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业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48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行业习俗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4
页码: 962-9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县行业习俗的情况。其中包括农事习俗、渔业习俗、畜牧习俗、工匠习俗等。
关键词: 莆田县 行业习俗

内容

第一节 农事习俗
  建国前,莆田地方在农事活动中有迎春、祭土地神、祈雨等习俗。
  一、迎春
  清代以前府县官每年要举行迎春仪式。“立春”前一天,知府、知县等要穿戴官服,坐露轿,带领皂隶等人,每人手持一束纸花,周游四城门,称为“五马行春”。队伍出东门到阔口村,由一老农牵牛,官员们脱靴下田,知府扶犁,知县播种,表示迎春之诚。礼毕迎泥塑春牛(太岁)入城。沿路各人把盐米、争着撤向春牛,祈愿全年丰收吉利。春牛抬入县衙,供人们祭祀,祈免冲犯。最后把这泥塑抬上城墙,等立春时刻一到,把它推下城外了事。
  二、祭土地神
  旧时农民认为农田林果收成好坏与土地神有很大关系,因此,农家在年节和收成时,以及初二、十六日,特别是六月初六日“土地公生日”都要办果、酒、香烛“贡银”到田头园头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
  三、“祈雨”
  建国前,每遇旱年,民间举行“求雨”活动。农民(妇女不能参加)成群结队头顶烈日,身穿孝服,抬出菩萨(多为玄天上帝或黑面的监雷御史张公沿路游行,口唱“乞雨歌”,来到县衙,县官要出来行香。有些神棍多能观察气象,选定可能下雨的日子为“祈雨日”。若真下雨,就可贪天之功为己有,倘不下雨,就说是民心不虔。
  四、以节气和农谚指导农事活动
  民间在农业生产方面习惯用传统谚语、俗语对照进行农事活动。
  “正月栽茄苗,二月栽花苗”,谓茄苗要在正月栽好,迟到二月就有花无实了。
  “雷腾惊蛰前,四十日不见天”,“雷腾惊蛰后,无水供翻犁”,谓惊蛰前响雷,雨季必提前,要防阴雨烂秧,惊蛰后雷,此春雨量少,要防旱。
  “清明谷雨,不熟也死”,谓大小麦在清明节前,必须及时收割。
  “清明节气到,赶种花生、豆”。“清明谷雨间,插秧好时间”。指明种花生、春大豆和插秧季节,不能耽误。
  “大暑节气到,赶种九月豆”。“晚稻插秧过立秋,稻禾遇霜难丰收”。指明种秋大豆和插晚稻秧的季节时限。
  “九月立冬刚动工,十月立冬满洋空”,谓立冬在农历九月,那时秋收刚开始,倘在农历十月,则那时秋收农事应该结束。
  第二节 畜牧习俗
  一、挂红
  农家买耕牛,必在牛角上系一小块红布,俗称“挂红”。祝愿平安吉利。耕牛将死,也给牛角“挂红”送终。买羊则在羊脖子上“挂红”。
  二、酬牛
  耕牛一年四季为农家辛苦耕地,农家在开春时日,则喂以麸皮、黄豆等精饲料和少量米酒,实为耕牛增加营养,准备春耕劳作,俗称“酬牛”。
  三、洗槽
  民间每在卖猪或宰猪之后,把猪栏猪槽清洗打扫干净,然后在猪栏前,摆上果品酒肴,烧纸钱,祭谢栏神,祈求再养新猪时平安顺利,俗称“洗槽”。
  第三节 渔业习俗
  渔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是渔船。渔船有两种:一为“青头”,一为“乌艚”。“青头”全船身白色,加有彩绘。船头绘有“海天浴日”,船头两旁绘两只巨眼。左右舷绘青龙两条。“乌艚”全身黑色,船头两旁雕巨眼两只。新船下水后,船主在船上供奉“妈祖”神像,并取鸡冠血,给神像和所画青龙、船头巨眼举行“点眼”仪式。船出海,船上或家里之人,均不能说“翻”、“覆”之类的话,连鞋、帽及缸、坛、盆、碗、罐等盛器也不能翻过来放置。吃鱼时,鱼要象活鱼一样放在碟、盘里,不能让它斜倒或翻过来。每次出海均要备办“果盒酒”等祭海神,祈求平安;返航时,也要祭谢。
  第四节 工匠习俗
  一、拜师
  旧时,拜师学艺,要备办“拜师礼”,一般为“一担盘”,必须有线面、猪蹄、酒、果和红包(内封现金)作为拜师见面礼。徒弟要给师父行跪拜大礼。学成之后还要办“谢师礼”。
  二、动工散工
  民间兴建某种工程雇佣木工、泥工、石工等,要备办果品酒肴祭神,宣告动工。工程结束后,要宴请所用各种工匠,俗称“散工”。宴席上坐首位的是石工,因为工程由他打基础开始的。
  三、牙祭
  旧例有雇用伙友的商家和工场作坊主人,临时兴建工程主人,在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日要备办酒菜祀神,后请雇佣伙友工匠们聚餐,称为“牙祭”,俗称“做牙”。二月初二为“头牙”,十二月十六为“尾牙”,这两隆重。
  四、拜祖师爷
  旧时各种工匠都供奉各自的祖师神。泥工、木工、石工拜鲁班先师,陶工拜宁封子(一说是陶朱公范蠡),盐工拜盐公陈圣侯,酿酒工拜杜康,制茶工拜陆羽,烧窑工拜董宾,箍桶匠拜陈楠,戏班拜雷海青(田公元帅),理发匠拜罗祖,制豆腐的拜淮南子,制纸的拜蔡伦,祈求工艺长进,事业顺利。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