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应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下册》
唯一号: 130630020230000004
人物姓名: 妙应
人物异名: 名:文矩;字:崇法;子薰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576.pdf
性别:
出生年: 820
卒年: 898
籍贯: 莆田县延寿里黄巷
亲属: 崇精

传略

妙应(820—898) 妙应,即妙应禅师,俗姓黄,名文矩,字崇法、子薰,莆田县延寿里黄巷(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人,唐元和十五年(820年)生。 文矩与其兄崇精在少年时代就笃信佛教,潜心佛学。兄弟两人先后出家,崇精法名本寂,为禅宗重要支派“曹洞宗”创始人之一。文矩法名涅槃、辟支,人称“辟支佛”,封为妙应禅师。妙应在其父母逝世后,舍其家田宅创建佛寺(即今国欢寺)。大中六年(852年),妙应在莆田筱塘创建“石室岩精舍”(又称“伏虎岩”,俗称“筱塘岩”)。此后,妙应以兴建佛寺,崇扬佛法为已任。亲身到各地化缘重修灵云岩(在今凤凰山)和紫霄岩(在今荔城区西天尾镇渭阳村)作为自已隐居弘法之所。乾符年间(874—879年),妙应驻锡灵云岩,创建山寺,又到崇福里砺山(在今秀屿区月塘乡)创建梵林庵。 此后,妙应长期在囊山(在今涵江区江口镇)高岩之下结茅单身栖隐,传说其趺坐不食,行则二虎相随。中和元年(881年),妙应在囊山下创建延福院,作为其宣讲佛法的场所,因此声名远播。闽王王审知仰慕妙应道行,于光启二年(886年)奏请朝廷,升院为寺,僖宗遂改延福院为“囊山慈寿禅寺”,莆人俗称其为囊山寺。 光化元年(898年),妙应在囊山寺圆寂,终年78岁,葬于囊山西塔院。闽王奏闻于朝廷,昭宗“妙应禅师”。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闽王喜生孙王昶之庆,将妙应所舍俗家田宅建造的佛寺,更名为国欢寺,作为囊山寺的下院。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又加封妙应为“圆智大师”。 妙应精于医术,“善相地脉”,著有《博山经》。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下册

《莆田市志(1991-2005)下册》

本志客观地记述1991-2005年莆田市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状况。内设政区、环境、国土资源、人口、城乡建设、交通、邮政、电信、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城乡贸易、旅游、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法、教育、科技、文化等28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