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烟草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00
颗粒名称: 漳州烟草史话
分类号: F427.89
页数: 6
页码: 92-97
摘要: 据资料记载,漳州市有400年的种植烟草历史。同时,漳州府各属县也普遍种植烟草。十七世纪初年,平和县种晒烟多、质量较好;长泰县天柱山种植烟草,还在陈琮的《烟草谱》中有记载。清末民初,漳州地区的晒烟年种5—8万亩,总产可达8—12万担,算是晒烟生产鼎盛时期。后来,洋烟冲击市场,晒烟生产渐落。至1947年,云霄张合成烟厂老板张武渊引进烤烟种子试种。当时,“401”和“大黄金”占种植面积的90%,成为漳州烤烟的骨干品种,约种900亩左右,年产量1000担左右。90年代,由于农业结构变化,经济作物增多,我市种烟面积逐年递减,至1995年只有8000亩左右。
关键词: 烟草 烟草经济 漳州市

内容

(一)
  据资料记载,漳州市有400年的种植烟草历史。明代中叶(1573—1620年间),海澄月港兴起,外国商贾来往较多,传入“淡古巴”(烟草)到石码种植。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石码烟草已传播到粤、桂、贵三省。同时,漳州府各属县也普遍种植烟草。十七世纪初年,平和县种晒烟多、质量较好;长泰县天柱山种植烟草,还在陈琮的《烟草谱》中有记载。清末民初,漳州地区的晒烟年种5—8万亩,总产可达8—12万担,算是晒烟生产鼎盛时期。后来,洋烟冲击市场,晒烟生产渐落。至1947年,云霄张合成烟厂老板张武渊引进烤烟种子试种。自此,我市开始种植烤烟,并且逐渐推广开来。新中国建立初期,从云、贵、鲁等省引进烤烟“佛光”、“401”在云霄试种成功,于1956年又从鲁地引进“大黄金”品种。当时,“401”和“大黄金”占种植面积的90%,成为漳州烤烟的骨干品种,约种900亩左右,年产量1000担左右。1960年,云霄县科委、农科所试种“冬烤烟”获得成功,解决了粮烟争地的矛盾,烤烟种植规模从当年种600多亩迅速扩大到1982年的16.6万亩(产量33.5万担),我市成为全省最大的产烟区。90年代,由于农业结构变化,经济作物增多,我市种烟面积逐年递减,至1995年只有8000亩左右。
  在历史上,漳州烟农对烟草的品种选育、栽培及加工技术有着相当研究。早年闻名的长泰、石码“乌厚烟”、“紫老烟”,采取稀植垅栽少留叶的技术,烟叶质量的声价甲天下,其切削后的烟丝重视制作配方,名扬遐迩。清代中叶,漳辖各地相继选育“紫老”、“乌耳”、“紫烟”、“俏叶”等优良的晒烟品种,并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采取“单栖”、“双栖”、“三栖”的栽培技术,其烟丝也研制出“金红”、“赤厚”、“麒麟”等名牌货,深受消费者欢迎。民国后期,引进烤烟品种试种成功并加以推广种植,且在云霄首建烤房进行烤烟,使卷烟由单一产地烟叶作原料改为多产地烟叶配合使用,促进手工卷烟向机制卷烟业发展。解放以来,烟农更是重视种烟科技的开发。1976年,云霄县农科所进行单倍体花粉培育了云花1号”。90年代初期我市推广美国G28、CoK176、G140、Nc89、Nc82良种,。在春烟区的南靖县梅林乡十山村试种美国G28、G80各25亩,当年收获平均亩产115公斤,上等烟占总产35.7%,中等烟占49.3%。同时,出售得到好价钱,一公斤均价2.86元。
  烟叶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卷烟工业的进步。40年代末期,漳州、云霄、诏安等县的手工卷烟厂家,都引进卷烟机械设备生产机制卷烟。50年代,大部分厂家因为设备落后、产品质量差,加上国家实行计划调控,只好关停并转,只留云霄卷烟厂一家。该厂从1971年至1978年共生产卷烟2.6万箱、烟丝96389公斤,但多数为二级以下的产品。后来,进行技术改进,产品档次才逐年提高,1988年同云南烟草公司经营生产咀“云福”牌香烟,获得福建省新产品开发奖。同年该厂出品的咀“云福”、咀“黄兰”,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铜牌奖。1990年,云霄卷烟厂生产50197箱卷烟,列入当年中国五百家最大工业企业、福建省50家最大经营规模工业企业的行列。
  (二)
  明末清初,烟叶已经成为漳州地区的主要农副产品,其贸易市场从本省扩展到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南、甘肃、天津诸省市;海外市场山东南亚各国转口到欧洲。贸易品种从单一烟叶与加工成各种牌号的烟丝制品并列。后来,随着烟草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各地烟商对烟叶质量的鉴别能力不断提高,烟叶购销便由统货进到划分上、中、下三个不同档次,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并根据不同档次形成相对稳定的价格。这个时期,烟叶的包装、运输、贮存技术也随之有较大进步。