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经巷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唯一号:
130634020220000076
专题名称:
一经巷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24/002
起始页:
0112.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金紫方氏礼部郎中仁载之后,都官部中方慎从四世孙方万居住地。方万,字盈之,又字揭阳,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监和剂局,留意经述,笃于教子。著有《斗居文集》10卷。方万架斗车楼以藏书,朱熹名其堂曰“一经”。邑人郑裕尝作《一经堂诗》。方万所居遂名“一经巷”。 弘治志称:一经巷因“宋方万藏书,故名。或谓巷口有坊”。乾隆志载,宋时“在荔枝宅巷,为方万立一经坊”。万历康大和《兴化府志》载称:一经巷俗呼“宅尾”,方氏雅称为“择美”。如是说,宅尾即是“荔枝宅巷”,也就是说,“一经巷”之前,俗呼“荔枝宅巷”。在明代,方万七世孙方熙、八世孙方临叔侄聚居于此。 方熙,字孟明,宣德元年(1426)举人,五年(1430)登进士第,授翰林庶吉士。宣德六年(1431),知府陈敬在后埭街为其立“进士坊”。熙出为潮州府通判,继连遭父母忧,因目疾致仕。在家辟祖屋东为书斋,自号“东轩”。益以文章为事,酬应无虚日。晚年尤加意于古赋,杜门著书,求文者户不绝履,著有《东轩集》50卷。熙侄临,字子大,天顺三年(1459)举人,仕直隶兴化、章丘两庠教谕,先后历官十八载。致仕后与翰林黄仲昭诸公结社吟咏。熙侄以顺,成化七年(1471)举人。方熙从侄孙方万策,万历十年(1582)举人,次年登进士第,官云南道监察御史,立朝耿直,转广东右参议归。周秦时,御史亦称柱下史,以故,万历间,拱辰门内为万策立坊曰“柱史宪臣”。柱史宪臣坊为石构,四柱、三间、五楼。 方氏在后埭建有方万祖父“方祐祠堂”。方祐,字天贶。世称福平长者,赠承事郎。万历志载:“方天贶祠堂在东厢后埭,始迁世祖也,匾曰‘本始堂’。” 郡志记载,明清时期后埭街还有“古棠巷”。永乐三年(1405)林环《方氏大宗追远祠碑记》云:洪武三十二年(1399),方廷笵十五世孙方邦彦以“盐铁使公(方广翁)之故址”重建荐福祠,匾曰“追远”。崇祯十五年(1642)方尚祖《重建南山荐福祠碑记》记称:“洪武丙子,移建追远堂于古棠巷中。”乾隆志载称:金紫长官方廷笵祠、经略安抚使谥忠惠方大琮祠堂,“在东厢陈巷内”。追远堂即方廷笵祠堂,陈巷即忠巷。《宋氏族谱》亦记称:“旧厝祀堂,在古棠街一经巷口原司训劝祖厅。”综上所述,忠巷、古棠巷以及一经巷,此三巷或相邻或交织在一起,今无迹可考,各巷所处之位置难以断定。 宋以来,东厢自厚隆至后塘这一带,是金紫方氏礼部郎中仁载族裔由坊巷北迁的主要族居地。至宋代即是居乌石山前的“九大姓”之一,莆中望族。还有陈、萧、宋、叶氏等族姓也是居此的大户人家,科第世族。然这里或遭灾难,尤其是宋元之交的兵乱、元末亦思法杭兵乱、明倭乱,民众惨遭浩劫,居者外徙,家族解体,其地渐被沦为废墟。元至元庚寅(1290)宋良佐作《宋氏旧谱》序云:“莆虽小垒,世族最多,而且长远,外郡所不及。数十年来,大非昔比。亦尝过之,见其颓垣败壁,废圃荒墟。问诸其邻,不曰兵厄,则曰绝而无后,又否则困于科差,流离四出,不知所如。”朱维幹《莆田县简志》记述元末波斯戍兵之乱,云:“兴化四百年文物郡,自陈从仁(兴化路同知,惠安人)、林德隆(兴化路总管,莆禧人)作难,兵连不解,勾引异类,肆其惨毒,前后伐杀二万余人,焚荡三四万家。”当地耆老说,20世纪80年代,下萧一带建设新村前多为宅果地,表土下瓦砾成层。民国《里图》中虽有一经铺、古棠铺的记载,然其巷也找不到具体位置。而今本聚居此地的族姓所剩无几,甚至有的族姓已不见其踪。 后埭街南侧,自东至西巷曰:宅巷、乌门巷、朱巷、唐巷、侍御巷、赤柱巷。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