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906
颗粒名称: 第八篇 水产
分类号: F326.4
页数: 18
页码: 257-274
摘要: 本篇记述了莆田县水产经济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水产资源、生产关系、养殖、捕捞、管理等。
关键词: 水产经济 莆田县

内容

莆田县地处福建中部沿海,滩涂宽广,浅海辽阔,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境内河沟纵横,水库、池塘星罗棋布,淡水面积大,这些都是发展水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
  建国前,由于生产关系的制约,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落后,渔业生产停滞不前,渔区经济发展缓慢,渔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况,至1949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只6743吨。
  建国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渔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加上渔具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渔业生产发展较快,特别是海水养殖增长幅度更大。1965年,海水养殖面积22469亩,产量4788.45吨,是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16281.3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渔业管理机构受破坏,渔业生产一度混乱,集体经济受到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落实“两滩”(自留滩、责任滩)政策后,渔业生产迅速发展,养殖面积、品种、产量都逐年增多。至1990年,海水养殖面积95950亩,年产量38683吨,淡水养殖面积31457亩,年产量4426吨,是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67957吨。全县已初步形成捕捞、养殖齐头并进,名、优、特养殖品种一起上,产、供、销一条龙的渔业生产格局。
  第一章 水产资源
  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浅海滩涂资源
  滩涂资源 县内沿海滩涂宽广,养份丰富,适宜各种鱼、虾、贝、藻繁殖生长。1980年资源普查时,根据全县滩涂底质采集305个土样分析结果,滩涂底质组成以泥质滩涂为主,占总面积的70%。
  全县滩涂总面积268266亩,其中兴化湾98007亩,属港湾淤泥堆积型,底质多淤泥,坡降平缓,宽度1000~3000米,可利用面积75000亩;平海湾面积38602亩,属沙岸泥沙堆积型,底质多沙泥,坡降较大,宽度150~450米,可利用面积29600亩;湄洲湾115724亩,属港湾淤泥堆积型,底质多淤泥,坡降平缓,宽度1000~2000米,可利用面积94000亩;湄洲岛海域7990亩,可利用6070亩,南日岛海域7943亩,可利用6110亩,均属沙岸泥沙堆积型。
  浅海资源 1980年,对南日岛镜仔——岩下和石城——文甲的10米等深线内的浅海底质,共采集19个土样进行分析,分析结果:粘泥占90%、泥占5%、沙泥占5%。同时,根据海图10米等深线内的面积进行普查,全县浅海面积815250亩,其中兴化湾(包括南日岛北部)334500亩,平海湾(包括南日岛西部和湄洲岛的东北部)327750亩,湄洲湾(包括湄洲湾的西南部)15300亩。
  浅海主要渔场:春汛有兴化湾马鲛鱼、鳓鱼渔场,平海湾墨鱼渔场;夏汛有鹭鹚屿鳀鳁渔场;冬汛有乌丘屿、南日岛东面带鱼、虾皮、梭子蟹渔场。产量最大的是带鱼、大黄鱼、小黄鱼、虾皮、梭子蟹,其次为马鲛、鳓鱼、墨鱼、梅童鱼、鲨鱼等。
  水化分析1980年,在兴化湾的江口,平海湾的平海,湄洲湾的忠门、湄洲岛、南日岛5个地方设立站位,对5个水域进行水化分析。
  二、淡水资源
  全县池塘面积5000亩,零星分布各乡镇;河沟面积26280亩,集中在城厢、涵江、黄石、城郊、渠桥、笏石、西天尾、梧塘、江口等地,河岸较直,比降和缓,水面较宽,水温适宜,淡水养鱼条件优越。1949~1959年,全县新建大小水库52座,总蓄水量3.1325亿立方米。其中最大的东圳水库,有效蓄水量2.83亿立方米。至1990年,全县水库85座,有效蓄水量5.039亿立方米,总水面23534亩,还有山塘1万多口,均为淡水养鱼的重要资源。这些淡水水域,水质养份丰富,有利于鱼类及其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
  三、生物资源
  县境沿海浅海滩涂的浮游生物有13类58种,其中桡足类31种、水母类6种,毛颚类5种,腹足和十足类各4种,端足类、介形类和磷虾类各2种,糠虾类和鞭毛虫类各1种。底栖生物有;菱形藻、舟形藻、曲舟藻、卵形藻、棋形藻、瓮形藻、直链藻以及沙蚕、沙参等。
  县内淡水水域浮游生物有36种:浮游植物占14种,其中绿藻门9种,硅藻门2种,甲藻门、裸藻门、蓝藻门各1种;浮游动物22种,其中原生动物门5种,节肢动物门6种,轮虫类9种。
  各种水域的浮游生物数量以池塘为最多,达15~~66万个/升,河沟1~1.15万个/升;水库0.2340~5.8万个/升。大量浮游生物是发展水产业的优越条件,1980年对各种水域的浮游生物作调查检测。
  第二节 水产种类
  一、鱼类
  境内有鱼类323种,分隶27目、109科、232属。其中海洋鱼类236种,洄游河口性鱼类21种,纯淡水鱼类66种。
  在323种鱼类中,软骨鱼类32种,硬骨鱼类291种。软骨鱼类中又以鲼目鱼类最多,共13种;鳐目鱼类次之,共8种;鲤形目类46种;鲷形目鱼类26种。
