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砺青学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唯一号: 130631020220000015
机构名称: 莆田砺青学堂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24/001
起始页: 0218.pdf
地址: 莆田
后置机构: 莆田官立砺青小学堂
起始时间: 光绪二十六年(1900)

机构描述

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后,郡邑名流即在塔寺里兴办新式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林翰等一批名流在顶务巷萧氏祠堂创办莆田第一所私立小学,即“兴化私立砺青小学堂”。二十八年(1902),兴化府知府宝康、莆田县知县吴廷桢亦拨款在凤山寺创办“官立小学堂”,吏部主事张寿祺任监督(校长)。三十二年(1906),两校合并为“莆田官立砺青小学堂”,林翰为第一任堂长。至民国初,学校改官立为县立,名曰“莆田县砺青小学”(按,民国初一度更名为“莆田县立第一小学”),并改堂长称校长。民国14年(1925),砺青小学创办人之一陈乃元又倡议增设私立砺青初中部,张景棠为首任校长;两校同址,即在塔寺里。其时,毁除正殿佛像,改为礼堂。按,凤山寺大殿佛像,系明代著名瓷塑大师何朝宗所作,雕塑精美,为莆田各寺庙之冠。大殿佛像之后,竖有铜铸佛屏,高逾数丈,镂空金碧,为省内少有,佛台莲花淳朴别致。后殿有壁画“六子戏弥勒”图,传为万历间莆籍名画家吴彬所作。清时,名画家周禔来莆观画,称赞:“此画比之唐代吴道子所画,并无逊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夏,砺青中学迁址白沙夹漈祠; 1940年夏复迁广化寺。 1942年回迁城内元妙观。民国 24年(1935),砺青小学更名为 “凤山小学”。1951年,莆田县人民政府接办私立砺青小学,并改名为 “文献小学”。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