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洛书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二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251
人物姓名: 郑洛书
人物异名: 字:启范;号:思斋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5/001
起始页: 0410.pdf
时代:
出生年: 1496年
籍贯: 莆阳桃源
亲属: 郑祥

传略

郑洛书,字启范,号思斋,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生,莆阳桃源(一说城关府前或辰门兜)人。其父祥,笃厚诚悫,为电白孝谕,清白著闻。祥妻生洛书之时,适邻舍官宦之家晒书龟砆上,乃以洛书名之。据《南湖郑氏族谱》及《南湖郑氏祠堂记》记载:郑露三传至郑敖,生子五人,分别迁居五个地区,使这支郑姓子孙有所分衍。敖之长子郑巩居福州,次子郑臬居莆阳前埭,三子郑阜居莆阳后埭,四子郑准居莆阳上塘,少子郑肇居莆阳桃源。肇在唐末任刺史,生仓曹椽桢。桢传子瑄,在五代十国末年追随陈洪进割据闽南时立寨自保,至洪进纳地归宋后,瑄被宋太祖授以靖边都统之职。瑄传子二:长仁畅,次仁锡,分别官左兵马使和兵马副使,自此,桃源郑氏累世相继,胄盛于莆。自宋以降至明,这支郑姓中又有不少人知名于世,基本恢复了昔日的风采,洛书为肇之裔孙中的科第佼佼者之一。 洛书幼年颖悟绝伦,砥节励行,器量宏深,在黄卷青灯之下,忍受着寒窗苦读的寂寞和艰辛,正德四年(1509),年十四即成秀才。正德七年(1512),弱冠之年应乡试,中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洛书同莆阳众多士子赴京应省试。会试试题为“《论语》:‘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远而远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礼记》:‘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是科省试科场角逐,莆阳士子恃才大捷,共有十九人擢舒芬榜进士,洛书为三甲一百五十五名。 洛书初授上海知县,此地本为东南剧邑,素称难治,洛书少年莅事,清身洁已,行无玷缺。慈惠治之,讼庭下常达数百人,词入悉受而遣以还,听其自息,有争之者,洛书以理服人,数语折之,皆引复去。其处身循礼,非法不行,尝语曰:“民之争,礼之废也。”乃计家为里,计里为乡,以高年有行者充长。每朔望(按:朔日和望日。夏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里长率乡人子弟讲书歌诗,纪恶扬善,民风大变。又设社学九十六区,洛书每遇政事公暇即集诸生论经史,月征季考,士子多成美才。洛书力倡修葺社稷坛祠,亲自主持修定《上海县志》,深入民间查禁赌博。毁淫祠,表节义,以奖人伦,尤以辨狱诘盗有声于郡。任上八年,有善政,真人杰也。 吉安永丰人聂豹,字文蔚,亦除华亭知县,与洛书颇友善。文学家冯梦龙撰《古今谭概》云:“永丰聂豹、莆田郑洛书,为华亭、上海知县、同时有俊声,然议论殊不相下。一日同坐察院门侧,人报上海秋试罕见式者。”(按:即秋试脱科。脱科,科举考试中,某一科目某地无人中举,称脱科。)聂豹笑曰:“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按:“落书”谐音与“洛书”相关)洛书应声曰:“华亭百姓当灾,皆因孽报。”(按:“孽报”谐音与“聂豹”亦相同)聂、郑二人互为调侃,人咸以为妙对。清代独逸窝退士辑《笑笑录》卷五引《文行集》亦载此轶事,可谓名趣录。 世宗嘉靖四年(1525),朝廷召洛书“入为河南道御史,立台余二年,而章凡四十七上。”(按:郑王臣《兰陔诗话》云:“为御史才二年,章凡七十二上。”)时詹事兼翰林学士张璁(字秉用)、桂萼(字子实)见世宗欲追崇生父兴献王,二人遂迎合帝意,力折廷臣,上疏请改称孝宗为皇伯考,兴献王为皇考,士大夫咸切齿。璁、萼以主客司郎中陈九川(字惟濬)侵盗贡玉事攻讦大学士费宏(字子允),言费宏纳九川所盗天方贡玉,及受户部尚书邓璋(字礼方)赇,谋起用。洛书与同官郑气言:“九川事,人谓璁、萼与谋,固已得罪公论,而宏取与之际未明。