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旧莆田县署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唯一号:
130631020220000008
机构名称:
旧莆田县署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24/001
起始页:
0105.pdf
地址:
位于县巷西侧
起始时间:
明洪武三年(1370)
机构描述
旧莆田县公署,位于县巷西侧。明洪武三年(1370),盖天麟任兴化知府后,莆田县署由府前街移建于左厢善俗坊内即今县巷。弘治志称: “其左厢地,乃宋广节指挥营之故址也。”按,“广节指挥营在子城之东壁”,为 “教阅厢军,熙年三年置”;六年(1373)除 “教阅”改为 “广节指挥”。“元丰三年,升为下禁军”。(明黄仲昭《八闽通志》,《重刊兴化府志》卷48《兵纪》)县署设:正厅,知县、县丞、主簿同署事于此,匾曰 “琴堂”;前为丹墀,堂下为露台,台下为甬道,东西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洪武三年(1370),知县任益建;天顺六年(1462),知县王常重修。成化二年(1466),知县张肃改琴堂匾曰 “行恕泊水”,北楣匾称 “公清勤慎”。甬道之中置 “戒石亭”,有铭云: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弘治志云: “宋太宗摘孟昶《谕诫守令铭》颁布天下,后世因之。”仪门,在甬道之南,其左有 “土地祠”。大门,在仪门外,东向,署曰 “莆田县”。正堂后是后堂,县丞叶叔文匾曰 “勤政”;景泰元年(1450),知县刘玭建穿堂以联之。成化二年(1466),知县张肃以匾曰 “谦冲”。知县廨舍,在县署后,有前后堂及厢房;弘治十二年(1499),知县吴远以其隘陋,改建之,规制端爽。知县廨东为县丞廨舍,知县廨西为主簿廨舍,两廨含规制与知县廨同。县丞廨南是典史廨舍。六房吏舍,列于县厅之东西。宣德十年(1435),县丞叶叔文增辟八门。县大门外为通衢,立 “旌善” “申明”二亭于左右,东向。洪武十六年(1383)建,弘治九年(1497)县丞何登重建。正堂后之东偏为库房,穿堂西偏有架阁库。监房,在兵、刑、工三房之南,门东向。至民国时期,监房改为 “莆田县拘留所”,因监狱门额上方画有 “狴犴”图像,形似虎头,借指监狱,故俗称 “虎头监”。民国志载: “莆田县拘留所,在县署东廊。民国29、30两年,因受禁人犯过多,所内发生传染病,每日死数人。县长林梦飞乃就旧西门街魏忠烈祠遗址新建瓦屋四座。”将已判罪犯移禁于此。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陷城,莆田县公署堂宇毁尽。四十四年(1565),知县徐执策重建如制。乾隆志载:正堂东增幕厅、西册厅。燕堂东增库房、西增书房。穿堂东为器皿所,西为册籍所。土神祠左建寅宾馆。大门上建谯楼,置更鼓于其上,匾曰 “文治伟观”。门外旌善亭左为四厢馆、总铺两所;申明亭右为榜谕房。康熙三十六年(1697),县堂圮,知县金皋谢重建。乾隆八年(1743),知县周世纪、县丞程渠重修县丞署。十七年(1752),知县王文昭重修大门楼。入民国仍其旧,而后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田县人民政府仍以旧莆田县公署之址作为政府办公用地。2002年莆田市行政区划调整后,荔城区人大、政府机关置设于此。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