年,一次鼠疫就吞没了700多人的生命;1945年洋老洲一条巷本来住有300多人,一场鼠疫即死去200余人,造成十室九空,惨不忍睹。1949年9月漳州解放,人民政府重视了人民卫生事业。1956年,党中央公布《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号召全国人民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漳州市委下决心要彻底改变全市卫生面貌,把全市人民从疾病痛苦中解放出来。荣获全省“特等卫生先进地区”的称号。
关键词: 漳州 解放前 爱国卫生运动

内容

解放前,漳州市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卫生状况非常恶劣,垃圾遍地,蚊蝇成群,臭气四溢,疫病流行。有句民谚说:东门金(药材行多),南门银(五谷行多),西门粪(猪、牛、马粪多),北门蝇(垃圾成堆苍蝇多)。鼠疫、天花、霍乱,一年四季循环流行。解放前,这个不满六万人口的城市,每年死于鼠疫、天花、霍乱等达千余人。1944年,一次鼠疫就吞没了700多人的生命;1945年洋老洲一条巷本来住有300多人,一场鼠疫即死去200余人,造成十室九空,惨不忍睹。
  1949年9月漳州解放,人民政府重视了人民卫生事业。但1952年,美国悍然对我国发动细菌战,在漳州的地区多次投下大量带有细菌的昆虫毒物和传单。面对敌人的挑衅,全区军民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配合医务人员及时清除空投的昆虫毒物,对现场进行认真彻底的消毒处理。1953年,龙溪专员公署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加强领导,发动群众,采取突击与经常行动相结合的办法,清理环境卫生,横扫五害(指鼠、蚊、蝇、蚤、臭虫),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1956年,党中央公布《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号召全国人民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漳州市(今芗城区)委下决心要彻底改变全市卫生面貌,把全市人民从疾病痛苦中解放出来。于是,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爱国卫生运动的领导机构,市委书记康仲吉亲自挂帅,全民动员,放手发动群众,干部带头,分片包干负责,做到人人动手,打一场“除四害”、讲卫生”的人民战争。那时候,疏通了千余年来从未清理过的数条环城河沟,还大力清除卫生死角,翻盆倒罐,铲除杂草,填平洼地,消灭了蚊蝇孽生场所,大大改变了环境卫生面貌。因而,当年夏秋之际,虽是蚊蝇盛行季节,却很少看到蚊蝇,明显地减少了疾病传染媒介,各种传染病随之下降。当年,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乙型脑炎,比1955年同期下降73%,疟疾下降76%,痢疾下降了66%,其它疾病也相应减少。荣获全省“特等卫生先进地区”的称号。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除害灭病人长寿、家无蚊、户不闭的年份、“太平之风”吹八闽、仙塘乡搞土改的那段日子、明珠返浦老人欢等2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瑞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