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
唯一号: | 130720020220000393 |
颗粒名称: | “鹤沙”玻璃厂的诞生 |
分类号: | F427.57 |
页数: | 3 |
页码: | 36-38 |
摘要: |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我从厦门迁回漳州,仍操旧业。翌年五月,厦门沦陷,原有厦门“同升”等三家玻璃厂全部停业。因此玻璃瓶来源断绝,只能收购旧瓶使用。当时漳州制造化妆品共5家,都靠争先收购旧瓶装用,市场供不应求。我感到长此下去,殊非久计,唯一办法是解决生产玻璃问题。1940年,我得知南靖山城有潮汕难民从事生产煤油灯、灯筒之类的玻璃制品。但因公路破坏,运输困难,燃料白煤不继,兼之资金微薄,煤炭不能多购备用,以致常常停产,生活难以维持。我遂招其来漳合伙经营,开设“鹤沙”玻璃厂。后因煤炭供应不继,加上技术落后,事故频繁,产品量少质差,不得已拆伙而归我独资经营。 |
关键词: | “鹤沙” 玻璃厂 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