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双池巷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唯一号:
130634020220000073
专题名称:
双池巷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24/002
起始页:
0103.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双池巷 亦称“双池里”。位于后埭街北侧。巷南相对宋氏大宗祠暨唐古荔“宋家香”,西邻御史巷。因巷东北偏即陈俊故第前之西偏有两水池,故名。 古时双池里属境地盘大,可谓是一个泛地名。南自后埭街即北大路入巷,迤北其巷分东、西两路,西巷呈曲尺形,通西边御史巷;东巷经“双池”过云门寺山门,及至法海社。法海社折而北地为“后村”,转折而西可通御史巷。 弘治志《里图考》记载,明代其巷名曰“后砻巷”,因东北偏“后村”地形隆起而得名。宋刘夙、刘朔兄弟及其后裔刘克庄家族聚居这里;邑人以“后砻”俗称“后村”,刘克庄即号为“后村”。《宋氏族谱》曰:“大宗祠在东厢后埭龙坡社后陇巷口。”按,古时“砻”,通“硥、陇”。后来又将“后砻”雅称为“厚隆”。至清朝“后砻巷”之地仍旧属。明成化间吏部尚书陈俊建宅于巷东,以故,乾隆志《里图》载云:“后硥巷,今匾尚书里。”至民国时,南巷口隘门额匾仍是此称。 依民国志记载:民国时期,该巷始分为“双池里”和“后村巷”两巷,隶属城北乡龙坡铺。1949年后,巷名合称“双池巷”。“文革”期间曾一度被更名为“五星巷”,1980年以后复旧名“双池巷”。 自后埭街北侧入双池巷,始为南北走向。循北至双池注水沟,有小桥过巷,此地曰“桥仔头”,旧时这里是妇女洗衣之处。巷西侧有一座明古建筑,今居者为宋姓人氏。其大门坦朝东,门厅为悬山顶重檐结构,至今保存完整,这在莆田民宅中少见,有耆老说,此宅即是明末莆田著名书法、篆刻家宋珏(字比玉)居第。不知孰是,今难考证。 宋氏旧谱载:在厚隆巷口有宋氏“大庭祠”。“察推房训导篪公同堂弟懋公买族人地立祠二座各三间,祀元一公让(篪父)、元四公谱(懋父)并二房直下子孙。明嘉靖壬戌难后倾圮,神主各祀私室。其地元四公分一半为住房,司训公应得一半存为旷地。至万历癸巳重建祠堂,立三神龛”。其祠屋今不可考。 桥仔头为双池巷南、东、西三向交会处。小桥折而西巷为曲尺形,可通西边御史巷。其巷北即旧双池巷门牌73号,是一座明古建筑,据传是明尚书陈俊居第园林,为女眷们游憩之所,后为宋氏所购。其宅第大门坦置设在巷西,建筑物基本保存完整,而宅内主屋均已拆除改建新厝,无迹可考。第东尚存有花园、书亭,面积不大,园中有池曰“猪脚猪肚池”,因形而得名。池东建有水榭曰“荔香阁”,覆于池上,为歇山顶、土木红瓦结构。池中有天然泉眼,其水常年不竭。池上小桥流水,畔有假山石刻,花卉盆景。园中绿叶成荫,清幽雅静,图画天成。加上所居主人宋葆璜先生是园艺名手,小花园虽历经400多年的岁月侵蚀,而因主人细心呵护,仍不失花园其先真貌,成为市区唯一的一座私家古园林,文物专家称其为古代闽中园林的典型。 其巷迤西过大门坦折而北,巷端有小庙曰“高麟宫”,面西,旧祀“大妈”,俗呼“阿大”,今奉观音大士。高麟宫折而西即至御史巷。 桥仔头折而东80多米,巷北侧有东、西并列两水池,中以石砌为南北通道,中架石桥以连两池,故称此地为“双池”。通道北旧有亭榭,为里人乘凉观景之处,今圮废。民国志载云:“双池,在城中东北龙坡社后,宋氏旧居在焉。水自西门来注之,绕东北以去。按壶山文会有《饮宋贵诚宅赋双池乔木》诗,即此池也。