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牡蛎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唯一号:
130634020230001505
专题名称:
牡蛎
其他名称:
蚮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30000007/001
起始页:
0288.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牡蛎俗称蚮,为县内传统养殖主要品种之一。产地分布在湄洲、忠门、秀屿、埭头、北高、灵川、江口等地区,多在海滩垒石养殖。50年代亩产仅100斤(鲜蛎肉)。1960年国家经济暂时困难,生产单位不留或少留亲贝,导致1961至1963年牡蛎总产量大幅度减少(三年产量分别为735.75吨、303.35吨、159.95吨)。1964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留养亲贝,同时做好附苗预报工作,生产很快恢复。1965年,发动社队大力发展条石养蛎,条石养蛎多采用“桥式”养殖、附苗面积大,生长好,亩产可达250~350公斤。因而养殖面积迅速增加,当年全县牡蛎养殖面积12500亩,其中条石养蛎占10%左右,总产量2305.2吨。至1978年全县养殖面积达24000亩,其中条石养蛎15000亩,总产量86000吨。1979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简称“县水技站”)与忠门乡乌垞大队合作,进行深水养蛎试验获得成功,面积3亩,亩产400公斤;1979年,县水产部门对传统牡蛎条石养殖法进行改革,推广吊养牡蛎养殖法,单产提高3~4倍,纯收入提高4~5倍。忠门西埔垦区吊养1亩,亩产700公斤。1980年后,全县推广发展自然海区垂下式吊养牡蛎,养殖面积逐年扩大,随着技术改革,产量不断提高。1990年,全县养殖面积46500亩,总产量1225吨,其中吊养牡蛎8000亩,年产440吨,亩均产量550公斤。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