  海洋鱼类主要品种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马鲛鱼、鳓鱼、鲷鱼、石斑鱼、鲳鱼、鳀鳁鱼、日本鳀鱼、丁香鱼、鳗鱼、鲨鱼、梅童鱼、鲂鱼、三角鱼、墨鱼、枪鸟贼、章鱼等。
  淡水鱼类主要品种有:鲢鱼、鳙鱼、草鱼、青鱼、鲤鱼、鲻鱼、编鱼、鲮鱼、罗非鱼、鳗鱼、鲴鱼、鲫鱼、鳡鱼、鲚鱼、鲥鱼、鰶鱼、鲶鱼、鳢鱼、泥鳅等。
  二、虾、蟹、贝、藻类
  境内虾、蟹、贝、藻共有172种,分隶91科。其中腔肠类6科8种,拟软体类1科2种,环节类2科3种,软体类44科88种,节肢类15科33种,棘皮类14科18种,藻类9科20种。
  虾类有对虾、罗氏沼虾等,特别是日本对虾、长毛对虾和斑节对虾,有5个产卵幼苗场,分布在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湄洲岛和南日岛附近海域。
  蟹类有梭子蟹、锯缘青蟹、中华绒螯蟹等。
  贝类有缢蛏、牡蛎、杂色蛤、泥蚶、扇贝、江瑶、贻贝、鲍鱼、竹蛏、海菊蛤等。
  藻类包括紫菜、海带、红毛藻、石花菜、铁丁菜、马尾藻、江蓠等。
  三、两栖类
  境内两栖类有青蛙、古巴牛蛙、虎纹蛙等。
  第二章 生产关系
  第一节 私有制
  建国前,渔业生产资料为少数人占有,渔业生产主要形式有五种:
  渔业主占有大量滩涂、桁地、磹地,出租给渔(农)民经营,从中提取租金,与地主收田租相同;渔船主占有全部生产工具,雇佣渔民进行渔业生产,劳力报酬只占生产利润的30%;渔民合股购置渔船,个人各自购置渔网,共同生产,除船老艜可多挂0.5~1张“长头网”外,其余每人各挂网一张,捕捞所获归各人所有;渔民合伙向渔船主租船,各人自带同等渔网,共同生产,捕捞所得,各归各有;房族共有的渔业用地,包括石沪、竹沪、海滩地等,共同维修,抽签轮流进行捕捞作业,捕捞所获,由作业者均分。
  渔民除受官僚、渔业主、渔船主、渔霸等剥削外,生产中还受海盗骚扰,渔具、渔获物常被抢劫,受尽苦难。渔民在汛期需要的生产资金,多向鱼行老板借高利贷或“带鱼债”,湄洲岛高利贷,一元月利一角,简称“月角”。“发海”时,鱼行老板杀价,渔民往往增产不增收。抗日胜利后,国民政府发动内战,任意抽壮丁,课税、征调渔船,渔民生活极为窘迫。
  第二节 互助合作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贫苦渔民分得土地、渔船、渔网、桁地、磹地、滩涂、水域等生产资料,渔民生产积极性迅速提高,渔业生产得到发展,至1952年,全县有大小渔船1104艘,比1949年881艘增长25.3%。1952年,渔区开设海防基点乡工作试点,根据自愿互利原侧,在南日的浮叶和岩下,湄洲的上山和下山,埭头的江堤,石城的石城和黄瓜,忠门的东蔡等重点渔区,组织临时互助组90个,参加的渔民有618户、2790人,渔船90艘。组织形式:渔船公有或临时租用,渔具自带,劳力互助,渔汛结束则散伙。至1953年底,在临时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31个常年性渔业互助组,其经营形式:一是合伙购渔船、渔网,其他渔具按数量质量折价入股,统一使用,公用公修,劳力统一评分,按劳动所得工分分红,按股分红,渔具和劳力的分配比例分别为百分之三十和七十;二是渔船公有公修,渔网、渔具私有私修,参加的渔民173户、934人,渔船31艘。并新发展临时性渔业互助组46个,参加的渔民238户、1222人。同时,组织渔业信贷互助组5个、357股、资金830.5元。
  1954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精神,促进渔业生产互助合作继续发展。当年10月,县人民政府在平海创办第一个渔业生产初级合作社,设社长、会计、出纳、记工员等职,进行成本核算,实行民主管理,按劳分配。至年底,全县常年性渔业互助组增至51个,参加的渔民有531户、2782人(其中能下海的538人),渔船68艘,渔网1350张;临时性渔业互助组增至383个,参加的渔民1779户、6875人(其中能下海的2244人)。渔船383艘、渔网4538张、参加渔业互助合作的户数占渔民总户数的40.3%。海的海涂养殖,也组织临时性互助组43个(303户),常年性互助组36个(248户),初级社1个(22户),参加互助合作的户数占养殖总户数20%。次年中共莆田县委、县人民政府贯彻省委《关于加速沿海地区合作化》的指示,执行“保证质量、放手发展”的方针,全县渔业生产初级合作社发展到77个,入社1895户,占总渔民户的34.3%;渔业互助组发展到454个,加入的计有2460户,占总渔民户的52.1%;加入合作社和互助组的合计占总渔民户的86.4%。当年建立两个渔业生产高级合作社,把渔船渔网等主要渔具折价入社为集体所有,生产收入扣除成本、折旧费及“三金”(公积金、公益金、行政管理金)后,其余按劳分配。
  1956年6月13日。县委颁发《关于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几个具体政策问题的规定》。当年冬汛前,全县高、初级渔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85个,入社2195户,其中参加高级社的户数占总渔民户的50%。1957年,贯彻“改善、整顿、巩固、提高”方针,促进渔业生产合作社不断发展,至年底,全县建立高级渔业社40个,入社4420户,占总渔民户5240户的84.3%;初级渔业社14个,入社315户,占总渔民户的6%,二者合计占总渔民户的90.3%,基本实现渔业生产合作化,促进渔业生产发展。1956~1957年,全县新造大围渔船12艘;小渔船76艘。带鱼缯渔船50艘,带鱼钓渔船71艘,定置作业渔船38艘,鲨鱼流刺网渔船28艘。当时渔业生产合作社实行“五定一奖赔”即定劳力、定工具、定产量(产值)、定工分、定成本,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多奖少赔原则。1957年下海劳力每人最高的分红400元,最低的分红150元。
  第三节 人民公社
