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沙”玻璃厂的诞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393
颗粒名称: “鹤沙”玻璃厂的诞生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3
页码: 36-38
摘要: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我从厦门迁回漳州,仍操旧业。翌年五月,厦门沦陷,原有厦门“同升”等三家玻璃厂全部停业。因此玻璃瓶来源断绝,只能收购旧瓶使用。当时漳州制造化妆品共5家,都靠争先收购旧瓶装用,市场供不应求。我感到长此下去,殊非久计,唯一办法是解决生产玻璃问题。1940年,我得知南靖山城有潮汕难民从事生产煤油灯、灯筒之类的玻璃制品。但因公路破坏,运输困难,燃料白煤不继,兼之资金微薄,煤炭不能多购备用,以致常常停产,生活难以维持。我遂招其来漳合伙经营,开设“鹤沙”玻璃厂。后因煤炭供应不继,加上技术落后,事故频繁,产品量少质差,不得已拆伙而归我独资经营。
关键词: “鹤沙” 玻璃厂 诞生

内容

1932年,我在厦门开设“惠德”家庭工业社,制造玻璃瓶装的化妆品。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我从厦门迁回漳州,仍操旧业。翌年五月,厦门沦陷,原有厦门“同升”等三家玻璃厂全部停业。因此玻璃瓶来源断绝,只能收购旧瓶使用。当时漳州制造化妆品共5家,都靠争先收购旧瓶装用,市场供不应求。我感到长此下去,殊非久计,唯一办法是解决生产玻璃问题。1940年,我得知南靖山城有潮汕难民从事生产煤油灯、灯筒之类的玻璃制品。但因公路破坏,运输困难,燃料白煤不继,兼之资金微薄,煤炭不能多购备用,以致常常停产,生活难以维持。我遂招其来漳合伙经营,开设“鹤沙”玻璃厂。后因煤炭供应不继,加上技术落后,事故频繁,产品量少质差,不得已拆伙而归我独资经营。
  那时候,漳州工业基础太差,玻璃制作更是“一穷二白”,一切从零开始。例如吹筒,是从旧货摊物色购用,坩埚要取土自制,燃煤要用人工脚踏鼓风,若是踏力不均,坩埚即破,炉灶必须停产重建,平均每三五天来一次,故厂里停多于产。而师傅呢,对原料也讳莫如深,只知道向广东梅县购买“乌药”掺用,但买回时才知道是锰粉。更困难的是耐火砖无从购买,自制的却不耐用。后经多方奔走寻找,得悉民国初年有东美华侨郭春秧曾在郭坑开办糖厂,经营失败后遗下英国制耐火砖,乃以每块(一枚庄规格)银元一元收购应用。1945年8月抗战胜利,原有潮汕工人纷纷回乡。我鉴于交道运输逐渐恢复,煤炭可继,想及发展,但原来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实难适应,必须进行一番改革,方能图进。适逢福州来函推销坩埚,并告知可使用松柴作燃料(当时我省尚无烟煤,战前烟煤都来自台湾),利用烟囱自然鼓风较之白煤人工鼓风,既省力又提高质量和工效。为此,我亲赴福州招聘技工。初步洽谈,他们顾虑重重,不愿离乡。究其底因,主要是福州玻璃行业有个惯例:旺季生产,淡季解雇(自谋生路),每年工作不及半年,全无分文奖金,所以他们生怕到漳州也如此按例薄待。我主动向他们提明,雇用期定为一年,不得停薪,并负责往返旅费。当时,他们在榕工资每月一百至二百五十斤大米,而我给到漳的榕工除供膳外,每人工资比福州增加一倍。当时币值不稳定,凡工人领工资都按当日当时米价折算,企业盈利时,再给予奖金,年终发给还乡旅费,让他们回家团圆。这样一来,来厂的榕工于1946年、1947年每人每年计得18个月工资额。所以,厂里工人没有很大变动,劳资关系也融洽,企业经营转好,改善模具,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还兼办瓶盖、瓶塞、灯头、纱芯等外购商品的配套供应。“鹤沙”厂一时蜚声闽南,产品远销潮汕一带,直到解放。
  说到办厂制作璃玻瓶,勾起了使用玻璃瓶装罐头的一件往事:漳州水果虽多,除生果内销和部分加工干鲜果外,从无水果罐头外销。民国初年,东乡东坂村农民郑金水随父进城做篾工,后改业做白铁,修修补补,用废旧白铁桶、罐做灯火煤油壶,店号“德兴”。其马口铁原科大多向厦门“亚细亚”、“德士古”洋行收购旧煤油桶,向“淘化”、“大同”酱油厂收购旧空罐。因此,得知该厂制造罐头的工艺过程,遂于1922年改做水果罐头,主要产品有糖水荔枝、柑瓣、冬笋等三种,专门出口外销,而内销的有糖水菠萝、梨片(浮宫白水营出产的棕色梨)。厦门外销商对糖水罐头争先定购,“德兴”号年产量约200多吨,为当时我市唯一的食品工业。
  1932年冬,该厂工人李九狮辞职自营“淘美”罐头厂。因此,在抗战前我市罐头厂仅有“德兴”和“淘美”二家。1938年厦门沦陷后,马口铁来源断绝,水果罐头无法生产。“德兴”随机应变,改制炼奶,以应内销需要。初时,只用瓷罐密装,容量、外观都叫人不满意。1941年,“鹤沙”玻璃厂创建,“德兴”号炼乳则改用玻璃罐装,业务转好。当时生产炼乳除“德兴”、“淘美”二家外,先后有廖徐松、李广兴、陆汉池、李登升、李迈三等7家。抗战胜利后,“德兴”和“淘美”二家恢复水果罐头生产。1956年,这七家组织生产合作社,地点在芗城北京路(今工人疗养院旧址)。
  “鹤沙”玻璃厂经营到1953年底,我在全省工商联代表大会上申请优先实现公私合营。1954年9月15日上级批准同卢姚吾的“农益行”合资,加上公股合营,遂命名为龙溪专区公私合营漳州玻璃厂,是我省正式公私合营的第一家。
  1956年,工商业改造高潮时,以上七家组织生产合作社,地址仍在北京路(现工人疗养院旧址),翌年改为漳州罐头厂。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北京幸见毛主席”、“党培育我成为水稻专家”、“周恩来同志的亲切教诲”、“漳州解放前商贸掇碎”、“我在体坛上的拼搏历程”等41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洪汉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