宋贵诚宅有亭榭之胜。”林云同诗云: 双池亭馆尚依然,载酒同游兴自偏。早遂初衣今老大,翻怜死难此生全。萋萋芳树莺声度,湛湛寒塘石影悬。自是春来多梦句,追随杖舄愧惠连。 宋贵诚,字一中,洪武四年(1371),以明经试荐辟奉议大夫,官至福州府同知,莆田“壶山文会”创始人之一。 双池北侧,世居宋姓人氏,因称“宋氏里居”。唐主客员外郎宋骈传至曾孙宋而下分三房,其长子宋堂创为长房。宋堂字元构,天圣五年(1027)进士,官至扬州观察推官。宋氏里居即为长房子孙聚居之地。依民国志所载,同知宋贵诚当居于此,居里创建有长房分支祠堂。乾隆志载称:“通判宋德祠堂,在厚隆铺宋氏里居内,附父副翁祀祠,前有双池。”宋谱记云,宋氏“十房祠”即“绩庆祠”在池北之西侧,此祠即是。宋副翁,字以寔,号松庭,处士,元赠征事郎,宋氏称为长房“十房公”。为云门寺功德主,其寺边有功德祠。十房祠北亦有宋氏祠堂,不知祠名。而今,祠堂被拆建为民房,其后部之地被划入九五医院院区。 双池南,斜对明尚书陈俊宅第。陈宅是一座典型的明初古建筑。明末陈俊故宅转卖给宋家;至清代又为郑家所购得,故今聚居郑姓人。(详见“陈俊宅第”条)陈俊故宅前旧有“尚书陈俊祠堂”。陈祠西,旧为宋氏祠堂。宋祠西邻“双池”,祠前旧有院埕,埕南尚存一小半月形水池,池周设石制栏杆,至今仍散落有数块雕刻石柱。其祠废圮,被拆建为民房,无法考查。 宋氏家族开辟“宋氏里居”,为双池老主人;至明尚书陈俊建宅于双池后,这里又成了“尚书里”。而陈氏居宅为宋氏所购后,宋氏家族即环居双池里,又向西发展至一经巷、后塘、洋沟墘等,且建有多座祠堂,蔚为乌石山前“九大姓”之一。然依宋谱所记,这些祠堂因社会变革等种种缘故,几已废毁,无迹可寻。根据《宋氏族谱》记载,即随录宋氏建于双池的祠例,以探家族发展之轨迹: 世宪祠,在埕东边。为同知宋万略建,奉祀其父汉阳府推官宋应星。 世卿公祠,在厚隆双池顶,为云南宪副赠冏卿栢亭(宋万叶)暨乡进士赠冏卿肖栢(宋光台)建。少师堂,在大宗长房祠前,专祀宋礼部侍郎开国男赠少师宋棐,春秋官祭。 太仆卿宋万叶祠堂,“在双池里。嗣父知府宣,父大理寺副正祠在其西”。 旧厝祀堂,“在古棠街一经巷口原司训劝祖厅。奉祀先世。嘉靖壬戌遭倭毁。隆庆辛未曾孙元岳公等众积司训公祭租重建,祀先世以至司训公”。宋劝,字謹丽,汝勤父,端仪祖。正统中以太学授沐阳县学训导。元岳即汝勤孙。万历中以贡官建安教谕。这里亦建有“朴斋公祠”。 此外,双池还建有:封知县贡士见壶公祠、永州郡伯震壶公祠、自求公祠、双池(三房)祠堂、龙山祠等。 陈俊故宅东北偏即是“云门寺”,全称“云门国清禅寺”。陈俊故宅东有新建的云门寺山门,折而北二三十米处为云门寺旧山门遗址。云门寺创建于宋德祐元年(1275)。1950年云门寺废。1987年侨僧寂晃修复。(详见“云门国清禅寺”条)乾隆志载称:云门寺“方丈东偏旧有功德祠,祀方彰祖、宋副翁”。按宋谱云:副翁,字以寔,号松庭,捐金百两并募缘鼎建云门寺天华阁等殿。寺人塑其身,奉为功德主,与檀樾主方竹涧并祀,副翁居左。又称:赠知府宋润祠堂,“在双池云门寺边。子副使光兰祠在左”。今无迹可寻。宋光兰,字孚斯,号绮石,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式举人,四十四年(1616)登进士第,授江阴知县,改绩溪知县,擢户部主事,升员外郎,出为济南知府,官终山东按察司副使。以光兰贵赠父宋润知府。宋润孙举人祖晔祠在城东。 双池之水自西门而来,经巷西过桥仔头注之;池南有排水沟过陈俊故宅前向东折而北20多米,复折而东向城外“蚊帐亭”今曰“浅水湾”泄去。此为民国志所载:“水自西门来注之,绕东北以去。”陈宅东水沟所经之地曰“沟仔墘”。