  1958年,沿海渔区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原有15个乡、54个渔业生产高级合作社,并入涵江、笏石、埭头、忠门、灵川、南日6个人民公社,有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淡水养殖等大队(营)或专业队(连)37个,共有45677渔业户、249530人。人民公社实行“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生产资料统归公社所有,在分配上,渔民实行级别工资制加奖励,下海渔民包括内海渔民,按劳力技术评级;养殖、加工、补网及渔民家属,按农业技术评级。后来,由于“浮夸风”和“一平二调”、共产风,挫伤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
  1962年始,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文件精神和中共福建省委《关于渔区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补充意见(修正草案)》,实行“队为基础、三级所有”政策,渔区体制作了调整。调整以后,海洋捕捞作业的管理体制有三种:1.全部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大队提取“三金”(公积金、公益金、行政管理金);2。大型捕捞作业仍由大队经营,中、小型捕捞作业下放给生产队经营;3.以大队为核算单位,实行分配大包干。
  海涂养殖采取生产队经营,管理到组,责任到人,建立奖赔责任制。淡水养鱼有国家办、公社办、社社联办、社队联办、队队联办等形式。体制调整以后,核算单位规模缩小,便于管理和生产,调动了渔民生产积极性,促进渔业生产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渔业体制和经营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方针,对渔业进行体制改革,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把集体统一经营核算分配的单一形式转化为以分散经营、联产计酬和包产到船为主的多种经营方式。1983年,贯彻落实“两滩”(自留滩和责任滩)政策,落实沿海滩涂面积及权属。1985年,海洋捕捞由原来以大队或生产队集体经营核算转为以船为核算单位;滩涂养殖采取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或联户合作经营。当年,全县水产品产量51360吨,比1978年32520吨增加18840吨。1990年,海洋捕捞多实行股份制经营。海水、淡水养殖业,村集体经营的占5%,个体经营的占40%,家庭经营的占20%,各种联合体(股份制经营)占35%。随着多种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推动渔区商品经济的发展。199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67957吨,比1985年增长32.3%。
  第三章 养殖
  第一节 育苗
  1960年以前,全县水产养殖苗种均为自然繁殖。
  淡水鱼育苗 1960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许经纶配合省水产厅的技术员,在涵江集奎养鱼场进行家鱼人工孵化试验获得成功,为淡水养鱼提供苗种。家鱼人工孵化,选择生长良好,性腺接近成熟的亲鱼进行精养,雌雄按3∶1比例搭配为一组,给亲鱼注射性激素或鲤鱼脑垂体催情,又模拟自然产卵条件,设计人工流水刺激种鱼产卵,然后进行人工授精、孵化。1990年培育淡水鱼苗2500万尾。
  紫菜育苗 1965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派戴成祖参加中央紫菜养殖歼灭战小组,用文蛤壳培育紫菜丝状体成功,为紫菜人工养殖提供种苗。选择孢子成熟度较高的石磹紫菜,进行阴干刺激,促使孢子大量分散,在育苗池底平面排好经清洗消毒过的文蛤壳,然后把含有孢子的水放进育苗池,孢子钻入文蛤壳内,经夏季人工培育,孢子发育,至“白露”前后,即可进行采苗。70年代,南日、埭头、平海、忠门、湄洲等地先后建成紫菜育苗室36座,育苗面积6500平方米,可供养殖紫菜2万亩。1977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丘虎三、吴文烟、黄春恺培养紫菜丝状体获得成功,提高育苗能力3~5倍,降低成本50%以上。1990年紫菜育苗1800万多壳苗。
  花蛤育苗 1976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省水产科研所和灵川乡下尾大队三家协作,在下尾村进行花蛤人工土池育苗试验获得成功,填补省内花蛤育苗空白。灵川、忠门、南日等地新建花蛤育苗池2万多亩,年产中苗2500多吨,为县内及全省各地提供大量优质蛤苗。1983年这一项目获农牧渔业部授予许主民“花蛤土池人工育苗改进二等奖”。1990年建花蛤育苗池1672亩,产花蛤苗1816吨。
  海带育苗 1978年,县海带育苗室投产,苗房面积1000平方米,通过几次技改,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1990年,培育海带苗2万多片。
  红毛藻育苗 1978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黄春恺,在国营海带养殖场进行红毛藻人工育苗养殖试验,获得成功,为国内外首创。
  河蚌育苗 1981年,县水产局林超等与淡水养殖场进行河蚌育苗、育珠,获得成功。
  对虾育苗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县先后兴建对虾育苗室10座,育苗面积4500平方米,年培育对虾苗3.5~4亿尾。1990年培育对虾苗6亿尾。培育淡水鱼苗2500万尾。
  第二节 海水养殖
