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巷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唯一号: 130634020220000077
专题名称: 宅巷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24/002
起始页: 0114.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在拱辰门内之左。明清时期,郡志《里图》曰“宅巷”;清代俗称“东葵里”。乾隆志云“今匾东葵里”,或因巷南通东黄里而得匾名。 巷内聚居南湖郑氏即兵曹郎郑阜家族。史载,北门内建有始祖郑露祠堂。郑阜而下多以荫补入仕。北宋时,郑氏即科第相踵,簪缨不替。郑阜六世孙郑伯玉,字宝臣,自幼聪敏,8岁时,叔父殿中丞试之曰:“伐木斧声闻谷口。”随答云:“过桥旗影映波心。”叔父奇之。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第。官至殿中侍御史。为人峭直,不屈权贵。好为诗,所作诗300多篇,名曰《锦囊集》。时人以与陈琪、方孝宁诗汇为一集,号“乌山三贤”。凡朝政得失,士夫臧否,皆托之诗。异己者多嫉之。年未五十,以亲老弃官归。归里后,在郑露祠堂附近筑亭。凿地为池,叠石成山,环植荷、柳、松、菊。知军俞希孟匾其亭曰“绿野”。闲居20多年,卒。而后以绿野亭之址建“宋御史郑伯玉祠堂”。《八闽通志》载云:绿野亭“今伯玉祠堂即其址也”。 郑伯玉身后“三世登云,四代攀桂”。其子叔明、叔侨,孙至道、亨道、事道,相继擢第。叔明,皇祐五年(1053)进士;叔侨,元丰八年(1085)进士:至道,元丰二年(1079)进士:亨道、事道同登元祐六年(1091)进士。伯玉从弟伯英,庆历二年(1042)进士;伯喈,庆历六年(1045)进士;伯奇,熙宁九年(1076)为诸科擢第;伯与,元丰八年(1085)特奏名。伯玉曾孙守浩,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邑人方孝宁诗赞曰:“壶公簪笏数如沙,三世青云在一家。” 至明时,科第强势仍在延续。举如:洪武二十年(1387)举人郑云,字行从,二十一年(1388)登进士第,累官升广东布政司右参议。郑循初,字子初,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官至鲁府右长史。御史柴文显在后埭街为其立“鸣凤坊”。循初子嘉祐,字宗吉,成化二十二年(1486)举人,官至富阳县知县。郑公奇,字士望,正德五年(1510)举人,九年(1514)登第,官终太平府知府。郑弼,字谐甫,号棠泉,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嘉靖二年(1523)登进士第,官至云南府知府。隆庆三年(1569)与康大和等8人创办逸老会。 郑弼子东白,字叔晓,号少棠,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广东佥事。东白弟任,以贡任鱼台县知县。“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难,贼入城,妻陈氏即投井,家人救之出,同夫被执入营,奋必死,既而夫释,独留,遂骂贼,死,归殡之,颜色如生”。(陈春阳《莆田市名人志》下册)任子元辅,万历四年(1576)举人,官至苏州府同知。任弟俶,万历十年(1582)举人,官安吉知州。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倭寇围城,东白善造箭,箭上均刻“郑东白”字样,守城者以箭射倭。倭死伤不少,深恨之,城破,将其地郑姓住宅尽毁以泄恨,绿野亭从此荡然无存。 唐宋以降,郑氏科第兴盛,由是蔚为世家望族。故老相传,自北门内循城墙而行,直至东水关,均为郑姓居第。晚上门前姓灯辉煌,过往行人可不必提灯。而今子孙衍传后埭街,环居在拱辰门内这一带,仍为居地大姓。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