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里巷讹称高吕巷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唯一号: 130634020220000069
专题名称: 高里巷讹称高吕巷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24/002
起始页: 0088.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高里巷,邑人讹为“高吕巷”。东黄洗马埕有黄廷用故宅曰“冬官旧第”。民间传说,洪武间有高、吕两太监奉命督修兴化府城池,以修城剩余材料为黄修造宅第。而后高、吕老死莆田,故元妙观后有小巷名“高吕巷”;还有一座高吕祠,祠前竖有“高吕行宫”石碣,后来被移铺于兼济桥路面。其实,高里巷初名“高巷”,是因明成化进士高昂而得名。(详见“高里巷条”条)而高吕巷之说与黄廷用所处年代相距甚远,黄是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而高里巷的高姓其先是在明成化间由涵江高美迁居于此。故邑人史学家朱维幹认为传说属“齐东野语”,不足为信。林祖韩先生则说高吕巷当为高里巷之音讹,至于高吕祠原是一座土地庙,民国时有好事者改为高吕祠,并刻“高吕行宫”一碣。 石幢街历史悠久,唐以降就聚居着林、郑、黄、王氏等莆中甲族。这些家族科第相踵,簪缨继世。而标榜家族的牌坊、祠堂以及宗教社庙等随处可见。乾隆志记载:“诸世族有大宗祠、小宗祠,岁时宴食,无贵贱皆行齿列。城中之地,祠居五之一,营室先营宗庙。”然经历史沧桑,古街旧巷失去昔日风采,老祖宗留下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迹所剩无多。幸运的是东里、前埭目前未涉全面改造,今城内最古老的英惠社和黄滔祠难得留存下来。但愿能长存,因为它们承载着兴化古城历史和文化。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