  建国前,海水养殖品种少,产量较低,1949年,全县养殖牡蛎蛎21139亩,年产1166吨,亩均55公斤;缢蛏4112亩,年产鲜蛏913吨,亩均222公斤。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采取扶持措施,发展海水养殖,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养殖品种有贝、藻、鱼、虾、蟹等五大类,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海水养殖的产量也不断提高。1957年,全县养殖牡蛎29135亩,年产3255.7吨,亩均109.8公斤,比1949年增长1.79倍;大蛏6000亩,年产鲜蛏1701吨,亩均283公斤,比1949年增长80%。
  1978年后,随着“两滩”政策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渔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海水养殖发展成为品种多样,生产、育苗、饲料加工等配套的生产体系。1981年,海水养殖面积5万亩,总产量17652吨,占全县水产品总产量34362吨的51.4%,超过海洋捕捞产量。由于科技的进步,促进养殖品种增多,面积扩大,单产提高。1990年养殖牡蛎蛎46500亩,年产蛎肉12250吨,亩均263公斤;大蛏19200亩,年产鲜蛏11095吨,亩均578公斤;花蛤7000亩,年产7867吨,亩均1124公斤;对虾8000亩,年产1235吨,亩产154公斤。全县海水养殖总面积95950亩,产贝、藻、鱼、虾、蟹等38683吨,占全县水产品总产量的56.92%。
  一、贝类养殖
  缢蛏 俗称蛏,为县内传统养殖主要品种之一。明弘治《兴化府志》载:“蚶与蛏皆以海荡为田种之”。这一记载距今500多年。民国22年(1933),全县蛏的总产量1998吨,1949年,全县养蛏4112亩,产量913吨。全县养蛏主要集中在江口和涵江公社,占全县养蛏面积60%,养殖潮区多在中潮区到低潮区上半部,由于多年来堵江截流建水库和围海造田,减少淡水注入量,改变海区理化条件,缢蛏养殖单产明显下降,因而养殖面积也随之减少。1959年,全县养蛏面积减至410亩。1979年,涵江公社的哆头、哆中、哆后三村渔民,利用荒废海滩筑埂围堤,蓄水养蛏获得成功,当年,涵江公社养殖1500亩,亩收一级鲜蛏600~750公斤,鲜蛏蛏制干率10~13%,由于蓄水养蛏延长摄食时间和摄食量,产量比潮间养殖法提高两倍,出干率增加一倍,经济价值提高20~40%,因而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是年,全县养蛏18300亩,产量4165吨。1990年,全县养蛏蛏19200亩,总产量11095吨。
  牡蛎 俗称蚮,为县内传统养殖主要品种之一。产地分布在湄洲、忠门、秀屿、埭头、北高、灵川、江口等地区,多在海滩垒石养殖。50年代亩产仅100斤(鲜蛎肉)。1960年国家经济暂时困难,生产单位不留或少留亲贝,导致1961至1963年牡蛎总产量大幅度减少(三年产量分别为735.75吨、303.35吨、159.95吨)。1964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留养亲贝,同时做好附苗预报工作,生产很快恢复。1965年,发动社队大力发展条石养蛎,条石养蛎多采用“桥式”养殖、附苗面积大,生长好,亩产可达250~350公斤。因而养殖面积迅速增加,当年全县牡蛎养殖面积12500亩,其中条石养蛎占10%左右,总产量2305.2吨。至1978年全县养殖面积达24000亩,其中条石养蛎15000亩,总产量86000吨。1979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简称“县水技站”)与忠门乡乌垞大队合作,进行深水养蛎试验获得成功,面积3亩,亩产400公斤;1979年,县水产部门对传统牡蛎条石养殖法进行改革,推广吊养牡蛎养殖法,单产提高3~4倍,纯收入提高4~5倍。忠门西埔垦区吊养1亩,亩产700公斤。1980年后,全县推广发展自然海区垂下式吊养牡蛎,养殖面积逐年扩大,随着技术改革,产量不断提高。1990年,全县养殖面积46500亩,总产量1225吨,其中吊养牡蛎8000亩,年产440吨,亩均产量550公斤。
  杂色蛤 俗称花蛤。1976年,县水技站与省水产研究所在灵川下尾大队试验花蛤人工育苗,至1979年,在40亩土池里附着稚贝40多亿粒,每平方米达13万粒之多,收蛤苗1000公斤,为县内、外花蛤养殖提供种苗。灵川下尾成为省内花蛤种苗基地。当年,全县花蛤总产量35吨。1984年,兴化湾近海发现大量巴非蛤,1985年捞获10000多吨,以后逐年减少,1990年巴非蛤已少见。1990年全县花蛤养殖7000亩,年产7867吨,亩均1123公斤。
  二、藻类养殖
  紫菜 俗称乌菜,也是县内传统养殖品种,分布在南日群岛、湄洲岛、鹭鹚屿等地。
  1964年以前,紫菜仅停留在岩礁菜磹增殖。1965年,进行人工养殖试验,当年全县养殖紫菜205亩,总产151450公斤。1974年,全人工采苗获得成功后,养殖面积迅速发展。1978年2月,县水技站与忠门乌垞紫菜养殖场共同研究设计紫菜定脚养殖法,把原紫菜脚架由毛竹改为石条或水泥桩定脚,浮子的材料由竹筒改为塑料,经当年大面积试验,表明垂下式DF筏对海区有广泛的适应性。1979年,县内全面推广应用,全县养殖紫菜4254亩,总产730吨,亩产175公斤。之后,面积逐年扩大,1990年,全县养殖紫菜面积10600亩,比1979年扩大1.49倍,年产量1174吨。
  海带 1958年,海带由大连南移福建,同年在埭头翁厝创办海带养殖场,平海乡江堤村、南日乡岩下村也同时试养,试养面积共182亩,年产干海带34.0吨,亩均191公斤。从此,莆田始有海带养殖,但种苗仍从外地购进。1968年,在平海乡江堤村筹建海带育苗室,1978年投产,年育海带苗1.5万片,从此海带养殖迅速发展。1979年,全县养殖4200亩,总产3004吨,亩均750公斤。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产量不断提高。1990年,全县养殖海带4200亩,年产4950吨,亩均1178公斤。
