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生产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91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生产关系
分类号:
F326.4
页数:
3
页码:
260-262
摘要:
本章记述了莆田县水产生产关系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私有制、互助合作、人民公社、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关键词:
水产
莆田县
生产关系
内容
第一节 私有制
建国前,渔业生产资料为少数人占有,渔业生产主要形式有五种:
渔业主占有大量滩涂、桁地、磹地,出租给渔(农)民经营,从中提取租金,与地主收田租相同;渔船主占有全部生产工具,雇佣渔民进行渔业生产,劳力报酬只占生产利润的30%;渔民合股购置渔船,个人各自购置渔网,共同生产,除船老艜可多挂0.5~1张“长头网”外,其余每人各挂网一张,捕捞所获归各人所有;渔民合伙向渔船主租船,各人自带同等渔网,共同生产,捕捞所得,各归各有;房族共有的渔业用地,包括石沪、竹沪、海滩地等,共同维修,抽签轮流进行捕捞作业,捕捞所获,由作业者均分。
渔民除受官僚、渔业主、渔船主、渔霸等剥削外,生产中还受海盗骚扰,渔具、渔获物常被抢劫,受尽苦难。渔民在汛期需要的生产资金,多向鱼行老板借高利贷或“带鱼债”,湄洲岛高利贷,一元月利一角,简称“月角”。“发海”时,鱼行老板杀价,渔民往往增产不增收。抗日胜利后,国民政府发动内战,任意抽壮丁,课税、征调渔船,渔民生活极为窘迫。
第二节 互助合作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贫苦渔民分得土地、渔船、渔网、桁地、磹地、滩涂、水域等生产资料,渔民生产积极性迅速提高,渔业生产得到发展,至1952年,全县有大小渔船1104艘,比1949年881艘增长25.3%。1952年,渔区开设海防基点乡工作试点,根据自愿互利原侧,在南日的浮叶和岩下,湄洲的上山和下山,埭头的江堤,石城的石城和黄瓜,忠门的东蔡等重点渔区,组织临时互助组90个,参加的渔民有618户、2790人,渔船90艘。组织形式:渔船公有或临时租用,渔具自带,劳力互助,渔汛结束则散伙。至1953年底,在临时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31个常年性渔业互助组,其经营形式:一是合伙购渔船、渔网,其他渔具按数量质量折价入股,统一使用,公用公修,劳力统一评分,按劳动所得工分分红,按股分红,渔具和劳力的分配比例分别为百分之三十和七十;二是渔船公有公修,渔网、渔具私有私修,参加的渔民173户、934人,渔船31艘。并新发展临时性渔业互助组46个,参加的渔民238户、1222人。同时,组织渔业信贷互助组5个、357股、资金830.5元。
1954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精神,促进渔业生产互助合作继续发展。当年10月,县人民政府在平海创办第一个渔业生产初级合作社,设社长、会计、出纳、记工员等职,进行成本核算,实行民主管理,按劳分配。至年底,全县常年性渔业互助组增至51个,参加的渔民有531户、2782人(其中能下海的538人),渔船68艘,渔网1350张;临时性渔业互助组增至383个,参加的渔民1779户、6875人(其中能下海的2244人)。渔船383艘、渔网4538张、参加渔业互助合作的户数占渔民总户数的40.3%。海的海涂养殖,也组织临时性互助组43个(303户),常年性互助组36个(248户),初级社1个(22户),参加互助合作的户数占养殖总户数20%。次年中共莆田县委、县人民政府贯彻省委《关于加速沿海地区合作化》的指示,执行“保证质量、放手发展”的方针,全县渔业生产初级合作社发展到77个,入社1895户,占总渔民户的34.3%;渔业互助组发展到454个,加入的计有2460户,占总渔民户的52.1%;加入合作社和互助组的合计占总渔民户的86.4%。当年建立两个渔业生产高级合作社,把渔船渔网等主要渔具折价入社为集体所有,生产收入扣除成本、折旧费及“三金”(公积金、公益金、行政管理金)后,其余按劳分配。
1956年6月13日。县委颁发《关于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几个具体政策问题的规定》。当年冬汛前,全县高、初级渔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85个,入社2195户,其中参加高级社的户数占总渔民户的50%。1957年,贯彻“改善、整顿、巩固、提高”方针,促进渔业生产合作社不断发展,至年底,全县建立高级渔业社40个,入社4420户,占总渔民户5240户的84.3%;初级渔业社14个,入社315户,占总渔民户的6%,二者合计占总渔民户的90.3%,基本实现渔业生产合作化,促进渔业生产发展。1956~1957年,全县新造大围渔船12艘;小渔船76艘。带鱼缯渔船50艘,带鱼钓渔船71艘,定置作业渔船38艘,鲨鱼流刺网渔船28艘。当时渔业生产合作社实行“五定一奖赔”即定劳力、定工具、定产量(产值)、定工分、定成本,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多奖少赔原则。1957年下海劳力每人最高的分红400元,最低的分红150元。
第三节 人民公社
1958年,沿海渔区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原有15个乡、54个渔业生产高级合作社,并入涵江、笏石、埭头、忠门、灵川、南日6个人民公社,有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淡水养殖等大队(营)或专业队(连)37个,共有45677渔业户、249530人。人民公社实行“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生产资料统归公社所有,在分配上,渔民实行级别工资制加奖励,下海渔民包括内海渔民,按劳力技术评级;养殖、加工、补网及渔民家属,按农业技术评级。后来,由于“浮夸风”和“一平二调”、共产风,挫伤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
1962年始,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文件精神和中共福建省委《关于渔区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补充意见(修正草案)》,实行“队为基础、三级所有”政策,渔区体制作了调整。调整以后,海洋捕捞作业的管理体制有三种:1.全部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大队提取“三金”(公积金、公益金、行政管理金);2。大型捕捞作业仍由大队经营,中、小型捕捞作业下放给生产队经营;3.以大队为核算单位,实行分配大包干。
海涂养殖采取生产队经营,管理到组,责任到人,建立奖赔责任制。淡水养鱼有国家办、公社办、社社联办、社队联办、队队联办等形式。体制调整以后,核算单位规模缩小,便于管理和生产,调动了渔民生产积极性,促进渔业生产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渔业体制和经营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方针,对渔业进行体制改革,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把集体统一经营核算分配的单一形式转化为以分散经营、联产计酬和包产到船为主的多种经营方式。1983年,贯彻落实“两滩”(自留滩和责任滩)政策,落实沿海滩涂面积及权属。1985年,海洋捕捞由原来以大队或生产队集体经营核算转为以船为核算单位;滩涂养殖采取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或联户合作经营。当年,全县水产品产量51360吨,比1978年32520吨增加18840吨。1990年,海洋捕捞多实行股份制经营。海水、淡水养殖业,村集体经营的占5%,个体经营的占40%,家庭经营的占20%,各种联合体(股份制经营)占35%。随着多种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推动渔区商品经济的发展。199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67957吨,比1985年增长32.3%。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