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鉴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0333
人物姓名: 陈仁鉴
人物异名: 字:镜凡;小名:鉴; 化名:追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2/001
起始页: 0286.pdf
出生年: 1913年
卒年: 1995年
籍贯: 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镇南溪村
亲属: 陈年;陈纪联

传略

中国杰出剧作家陈仁鉴(1913—1995)字镜凡,小名鉴,化名追,仙游县榜头镇南溪村人,祖上是当地的两大家族之一,及至阿鉴的父亲陈年一代开始破落。1919年,阿鉴进入培元小学读书,国语、图画、音乐三门功课年年名列全班前茅,其中以作文为最佳。1925年他小学毕业后考入慕陶中学,后来又先后在枫江中学和仙游县立中学师范班就读若干年。课外他非常爱看莆仙戏。 阿鉴从小亦爱好绘画艺术,在仙游师范刚念一年高中,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莆田东山职业学校高中艺术科。其间他接近不少进步同学,在莆田地下党革命同志的带动下,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多次参加反帝示威游行。1931年春天,阿鉴经画家黄羲推荐,离开了东职赴上海国画大师刘海粟创办的美术专科学校就学。然因当时上海是“穷人的地狱,冒险家的乐园”,到处都充满黑暗与不平等现象,阿鉴心头几乎天天都被刺激得阵阵绞痛,再则他在上海读了不少左翼作家的作品,思想大受影响和启发。不久,他决定离沪回闽“弃学从文”,应聘当莆田《如是报》的职员,并为赤柱小学兼职教师。但不久他又辞职回家,几经周折,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革命互济会”,担任组织委员,并参加“白茅文社”的文学活动。当时暗中的领导人是许彧青。阿鉴积极参加党的地下革命活动,并曾向其父亲筹款。 1934年,阿鉴经人介绍先后在仙游城东、光明、枫江小学当教员。同年年底,他经报考国民政府代用区员,分配到德化县大乾区任区员。后来由于不满国民党的黑暗腐朽统治,弃职潜逃而被判过刑。他一向热爱戏剧艺术,曾经编过不少戏,很受观众欢迎。当时南溪小学试图在教育和戏剧两方面都作出成绩,聘请阿鉴任该校教员。 1943年,30岁的陈仁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师范大学前身)艺术科。从此他开始进入以探求戏剧艺术为主要内容的人生历程。在专科学校里,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与兴化师生们共同组织该校兴化戏剧社,与福州、闽南两个话剧社形成了校内三足鼎立的戏剧竞争态势。当时阿鉴编写《孟容从军》《哭祖庙》等爱国题材剧本,并自编、自导、自演,宣传抗日救亡。 阿鉴大学毕业后回到仙游,先后在慕陶、榜头中学一边任高中毕业班美术和语文教师,一边编写剧本让该校师生排演。此后所编剧本不少,其中有《劫收》《压迫》《飞红巾》《醉生梦死》等现代话剧,无情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早前地下党人撤离莆仙后,与其断了联系的陈仁鉴,1946年又接上线了。1947年他应聘到台北师范学校当美术教师,并与同乡们共同组织兴化戏活动,1947年,阿鉴被母亲召唤回梓,边任仙游现代中学教师,边编写大量兴化戏剧本,其间曾与同仁们创建“新兴剧团”。 1949年陈仁鉴参加解放仙游活动,解放后组织上派他筹建县新华书店并任经理。后来被人诬陷入狱过。出狱之后自1954年调进仙游县编剧小组开始,他是仙游县也是莆仙戏的一位“挑大梁”剧作家,不断发挥“化腐朽为神奇,点砂砾为黄金”的艺术才华,整理改编好多部轰动全国的优秀传统剧本,出版了剧作选集《春草集》,并在省级以上各刊物发表了大量的有关论文。他是莆仙戏半个多世纪来多次晋京献演、推向全国的带路人,他的大悲剧《团圆之后》和大喜剧《春草闯堂》两部剧作,1959年和1979年两次分别荣调晋京,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和30周年献演,不仅开了莆仙戏晋京献演之先河,而且两次献演都誉满京华,震动神州剧坛。 陈仁鉴是莆仙戏有史以来第一位艺术大师,也是中国剧坛上杰出的剧作家。正如中国现代戏剧泰斗郭汉城在李国庭《陈仁鉴评传·序》中说:“(我国)戏曲史上曾出现过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伟大的戏曲作家??陈仁鉴等当代优秀戏曲作家在戏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1993年,王季思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和《中国当代十大喜剧集》两部大著中,上述陈仁鉴的大悲剧《团圆之后》和大喜剧《春草闯堂》均被收进。值得一提的是,在王教授主编的两部悲、喜剧大著中,任何一位剧作家能有一部悲剧或喜剧被选进,便是莫大的荣幸,然而陈仁鉴“一悲一喜”两部剧作均被选进,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位剧作家。 关于陈仁鉴先生对莆仙戏和中国戏曲的巨大贡献,许多年来不仅全国大小报刊上发表过很多评价文章,犹有李国庭为他撰写了“评传”专著,因而这方面内容本文不拟赘述。陈先生逝世之时,全国各有关部门和各界大家唁电甚多,对其评价亦颇高,他儿子陈纪联在《莆田市文史资料》第十一辑中的《悼先父陈仁鉴》文中引载不少。笔者当时发表四首悼诗,下引两首作为本文介绍莆仙戏这位艺术大师的结束语: 噩耗传来泪眼朦,神州艺苑失仁公。 知名知面哀伤共,悼惜咸深处处同。 能屈能伸素志崇,半生“乌黑”半生红。 风流妙笔垂千古,悲喜交加不世功!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出版者: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设戏史探究、戏海钩沉、戏人传奇和戏册弁序四个栏目,收录了《莆仙戏剧种探源》《试论莆仙戏与梨园戏的源流关系》《两个<张协状元>剧本渊源关系谫探》《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莆仙十音八乐>序》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