  三、对虾养殖
  1980年,忠门镇在西埔围垦区内建对虾养殖池六口,面积共600亩。当年投产,年产对虾21吨,虾苗由闽东购进。1983年,乌垞大队在围垦区内进行小面积养殖。随着虾苗由人工大量繁殖,南日、东峤、埭头等地相继养殖对虾,面积不断扩大。1986年,在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下,养殖面积由1985年的850亩,发展到2228亩,总产量141吨,产值达280万元。1989年,因国际市场的影响,对虾养殖出现滑坡,县加强科学技术指导和行政管理,提出“保面积,降成本,增效益”的对策,在忠门镇岳秀村对虾养殖场试养300亩双季对虾获得成功,每亩增产100公斤,亩增收3000元,同时还采取虾蛤混养,虾蛏混养等综合技术措施,提高虾池利用率。1990年,全县养殖对虾8000亩,其中双季对虾养殖3500亩,虾蛤混养350亩,虾蛏混养150亩,总产量1240吨,亩均150公斤,最高亩产280公斤,总产值3100万元,加工出口200吨,创汇152万美元。
  四、网箱养殖
  1985年,在忠门镇乌垞综合场、灵川下尾开始网箱试养石斑鱼。尔后,南日的万峰、港南也进行真网箱养殖。1990年全县网箱养鱼110个标准箱,主要养殖石斑鱼、真鲷等,年产量40吨。
  第三节 淡水养殖
  五代时,境内就有池塘养鱼,但一直到建国前,县内淡水养殖面积不大。
  建国后,淡水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1954年,晋江专署水产局在涵江铁灶创办县淡水鱼种场,面积18亩。1958年创办望江养鱼场,面积1700亩,1959年获国务院“有水皆养鱼、处处鱼米乡”锦旗一面。1960年,在白塘、土海、黄石、城郊、涵梧、东圳水库等地相继创办淡水养鱼场。同年家鱼人工孵化成功,为淡水养殖提供优质鱼苗,同时实行“水、苗、饵、密、混、轮、防、管”的八字养鱼方针,淡水养鱼业迅速发展,至年底,全县养殖面积达2万多亩,年产鲜鱼215吨。
  1978年起,先后引进罗非鱼、古巴牛蛙、埃及塘虱、罗氏沼虾等新品种,同时进行鳗鲡养殖和稻田养鱼试验。当年,实施农牧渔业部水产局下达罗非鱼养殖大面积推广项目,全县推广面积1587亩,年总产量600吨,产值180万元。水库捕捞技术也从简单的钓、缯发展为三重刺网电赶围捕。1990年,全县淡水养殖面积31457亩,总产量4426吨。
  一、池塘养殖
  建国前,县境内只有零星的池塘养鱼,养殖的主要品种为草鱼、鲤鱼、鲫鱼等。
  建国后,池塘作为水利设施,面积大量增加,但由于苗种依靠“江苗”,养殖面积发展受限,60年代“家鱼”人工育苗试验成功,促进养殖生产的发展。1978年后,随着农业体制改革,池塘养鱼有较大的发展。
  1979年,县外贸公司引进日本设备、技术,与涵江公社鱼场合资,在涵江新港创办全县第一家鳗鱼养殖场,面积22亩,当年出口成鳗24吨。1982年,创办江口中心养鳗场,面积23亩,当年全县池塘养殖面积3106亩,产量250吨。尔后,境内养鳗业大兴,至1986年,江口、梧塘等地在省外贸部门的支持下,投资新建养鳗场8个,面积157亩。1985年初,投放鳗苗1326斤,当年出口成鳗356吨,存池251吨。是年,全县池塘养殖面积4309亩,产量1032.9吨。1986年,由世界银行贷款和金匙集团投资新建养鳗场15个,面积549亩,投苗6114斤,当年出口成鳗872.98吨,存池736.29吨,年产值4203.34万元。1990年,全县他塘养鱼面积4832亩,其中渔业专用塘1731亩,养殖品种从鲢鱼、鳙鱼、草鱼、青鱼、鲤鱼、鲫鱼等发展到养殖罗非鱼、鳗鲡、埃及塘虱、古巴牛蛙、虎纹蛙、中华绒螯蟹等。养殖技术从单一放养发展到多层次多品种混养。当年全县总产量3042吨,其中鳗鱼1415吨,产值2875万元,出口成鳗800吨,创汇560万美元。
  二、河沟养鱼
  县内平原地区河沟纵横交错,共有水域面积2.2万亩,宜于淡水鱼养殖。建国前,没有人工河沟养鱼。
  建国后,随着水产科技的进步,河沟养鱼逐步发展。50年代,建立土海、白塘、显应三个河沟养鱼场,面积3000亩,年产鲜鱼35吨。60年代建立黄石、城郊、涵梧、显应等四个养鱼场,养鱼总面积达17300亩。1978年后,淡水养鱼多由个体专业户承包经营。1980年,全县有河沟养鱼面积11430亩,至1990年,全县河沟养鱼面积6000亩、网箱1500个,年产鲜鱼215吨。
  三、水库养鱼
  东圳水库养鱼场水域面积1.8万亩,水质优良,为县内淡水养鱼重要基地。1960年4月,水库建成后即建立养鱼场。1961年投放鱼苗190万尾。1962年投放自育鱼花170万尾,鱼苗30万尾。1966年库内捕鱼136吨,1967年投放自育鱼苗120万尾。1973年7月,遭台风暴雨袭击,库内水位猛涨,大量鱼群随洪水从溢洪道流失,年产仅6.5吨。1986年,推行承包责任制,坚持“自繁、自育、自养”原则,引进脉冲电赶鱼群捕捞技术,产量逐渐上升。1987年投入3寸以上鱼苗219.07万尾,创年投放量最高水平,至1990年止,共投放鱼苗2197.6万尾,1990年捕鱼90.5吨,产值28.79万元,比1985年增长1.8倍。东圳水库养鱼场现有鱼苗池104亩,青饲料基地130亩,机动捕鱼船3艘、网船8艘、脉冲电赶鱼具2套、高12米的三层刺网20张、高3米的三层刺网15张、高20~25米的闸网25张。
  其他水库养鱼1958年后,径里、桂山、鉴楼、红山、石塘等水库开始养鱼。1958~1981年,径里、桂山两水库养鱼收入仅3194元,1982年后,建立专业养鱼捕捞组,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投入大规格鱼苗7.92万尾,1990年,亩产12.8公斤,年产鲜鱼10.4吨。至1990年,这些水库共有养鱼水域面积2500亩,年产鱼15吨。
  第四节 养殖场(公司)
  县淡水养殖场 位于涵江白塘,1958年创办,当年,接收1954年晋江专署水产局在涵江铁灶创办的莆田淡水鱼苗场。1961年收归晋江专署水产局,1965年再次下放,由县淡水养殖场经营。县淡水养殖场下辖铁灶淡水鱼种场、白塘养鱼场、土海养鱼场、集奎养鱼场,养殖面积共4000亩。1981年土海养鱼场下放给笏石公社管理。县淡水养殖场为发展淡水养殖提供大量的鱼苗、鱼种,同时开展养殖捕捞技术及鱼病防治的指导工作。1990年县淡水养殖场 有干部4人,职工27人,年产鱼苗4500万尾,成鱼养殖面积900亩,年产鱼12吨,产值4.8万元。