今在陈俊旧宅东新设山门开新路通往云门寺,因故,路履水沟于下而不见古迹。 云门寺北偏地称“后村”,即“乌石山下演武场东”。宋代刘夙、刘朔家族聚居这里,刘氏亦是乌石山前“九大姓”之一。 刘夙,字宾之,父刘炳,赠宣教郎。夙与弟朔同师事林光朝,得其传,时称莆阳“二刘”。刘夙,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累官至衢州、温州知州,乾道七年(1171)卒于家,年四十八。子二人,长子弥正,字退翁,号退退斋,淳熙八年(1181)进士,官终吏部侍郎,累封少师。子克庄、克逊、克刚、克永。弥正弟弥邵,字寿翁,号习静。少孤家贫,自幼好学。不为举子业,唯以学古为心。后为涵江书院山长。著有《易稿》《汉考》等。以学问著名,学者称“习静先生”。 刘朔,字复之,绍兴三十年(1160)登梁克家榜进士,南省第一人,官至秘书省正字,以疾丐外,除福建安抚司参议官,行至信安传舍卒,年四十四。生两子,长子起晦,又称启晦,字建翁,朱熹门人,淳熙五年(1178)进士,秘书省正字。子希仁、希深。起晦弟起世,庆元二年(1196)进士,官广州南海县尉。 刘夙、刘朔一族兄弟、父子均为进士;而刘朔、刘起晦父子皆官秘书省正字,故人称“父子两麟台”。 后村亦是刘夙孙、弥正子刘克庄旧居。民国志载:“刘后村故宅,在乌石山下演武场东。今里名如故,而残垣颓瓦无复存者。” (详见“宋诗人刘克庄故居”条) 后村西北偏,其地旧曰“校场坡”,明以后兴化府校场设于此而得地名。郡志载:兴化府校场,两所。一在城内乌石山下,广235步,周围1里5步,中有演武亭及将台一座;一在城北4里使华桥北。自洪武以来,操练俱在城内。至嘉靖己未(1559),分守万衣始议移于城外,将内地召殷实户出银承买,增筑城垛。隆庆己巳(1569),知县徐执策申请给价还民,复内地为校场,重建官厅候馆亭台。厅之东,建关王庙一座,立大门匾曰“诘戎”,四围辟筑垣。墉衢路旧有“英威坊”。至清代其匾与坊俱废。 乾隆志载称:明游击府,即守备司也,在城内乌石山下演武场,原驻在城左凤山寺西偏,万历十五年(1587)改建为游击府。清代,在演武场西即游击署设“左营都司署”,左营都司署之南设“左营守备署”。旧时,演武场边为林廷纲立有“开国侍臣坊”。 民国志载云:民国18年(1929),林寿国在北门旧校场守备署创办莆田东山职业中学校,俗呼“东职”。民国28年(1939),被敌机轰炸,疏散东阳村。至民国31年(1942)迁回故址。1949年后,其校搬迁永安;60年代初荔城中学由小西湖“正一坛”迁此。 校场东北偏,古有关帝庙,明隆庆二年(1568),莆田知县徐执策重修校场时建;清康熙年间,总兵王万祥重修。正殿祀雍正朝加封的“忠义圣武关圣大帝”;后殿祀敕封圣父成忠公、祖父裕昌公、曾祖父先昭公神主。殿前为棂星门,门外有半月池、照墙。每年五月十三日圣诞和春秋二仲月官祭。民国3年(1914),奉文兼祀关岳。民国9年(1920),圣公会请撤庙宇,以材料建医院。庙废毁。 校场中军厅西旧有“知府林堪祠堂”。林堪,字舜卿,前埭人,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官终云南曲靖知府,时刘瑾遣校尉缉事云南,堪不与私赂,被谗免官。嘉靖改元,例起用,但以年老致仕。以应聪贵,赠中宪大夫。年97卒。在校场边亦有林氏“长者林轲祠堂”。 1949年后,乌石山前至后村这一片土地多划入解放军“九五医院”用地,随后时有征迁民用地,扩大医院范围。校场坡古建旧迹早已消失。而其地名只是邑人记忆中的地理坐标。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