夫朝廷有纪纲,大臣重进退,宏、璁、萼皆不可不去。宏不去,则有持禄保位之诮;璁、萼不去,亦冒蹊田牵牛之嫌。”诏责洛书妄言。 世宗尝赐刑部尚书赵鉴(字克正),礼部尚书席书(字文同)诗翰,洛书言:“陛下眷礼大臣,此虞廷赓歌之风也,愿惟此心以念旧臣,如致仕大臣刘健、谢迁、林俊、孙交等,特降宸章,咨访时政,则圣德益宏。又推此心以赦过,如迁谪丰熙、刘济、余宽、王元正等,特垂仁恩,量与牵复,则圣度益广。”赵鉴、席书因议“大礼”得进,为时论不喜。先是宰相刘健(字希贤)连章请诛宦官刘瑾等,而瑾等反被信用,乃致仕归,被列为“奸党”之首,削籍为民,瑾诛始复官。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字于乔),请诛刘瑾不纳,旋被诬夺职,瑾诛始复职。嘉靖六年(1527)致仕。邑人刑部尚书林俊(字待用)以年迈于嘉靖二年(1523)致仕居家。户部尚书孙交于正德八年(1513)致仕,世宗立,复故官,后以太子太保致仕。健、迁、俊、孙四位名臣,皆以居官廉谨忠直有为著称,尤为洛书推崇,故疏论盼世宗体恤旧臣。 嘉靖五年(1526)七月,李福达妖狱起,世宗以三台论报不实,欲坐端门临问于时,亲鞫之,大司寇以下凡有事斯狱者,并械系以听。洛书复上疏力争之,云:“主逸臣劳,天道也。礼,刑不上大夫。今陛下操独断之威,法行贵近如此,则张释之不得持金弃市罪。抗辨于文帝(汉文帝刘恒)前,而田蚡、灌将军(灌婴)事,当时又何必令东朝杂问之,宜下公卿博议,不效撞郎损威也。”疏入,世宗谓洛书数喜生事,今复以狂言蔽主尊,臣大不敬,将罪之,内阁首辅杨一清(字应宁)为长跪叩首,请得赦罪,薄谴予杖。久之,以学行推洛书为南直隶督学使者,以父忧归莆阳守丧。 三年服除,洛书补浙江道兼绾江西、广西诸道事,其为人以气节自负,好辩有口才,颇傲睨台中,竟不可一世,侧目者相与倾之,柄国者也阴有以嗾之。嘉靖十二年(1533),会京察事毕,有科道互纠新例,洛书被劾落职。给事中饶秀为御史所劾失职怨望,疑洛书中之,无所泄责,乃摭他状诽奏,复劾洛书及王重贤等九人贪污,重贤等皆降黜,时论骇之。洛书归,道过吴门、上海,士庶走迓(迎接)者数百人。 洛书归莆阳,纵情山水,其撰《木兰晚泛》诗云:“兰蹊归路晚,欸乃棹声喧。拳鹭依沙聚,嗁鵶绕树翻。山容全黯淡,野色渐黄昏。仰见林端月,纤纤露一痕。”此诗勾勒出诗人在日暮黄昏之时,泛舟畅游木兰溪所见所闻,堪称一幅木兰溪泛舟晚眺图。 嘉靖十三年(1534)闰二月,洛书病卒,年三十九。讣闻,吴人复具赙禭(祭名)诔词赴莆阳吊者达数百人。洛书卒后三十年,即嘉靖四十二年(1563),莆阳陷倭,其子开往依上海,上海士庶相与环泣曰:“此故孙叔敖儿也!”乃倡义醵金置田百亩在故邑所,请(开)每隔二年来一取租税还,以奉洛书祀,足见其泽之及深矣! “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洛书累官浙江道御史,却遭诬免,英年早逝,可谓“聪明得福人间少,侥幸成名史上多。”其为官勤于著述,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六载:“《郑思斋文集》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郑洛书撰。..事迹附见《明史·解一贯传》。是集前后无序跋,不知谁所编次,亦无目录,仅序九篇,记三篇,赋二篇,寥寥不成卷帙,又皆应酬之作,殆非完本。”其生平事迹可见《明史》列传第九十四、《福建通志》卷四十八、《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四、《莆风清籁集》卷十七、《续莆阳比事》卷七、《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六、《中华郑氏通史》、《南湖郑氏族谱》、《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南湖世泽》。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二集

《壶山门第第二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文记录了福建壶山门第唐明宋名人为官经历、个人著述进行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

监察御史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