  县贝类养殖场位于涵江哆头,1956年由福建省水产局创办,下设忠门双园、江口郊上二个分场,以养殖大蛏,培育蛏苗为主,同时对全县贝类养殖技术、病害防治方面起了示范作用。1958年下放给县水产局,1963年停办。
  县海带、紫菜、红毛藻养殖场 1958年在埭头翁厝创办县海带养殖场,次年迁南日石盘(今址),养殖面积80亩,职工18人。1971年至1978年与平海海带育苗室合并,改称县海带育苗养殖场。1976年原南日山初海带育苗室改建为紫菜育苗室,1978年进行红毛藻人工育苗试验。1988年,全县拥有紫菜育苗面积3000亩,红毛藻育苗面积1000亩,1990年养殖场有职工38人。
  县海带育苗室 位于平海江堤,1968年筹建,1972年建成,有工人12人。1978年海带育苗室正式投产,育苗面积1000平方米,培育海带苗15000片,可养殖海带5000亩。1980年扩大育苗面积500平方米,1985年与新成立的县海珍品试验场合并,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至1990年,有在职职工44人。
  县鳗业公司 位于城关,1988年成立,经营鳗鱼养殖、饲料加工、鳗鱼加工、销售等业务。1990年有职工30人,养鳗面积20亩,产量60吨,产值300万元。
  县中华绒毛蟹增殖站 位于黄石,1988年建立,从事中华绒毛蟹苗资源开发及名、优、特和其他水产品的育苗、养殖、试验。1988~1990年,为全省25个县市培殖蟹苗2亿只。
  第四章 捕捞
  第一节 海洋捕捞
  莆田为滨海之县,海洋捕捞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进步,海洋捕捞也不断地发展。民国22年(1933),全县海洋捕捞总产量6439.75吨,其中带鱼、虾皮3455吨,大黄鱼、马鲛鱼、鳓鱼1955吨,其它1029.75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封锁海面,渔民无法出海捕鱼,甚至渔船、渔网被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渔民不得安宁,渔业生产衰落,至1949年,全县仅有渔船881艘,总载重量2942吨,海洋捕捞年产量4522吨(其中鱼类2210吨,虾蟹2312吨),比1933年减少1917.25吨。
  建国后,渔民分得各种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涨。1952年,全县有渔船1104艘,比1949年增加223艘,年产各种水产品8831吨,比1949年增长95.2%。1956年,黄瓜、石城、南日浮叶、湄洲下山4个渔业社,在县人民政府扶持下,引进大型流动作业,单载重25吨的大围缯渔船就有4对。当年全县海洋捕捞水产品15901.5吨,比1949年增长154.7%。
  1959年,全县首批建造载重30吨的装机80马力的机帆围缯渔船4对,湄洲上山、埭头石城先后发展敲〓作业。海洋捕捞从县内沿海定置作业向近海流动作业发展,作业渔场由县内沿海扩展到北至浙江舟山群岛、南至广东汕头海面。随着科技进步,1980年海洋捕捞生产实现“三化”(即渔网尼纶化、渔船动力化、生产指挥电讯化)。1985年,全县海洋捕捞水产品23714.55吨,比1981年15610吨,增长51.9%。1990年,全县有机动渔船3864艘,总载重量24889吨,共装机73914马力;木帆船1058艘,总载重量2014吨。年捕捞海洋水产品24848吨,占全县水产品产量67957吨的36.56%。
  海洋捕捞作业的主要种类有:
  一、张网类
  张网,通称定置网,为海洋捕捞传统作业方式,沿海渔区均有分布,捕捞量占全县水产品总产量的60%,分双桩有翼张网、插杆无翼张网、框架张网三种。
  双桩有翼张网 在湄洲岛称鲎尾网,在南日岛叫“鲎戈”网,网为一囊两翼,作业时以两根木桩或竹桩固定在作业渔场,挂网时在两翼网上纲各系长7尺毛竹筒4~5根,末端各系长毛竹一根,网口正中系毛竹筒一根,充当浮力,网口下方系锤石一块,使网口充分张开,平潮时起网捕鱼。双桩有翼张网主要分布南日、湄洲、埭头、平海、忠门、秀屿、北高等乡镇。南日、湄洲有冬、春二汛期。冬汛渔场在南日、湄洲至乌丘屿之间,渔期11月至翌年4月,主捕毛虾、带鱼、墨鱼、小杂鱼等。春汛渔场靠近海岸,渔期49月,主捕三角鱼、鳀鳁鱼、日本鳀鱼,小虾等。埭头、平海、忠门、秀屿、北高等乡镇仅有春汛生产,渔场均在当地沿海潮流畅通的海区,渔期3~8月,主捕丁香鱼、七星鱼、鳀鳁鱼、日本鳀鱼、三角鱼、虾类等。双桩有翼张网捕捞量占张网类总捕捞量的90%。1963年以前,双桩有翼张网的网具原料为苎麻编织成网后,以“红柴”(龙眼、荔枝树的根、干)煮汁染制而成。1963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南日岩下用聚氯乙烯取代苎麻织网试验成功,增产35%,降低成本20%。定置作业春汛挂网,捕捞一些经济鱼类的幼鱼、仔鱼,对水产资源损害较大。1980年,在湄洲岛进行定置改业试点,根据当地水产资源改为鳀树缯作业,及转场闽南渔场钓捕鱿鱼,既有经济效益,又保护生态资源。1990年,全县有捕捞作业渔船1677艘、双桩有翼张网的渔网15120张。
  插杆无翼张网 插杆无翼张网俗称〓桁,张设在近、内海岛礁或突出部大潮干流线上下,潮流湍急的海区,依靠插杆挂网捕鱼。渔期2~8月,主捕日本鳀鱼、育鳞鱼、赤鼻、白魟、七星鱼、三角鱼、小鱼虾等。主要分布在南日岛和小日、鳌山、罗盘、赤山等小岛及忠门沿海个别地方。
  框架张网为无翼张网,俗称“四角柜”,“框网”以4根大杉木固定成方形张开网口的称“大网”,以大毛竹张开网口的称“网仔”,作业渔场在南日岛外至乌丘屿附近,渔期11月至翌年4月,主捕毛虾、带鱼、墨鱼、小杂鱼等。70年代前,南日岛有渔船50艘、渔网600张。70年代后,因资源衰退经营亏损而停产。
  二、刺网类