清末民初,烟草的商业活动更加活跃,经营烟叶和烟制品的商号增多。每年五、六月新烟登场,购运商贾云集,一派盛况。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把卷烟输入漳州,采用画广告、开采票、集市送烟品尝的手段推销洋烟,对漳州土产烟叶和烟丝的销售颇有冲击。本世纪20年代,我国民族卷烟工业崛起,而漳州境内的烟草市场也处于激烈竞争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强对烟草市场的管。1952年,烟叶由地区上产公司经营,委托基层供销社按国家计划牌价,视质量等级给予收购,然后调到产烟县复烤,再由土产公司向省内外烟厂进行计划调拨。至于卷烟产品,由糖烟酒公司统一购进,按计划向基层调供。晚至1984年,我市烟草公司成立,开始对烟草实行专卖,而且对烟叶进行经营管理。
  对于烟叶收购状况,在明清时代,可以说经历这样收购形式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收购量山小到大,收购点由临时到固定,收购商由本地商贩到外埠客商。据说,明万历中期,漳州小商贩开始到产烟区挨家挨户上门收购烟草,然后运抵集市出售或自家加工烟丝后出售,每贩经营量一般三、五百斤。明万历末年,便有商贾大户在新烟登场时设店收购,经防潮包装后购运台湾和新加坡、吕宋销售。到明末清初,收购烟叶的形式多种多样:一是产烟区小商贩每次收购三、五担运到集市或加工烟丝出售;二是产烟区富商固定设店收购,加工烟丝后运售外地;三是本地、外地烟商合伙在产烟区设店收购烟叶,大宗贩运外地;四是海贸巨商在集市设店直接收购或委托产烟区商人代购,集中包装后由海运外售。民国初年,便有外国商人在产烟区海运外售。民国初年,便有外国商人在产烟区设立烟行收购烟叶。日本商人就在长泰岩溪开设“三井泮行”,专门购运长泰烟叶赴日本加工卷烟,又从日本运来煤汕、火柴、棉纱等洋货卖给产烟区。日本商人也在平和小溪开设“三井洋行”和“胜美公司”,还在产烟区设立公栈,搞预约收购、预付定金,烟季抢购一完便装运赴厦转销日本和东南亚。该洋行在平和收购晒烟,每年五、六千捆(每捆50斤)占该县烟叶总产的5%左右。那时候,漳州城也变成烟叶贩运和销,售的商业中心,市面上出现名牌、非名牌的烟草制品,种类繁多,经营活跃。1949年漳州解放后,处于国民经济开始恢复时期,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贸易自由政策,对烟叶的购销基本通过自由市场。1954年9月,为了有计划地领导农业生产和收购农产品,稳定市场,省政府宣布对烟叶实行预购制。这一年,供销社通过合同收购晒烟21102担。1956—1957年间,地县成立农产品采购站,负责烟叶经营。1957年8月,国务院将烤烟列入统一收购的范畴,不准烟叶进入自由市场,还制定了购留比例。至1983年,都实行由供销社同烟农签定预购合同进行收购。1984年,我市烟草公司成立,除平和晒烟由土产公司按市场议购议销外,烤烟则由烟草公司负责收购,本着方便群众、合理流向的原则,在集中产烟区设置收购点,划片预购,输流交售;在交通不便的分散产区,除委托基层供销社代购外,另设临时收购点进行收购。据1990年资料,全市产烟乡镇有53个,由烟草公司直接收购的乡镇有16个,委托代购的是28个,临时设点收购的是9个。这样,既让烟农出售手中产品得到方便,也保证国家把该购进的烟叶收购起来。
  (三)
  在烟叶销售方面,曾是历经变化。解放前,我区烟叶的购销都是按照市场供求关系进行自由买卖的。民国初期,漳州烟叶、烟丝大量运销台湾,但台湾在1916年起也大规模种起烟草来,漳州烟草的对台贸易随之衰落。抗日烽火一起,沿海一些商户跑到南靖、平和、长泰等县开业经商,多有兼营烟叶烟丝,烟农经济收入不致严重受损。平和县于1942年向烟农收购烟叶进行营商的商人有27户半。抗战胜利后,烟产区商户又与外地商人联合经营烟叶,在广州开办“捷成商行”,在潮州设立“平和商行”,将平和烟叶恢复运销香港和东南亚各个埠头。建国后,由于国内卷烟工业的进步和发展,吸烟者对烟制品吸用的习惯也起变化,晒烟烟丝市场自行萎缩,因而晒烟没有纳入国家计划,以致晒烟生产和销售逐年下降,全地区只有平和县一县维持生产名牌晒烟。1990年所产的2000多吨,由平和县土产公司与各地厂商洽谈协议,才运销北京、上海、河北、吉林、四川、安徽等省市烟厂。而烤烟的销售,由烟草公司与烟厂直接办理调拨结算,事情好办些。现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民热心于高效优价作物的生产,烟草实行专卖,禁烟的舆论涌起,不知道历史悠久的漳州种烟业前途将是如何。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本书是福建省漳州市文史资料汇编,包括等“腾云”特训班始末、云霄抗日民谣、台湾抗日义勇队和队长李友邦、漳浦抗敌宣工团与《漳报》、一枚盟军奖章的由来、战时的龙中生活、在诏安脱离伪军的经过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明春
责任者
黄日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