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住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48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住居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2
页码:
961-9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民间房屋多为土木砖石结构,以厅堂为中心,左右对称。建国后,古典式建筑逐渐减少,代之以现代楼房。城镇大多建多层房屋,钢筋混凝土取代土木结构。套房建筑群正拔地而起,方便居住,颇受群众欢迎。
关键词:
莆田县
生活习俗
住居
内容
建国前,莆田民间房屋,多为土木砖石结构。石基土墙(或砖墙)瓦顶,大多为平屋或双层楼房,3层以上的少见。房屋型式有、“四目厅”、“三间张”“五间张”、“七间张”等,均以厅堂为中心,左右对称。“四目房”为一厅四房,“三间张”为一厅两房,“五间张”为一厅八房,即在“四目厅”的侧的前后两房再有对称的(“小厅”及其后房,“小厅后房”称“外后房”),“正厝后房”称“里后房”,小厅比“厝里”向前突出,设置“小厅”门,左右相对,形成对称格局。有的在“五间张”两侧再建对称的“小厅”及其“后房”,这个“小厅”称“重小厅”,这种房屋称“七间张”。有的在“五间张”两旁隔一“路弄”,再建对称的横向房子,称“护厝”。“路弄”中段设“天井”,上段称“上弄”,下段称“下弄”。有的前后连建“五间张”多座,中间用小院或大“天井”隔开,两侧前后用厢房相连,形成群体建筑,利于聚族而居。这种建筑,两进的叫“双座厝”,三进的叫“三座厝”。前座厅堂叫“顶厅”,“厝里”叫“顶厝里”;后座厅堂叫“上厅”,“厝里”叫“上厝里”。第一座正屋前,往往有个大庭院,三面围墙,一般在前墙正中设置大门,明代,房屋大门皆设于厅中轴线的一偏。也有人把两旁“护厝”延伸到庭院两侧,以代庭院左右围墙,一般是连续横向三间,在庭院左右侧相对,俗称“下间”。“下间”的最前一间称“下间尾”,倘是双层的,“下间尾”楼上前向墙上往往有个大窗,窗台不高,突出的斜栏作靠背排椅,可坐四个人,人称“排椅窗”。正屋一般坐北朝南。侨乡江口则大多建造宫殿式化住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建国后,古典式建筑逐渐减少,代之以四面有窗,前面有阳台的现代楼房。尤其在城镇,为了节约用地,大多建多层房屋。80年代,层楼房不断增多,10层楼房亦已出现。房屋质料结构也以钢筋混凝土取代土木结构。为了解决职工、居民住居问题,成批的5~7层套房建筑群,正拔地而起。套房有一厅两房一厅三房、四房的,内附设小厨间、卫生间,方便居住,颇受群众欢迎。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