  刺网俗称绫,有定置刺网与流动刺网之分。流动刺网按作业水层分底层刺网与中、上层刺网。流动刺网,利用网在海中随潮漂流,使鱼类刺挂网目或被缠络而被捕获。可据不同捕捞对象,使用大小不同网目的刺网,以利保护水产资源。
  马鲛鱼单层流动刺网 这种刺网俗称马鲛绫。该作业由兴化湾马鲛鱼定置刺网作业(俗称“〓旗”)演变而成。1954年前,在兴化湾捕捞马鲛鱼,均使用定置刺网,由于生产发展,渔场拥挤,影响航道,1955年县水产科在黄瓜屿对其传统的渔具、渔法进行改革,把兴化湾马鲛鱼定置刺网改为流动刺网,并在兴化湾鱼场推广。马鲛绫网料原为苎麻,1957年改用进口10号尼纶丝取代苎麻。1964年使用国产尼纶丝,大大降低成本,当年实现网具尼纶化、浮子塑料化。马鲛绫渔期3~6个月,主捕马鲛鱼、鳓鱼。1990年,全县有作业渔船329艘,载重630吨,共装机1434马力,配备绫片15000张。
  鲻鱼刺网 俗称乌鱼绫。根据鲻鱼在产卵季节喜栖礁石附近的特性,先把绫片圈围在礁石四周,然后用石片竹杆敲打水面,使鱼受惊刺上网目而被捕获。鲻鱼三重刺网是70年代中期由鲻鱼单层刺网改革而成的新型作业,提高捕捞效果。渔场在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的内海,渔期在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主捕乌鱼、鲻鱼。1990年全县有作业渔船250艘、绫片1万余片。
  鲳鱼流刺网 俗称鲳绫。属中、上层刺网,1959年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设计,在湄洲乡莲池村试验成功,1960年后在全县推广,作为定置作业淡季轮作渔具。渔场在南日、湄洲岛外至乌丘屿之间,渔期7~10月,主捕鲳鱼。1990年,全县有此种作业渔船56艘,总载重量480吨,共装机900马力,配备片2240张。
  梭子蟹流刺网 属底层刺网,有刺缠兼有之特性,是县内传统捕捞作业工具。60年代初,网具材料原为苎麻,60年代中后期以维尼纶取代。梭子蟹的渔场在南日、湄洲、乌丘屿之间,渔期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4月,主捕梭子蟹,兼捕一些底层鱼类。1990年全县有作业渔船63艘,总载重量630吨,共装机1434马力,配备绫片2520张。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平海乡的平海、上店、嵌头、上林等村,有小杂绫作业,以小舢为渔船。1990年,全县有舢舨渔船近千只,绫片万张。
  三、围网类
  围网分无囊围网和有囊围网两种。有囊围网又有单船围网与双船围网之别。围网类有大围缯、带鱼缯、小围缯、鳀树缯、灯光围网等。
  大围缯 属双船有囊围网,翼网长253米,囊网长66米,具有围、拖的特性。1956年从闽侯县引进,首批在福州建造载重25吨木帆围缯渔船4对。1959年,县成立机帆化办公室,推广机帆船4对。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机帆船大围缯作业在南日的浮叶、岩下、小日,埭头的黄瓜、筶杯、石城、平海的上店,忠门的文甲等地发展较快,70年代末大围缯实现渔船动力化,指挥电讯化,渔具尼纶化。渔场北至江苏吕洋、南至广东汕头,渔期冬汛自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主捕大小黄鱼、带鱼,兼捕墨鱼、鳗鱼、梭子蟹等;夏汛在每年6~9月,主捕鳀鳁鱼、三角鱼等。70年代初至80年代是大围缯产量高峰期,最高年捕1000多吨,后因水产资源变化,往北捕鱼船只逐年减少,部分渔船改为流刺作业、对船拖网作业及灯光围网作业。80年代以后,部分渔船改为单拖,个别渔船转搞他业。1990年,全县仅有大围缯作业渔船23对,总载重量3060吨,装机9180马力。
  带鱼缯 属双船有囊围网,60年代由平潭县引进,主捕带鱼。70年代后期,因资源衰退,经营亏损而停止作业。
  小围缯 属单船有囊围网,是南日东岱、浮叶的传统作业,渔场在东岱附近海区,渔期4~8月,前期主捕大黄鱼,后期主捕鳀鳁鱼、三角鱼。
  鳀树缯 属单船有囊围网,80年代初,湄洲定置作业改业时引进的作业。渔场在“大检外”,渔期6~9月,利用原来定置作业的渔船围网,主捕鳁鱼。利用鳀鳁鱼夜间喜光、日间喜荫的特性,先在渔场设置若干用稻草制成的“鳀树”,引鱼到“树下”避荫,后集中围捕之。
  灯光围网 属无囊围网,1983年在忠门文甲村初试成功,由一艘母船与若干艘子船组成。母船司放网具和进行围捕作业,子船即“灯艇”,装有发电机和水下灯具,诱集鱼群,当诱集的鱼达到一定密度时,子船发出信号告知母船,即行放网围捕。1984年在文甲、平海两村推广应用。渔场在闽南、粤东一带,渔期在每年6~9月,主捕鳀鳁鱼等趋光性上、中层鱼类,1990年作业单位21组。
  四、拖网类
  拖网属单囊有翼底层拖网。
  对拖 俗称双拖,以两艘渔船拖曳一张渔网进行作业,60年代初从惠安县引进,原为木帆船拖网,70年代后改为机帆船拖网,供大围缯淡季时轮作生产,渔场在乌丘屿西南,渔期6~9月,主捕夏季带鱼,后因经济效益不佳而停产。
  单拖 以一艘渔船拖曳一张渔网进行作业。拖曳时,利用网板受潮,使网口张开,渔场在60米等深线外海区,渔期全年,主捕鳗鱼、鲂鱼、比目鱼、梅童鱼及一些小型底层鱼类。近来兼作网板拖虾,产量较高。1990年,有作业渔船100多艘,此外还有小型虾拖,亦属拖网,是平海乡渔民“讨小海”的主要作业工具。渔场在平海湾附近海区,渔期7月至翌年2月,主捕小毛虾、白利虾及小杂鱼。1990年,有作业渔船800余艘。
  地拉网 是沿海群众“讨小海”作业之一。以一只小舢舨司放网,网放完后,由岸上两组人员慢慢把网拖曳到岸边,取出网中渔获物,渔期5~9月,沿海各地均有使用。
  五、钓类
  钓类分延绳钓和单钓两大类。钓类作业时,多以饵料引诱鱼、蟹类上钩,延绳钓有鳗鱼钓、鳓鱼钓、带鱼钓、冬钓及空钩钓等。还有一种无钩钓(墨鱼钓、梭子蟹钓)等。单钓有石斑鱼钓、鱿鱼钓等。
  (一)延绳钓
  以一根干绳,每隔一定距离有一根支绳,支绳长1.5米左右,支绳末端系钓钩,通常以数十根支绳组成一筐钓具,每船放钓20~30筐,在每筐干绳的连接处,系有浮标和沉子,用以调节放钓水层和识别钓具的位置。
