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古城石㠉街塔兜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唯一号: 130634020220000055
专题名称: 兴化古城石㠉街塔兜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24/002
起始页: 0051.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塔兜 位于今英惠巷西端。唐异僧涅槃在街道中建有“石幢”,地因塔得名“塔兜”;塔为白色,亦呼“白塔兜”。其塔只一层,八角形,中心有柱,造型特殊,近代重修时将柱改用水泥混凝土结构。东里黄氏家族视此石幢为“风水塔”,称为“文笔钟灵”之胜。明东里人黄仲昭有《文笔钟灵》诗云: 石幢亭亭苍玉立,数寻遥停西山碧。宛如大笔架山凹,北观莆城闻自昔。吾家聚族幢之东,人豪迭出称儒宗。咸渭斯幢作文笔,千年秀气兹焉钟。风景依然尚如此,孕秀钟灵殊未已。云仍努力绍书香,罔俾前修得尊美。 白塔东对英惠巷口有牌坊,上方镶嵌有“文笔钟灵”石匾,吏科给事中黄起龙、号雨石书。石幢毁于“文革”初破“四旧”间,仅留石雕“塔帽”,今存于英惠社内;而“文笔钟灵”石刻今移置黄滔祠前碑廊。 白塔兜,有为明状元林环、探花林文立“状元探花坊”,为赠副使林泗立“三朝锡命坊”。置于石幢街的牌坊还有:明正统十二年(1447)知府胡琛为壬子科乡试第一人林同立“解元坊”;成化三年(1467),岳正为致仕学士林文、行人方澥、员外郎林珒、通判方熙、知县黄子嘉立“诸老坊”。 塔兜即市头南偏,旧有古井曰“市头井”。《八闽通志》载云:“市头井,在市头石塔之前。”故俗称“石塔井”。 石幢相对街西即原麟峰小学,旧为林文祠堂(俗称“探花祠”)。清宣统元年(1909),城内九牧林氏家族在探花祠内创办“麟峰小学”,该校大门便是祠堂门。(详见“林文探花祠与麟峰小学”条)石幢东对英惠巷,古名“青龙街”,而后改名“前埭街”。英惠巷西巷口,古时有“状元坊”。《八闽通志》载称:“宋绍兴八年,为黄公度立。绍熙二年,公度之长子知邵州沃重修。”据弘治志载称:坊至弘治朝已废圮。《八闽通志》亦载:“在宋黄公度状元坊之侧”有“石幢井”,为唐“僧涅槃凿”。 英惠巷西口南邻“洪厝里”。明代以前旧名“汤峬”。而后,其巷聚居王姓人氏,改称“王巷”。明清以后,改曰“洪巷”,俗称“洪厝里”。 汤峬之“汤”,此指汤泉,今称温泉。邑人泡温泉叫“洗汤”。据说,“文革”初石幢被破“四旧”后,驻莆解放军第28军曾在塔兜钻探过温泉,终无果而停。 宋时塔兜为王晞亮建有“给事坊”。《八闽通志》载云:按宋郡志,坊“疑在坑边巷后巷巷口。其地旧名‘汤峬’,盖王氏旧居也”。 旧汤埔相对街西设有“尉司”。乾隆志载:“在宁真门外。教场、弓手营翼于东西偏。”《八闽通志》云:给事坊“在宁真门外尉衙之东”。而后因社会鼎革,尉司裁革,地为古迹,续而易入民间。 旧尉廨后有“灵佑庙”。《莆田县宗教志》云:“唐代创建。宋宣和二年重建。”《八闽通志》载:“在宁真门外旧尉廨之后。神姓詹,名持,洪度(今萩芦)人。有道术,能伏虎疗病。及卒,入祠之。宋绍兴二十七年赐今额。”封“顺应显助昭济侯”。隆兴二年(1164)、淳熙十年(1183)、庆元三年(1197)累封至侯爵,嘉定十六年(1223)封公;嘉熙元年(1237)封王,曰“忠利孚惠显烈王”。进士郑越记。刘克庄撰《庙记》云:“神起匹夫,号詹师,用符篆制伏猛兽,驱祟疗病,然由唐至今,爵冠五等,血食一方,盛矣哉!”后废。明成化间(1465—1487),郡人学士林文买地重建于古棠市。入民国庙废。 塔兜一带,历史上聚居有九牧林长子林苇后裔、宋莆田令王保隆后裔、明按察副使高江家族以及洪氏家族。居此族姓还有吴氏,天顺六年(1462)例贡、清远县学教谕吴瑞字虞瑞,即是塔兜人。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