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4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服饰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2
页码:
959-9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人服饰,除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外,还因性别、年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其中包括衣裤、鞋、袜和帽等。
关键词:
莆田县
生活习俗
服饰
内容
莆田人服饰,除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外,还因性别、年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衣裤
民国以前,莆田人多穿汉装。民国时期,绅富穿长衫马褂;公教人员,男的多穿长衫或中山装、少数穿西装,女的穿旗袍或短衫加褶裙;一般男女则穿“本地装”。男“本地衫”布料颜色一般为黑色或兰色。两袖及衣身平直而宽,低领,前裾对开襟用五粒布纽扣,两下摆各贴缝一个口袋,有的在左襟上角加一小口袋。女“本地衫”,布料颜色上衣各色均有,裤多为黑色。失偶妇女忌穿红色上衣。广业、常太山区女女上衣用青色,不用红色。湄洲妇女,裤管两色拼接,上红下赤,失偶的上兰下黑,。前裾全襟,从领到右肩前沿到腋下开襟,前襟右侧为黑襟另套底襟缝个口袋。纽扣也是布制的,“本地裤”则男女几为同式,都是裤裆上接3寸左右的白布裤头,裤裆下开叉成双直裤管,裤管特别宽大,穿时折叠裤头用裤头带束紧。男女衣料,春、秋、冬以棉布为主,包括外来的机织棉布和本地家织的“土家布”,夏天则以苎布(夏布)为主,绅富户才穿绫罗绸缎和毛织品。建国后,男装以“本地装”和中山装为主。女装以“本地装”、“青年装”为主;中老年女性仍穿“本地装”,青少年女性多穿翻领对襟的青年装。中青年男性内衣和夏天上衣多取衬衫款式。除“本地装”、中山装、青年装外,还有工人装、学生装、列宁装、军便装。80年代,西装、夹克衣、连衣裙、旗袍等服式流行,服装普遍商品化、多样化。女装型式花样更是日新月异。
莆田中老年妇女,除失偶者外,都喜欢穿大红色上衣,这不仅是喜庆的标志,也是丈夫健在的标志。
二、鞋
建国前,劳动人民除冬天外,其他季节大多赤脚,或出路穿草鞋,赤脚参加各种劳动。冬天穿的鞋多为手工制作的布鞋,鞋底用布片层层糊叠,用苎线密针穿扎,厚一厘米,然后绱上鞋面而成,有浅口或深口等款式。女鞋鞋面或加横扣带,底加厚跟。其后,胶底鞋、皮底鞋、皮鞋、胶鞋进入商场,取代了布鞋。建国后,鞋的花样品种更为繁多,以型式分,有长统、短统、深口、浅口、圆头、尖头、高跟、低跟等;从质料说,有布鞋、半胶鞋、全胶鞋、皮鞋、塑料鞋等。随着莆田鞋业的发展,鞋的品种款式,不断更新,档次也不断提高。
三、袜和帽
建国前,一般民众戴帽穿袜的人并不多见。最早的袜是用白布缝制。民国时始有针织线袜。帽有布帽、纱线帽、羊毛编织帽、呢帽。瓜帽、毡帽、礼帽、军帽、工人帽,老人戴的猴儿帽,小孩戴的风雪帽等。建国后,人民生活提高,穿袜戴帽十分普遍,袜、帽种类式样更为繁多。袜有线袜、丝袜、尼龙袜等。帽除了布帽、线帽、呢帽外,还有出现藤条或塑料或金属制成的安全帽。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衣裤
相关专题
鞋
相关专题
袜和帽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