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学府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唯一号: 130631020220000013
机构名称: 莆田新学府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24/001
起始页: 0164.pdf
地址: 莆田
前置机构: 兴化府学

机构描述

清末,科举废,兴新学。入民国,旧兴化府学即成为莆田新学府。民国3年(1914),两庠生欠折祭胙并募捐修大成殿。4年(1915),莆田县在兴化府学内创办 “城南小学”。6年(1917),福建省为发展师范教育,在福州、南平、漳州、泉州等地创办4所师范学校,本在泉州设立的第四师范学校,因军阀割据,兵乱未止,改设在莆田,地址亦选择在旧府学里。于是,9年(1920)就明伦堂改设 “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成为莆田最早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12年(1923)又将城南小学改为 “省四师附属小学”。15年(1926)改校名为 “省立高级师范学校”。 民国16年(1927),省四师改为 “省立第二高级中学”,简称 “省二高”;改崇圣祠为图书馆,两庑为仪器室,文昌祠、乡贤、名宦、合志四祠均废。第三年秋,省二高又改为 “省立莆田高级中学”,即称 “省莆高”,仍附设师范科,由黄玉树(益三)出任校长。民国20年(1931年,一说民国18年),改城南小学为省莆高附属小学,作为师范科学生实习基地。 民国22年(1933)秋,省莆高改为 “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简称 “省莆师”。25年(1936)秋,陈仪主闽时,对中等教育实行统制,合并师范学校;省莆师停办,并入福建师范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省合并高中部。以故,福建省立莆田中学改为 “福建省立莆田初级中学”,迁校址至府学里原省莆师址。后又先后迁至广宫、下郑临时校舍上课。1941年11月,学校奉省教育厅电准回迁入城,在原校址办学。1942年,学校复设高中部,恢复校名为 “福建省立莆田中学”,即俗称 “莆中”。次年,因办学成绩优异,获国民政府教育部嘉奖。1952年,莆田县人民政府接办 “莆中”,改校名为 “莆田县第一中学”。1942年,福建省立莆田初级中学改名 “福建省立莆田中学”后,卓克淦接任校长。其间学校由乡下回迁至旧府学里后,为解决校舍紧缺问题,即改移大成殿门扇,以掩蔽孔子偶像,拆除 “四配十哲”神龛,扩大礼堂;在文庙大成门回廊处围建教室,堵截校门口即从下务巷大榕树至函三堂的文庙路(按,实称 “府学前街”),周边之地辟为校区,拆除操场围墙,扩大操场面积,便于校园管理。因改造校园而堵塞了通往文庙的大路即 “府学前街”引起民愤。一些乡绅以 “破坏文庙”之举,联名将校方告至省教育厅,引发出一段公案;府学前街也自此在莆田县地图中消失了。(卓克淦《在前莆田中学任职三年的回忆》,引自《莆田市文史资料》第3辑)20世纪50年代初,为扩建校舍,拆除明伦堂。据老一辈回忆,1962年又拆去大成殿。自此以后,府学前街及其行尾巷(和美巷)已不复存在。府学内旧建筑仅存府学泮池。按,泮池面积264平方米,长方形,周砌条石。池上跨石梁泮桥,北南走向,长16米、宽3.94米,两墩、三孔,叠涩式桥墩:桥栏上共有16只形态各异的柱头狮,桥南端东西望柱上均刻楷书落款: “光绪十八年重修。”泮池北面尚存露台一座,以及宋代石缸、石盆、覆盆柱础、五只石门狮、一对柱狮,明代抱鼓石、鼓式柱础,清代门坦、瓜楞式柱础。存有明正统十三年(1448)立《重修兴化府庙学记》碑刻等遗物。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