  鳗鱼钓 是南日乡浮叶村的传统作业,是“鲎戈”网船轮作作业之一,专钓捕栖息在泥洞中的鳗鱼。渔场在南日岛东面,渔期5~8月。1990年,全县有作业渔船50艘。
  冬钓 亦称冬䌍,是埭头乡石城村的传统作业。渔场在南日岛和乌丘屿之间,渔期10~11月,主捕鱼、大黄鱼、鳘鱼、鲂鱼等。1990年,全县有作业渔船43艘,载重量464吨,装机859马力。
  鳓鱼钓 渔场在南日岛和乌丘屿之间,并转场至闽东、浙南一带生产,渔期5~7月,主捕鳓鱼、大黄鱼等。
  带鱼钓 1957年由惠安县引进,渔场在南日岛至乌丘屿之间,渔期12月至翌年4月,专捕带鱼。
  空钩钓 为忠门的文甲、埭头的筶杯、黄石的东山等地传统作业工具,主捕鲂鱼、鲨鱼等底层鱼类,渔场在湄洲岛至乌丘屿之间,还有部分渔船转闽东渔场,渔期5~9月。
  无钩钓 是以无钩绳索系紧诱饵,引诱墨鱼、梭子蟹等来吸食,然后用手操网捕之。渔场在沿海近岸,渔期4~9月,是沿海群众“讨小海”作业之一。
  (二)单钓
  即手钓,一人手握钓具一副,凭手感钓捕鱼类。
  鲙鱼钓 即石斑鱼钓,专门钓捕石斑鱼(鲙),原为沿海群众“讨小海”的作业工具,后因出口需要,发展为机动船带数只小舢舨,备活水舱,钓捕活鲙,专供出口。鲙鱼喜栖息礁石附近岩隙之间的特性,作业场所均在礁石附近,又因鲙鱼喜食活饵,故多以活虾、蟹、泥鳅为饵。渔期4~10月,忠门、埭头、平海、南日等地均有分布。1990年,有作业船只(小舢舨)1000多条,年产鲙鱼100吨。
  鱿鱼钓 鱿鱼即枪乌贼,是80年代初湄洲定置作业改业时引进的,作业场所在台湾浅滩。1990年,有作业渔船100多艘。
  第二节 淡水捕捞
  建国前,池塘、溪河的淡水捕鱼均为民间兼业,分散捕捞。捕捞工具简陋,以细目鲫鱼绫、竹弓钓、手钓、手撤网、提缯为主,兼放鱼笼、搬石堆、鸬鹚等捕鱼法,捕捞天然繁殖的鱼类。
  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电鱼、毒鱼、炸鱼和鸬鹚捕鱼等方法禁止使用。随着淡水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产量不断上升,1950年产量6吨,1956年为76.25吨,尤其水库养鱼的发展,产量明显上升,1960年为255.75吨,1964年为167.5吨,1966年为355吨。随着捕捞工具不断改进,技术不断提高,产量大幅度增加,1974年产量增至985吨,1979年为1010吨,1990年达3042吨。主要捕鱼工具有:延绳钓、鱼种网、无底网、刺网和脉冲电赶捕鱼等。
  延绳钓结构与海洋捕捞的延绳钓相同,唯干绳细,支绳短,每筐钓数少,以地瓜条、面条为饵,钓捕鲤鱼、鲫鱼等。
  鱼种网网具成长方形,长、宽依池塘大小、池水深浅而定,上有浮子纲、浮子,下有沉子纲、沉子,专捕鱼种用。
  无底网 与海洋捕捞的地拉网相同,网具有两翼一囊,作业时一船司放网,两组人在岸边拉曳拖绳,直至把网拉出水面,取出渔获物。因网目细小,大小鱼类均可一次被捕,故俗称“绝户网”。
  刺网 网具结构与海洋捕捞的流刺网相同,作业时刺网没有流动。60年代初开始用单层刺网在河沟、水库捕捞家鱼和鲤鱼。70年代采用三层刺网,提高捕鱼效率,特别是水库捕捞,使用三层刺网效果更佳。
  脉冲电赶捕鱼 主要用于水库捕鱼,利用脉冲电流把鱼类驱赶到预先张设好渔网的地方后而捕获。
  第五章 管理
  建国前,未设渔业生产管理机构。
  建国后,渔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机构逐步建立,行政管理、事业服务机构日趋健全。
  一、县水产局
  1953年4月,县人民政府在农业科下设立水产工作组,名称几经更改,其职能不变,主要从事生产计划的制定,渔需物资、资金安排等,现称县水产局。1990年,有行政、技术干部11人,下设人秘、生产、经管3个股。
  二、县渔政管理站
  1988年成立。1990年有专职干部6人,兼干部5人。同年12月,增设南日渔政站,配专职干部2人,兼职干部1人。渔政管理站负责监督、检查渔业法规、法律、政策等执行情况;保护渔业资源;征收渔业资源保护费等。
  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1956年成立。1959年改称县水产科学试验所。1964年复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主要职能为:捕捞、养殖、育苗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技术改革和人才培训等。1990年有科技人员1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2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1人。建站以来,共有19个项目获省、市、县各种等级科技成果奖,并为乡镇培训养殖人员2750人次,轮机人员1600人次。
  四、暴风髻报站
  1953年,福建省水产局在莆田县第廿一区(西埔)文甲村设立莆田暴风警报站,为出海渔民报告省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宣传防台风、抗台风知识,配合当地政府落实防台风、抗台风措施,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渔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次年该站迁驻湄洲岛。
  1954年,在第廿三区(石城)黄瓜屿设立第二个暴风警报站,1956年又在第廿四区(南日)设立第三个暴风警报站。尔后,由于收音机的普及,60年代末,暴风警报站全部撤销。
  五、渔业经营管理站1975年成立。1990年有管理人员7人,与县水产局经管股合署办公。
  六、海珍品试验场
  1985年8月成立。1990年有职工49人,其中固定工39人。从事各种海珍品的养殖、加工,专供出口创汇。
  七、海洋气象站
  设于平海,1958年创办。负责观测海洋气象及风浪、潮汐等。1964年由国家海洋局接管。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